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概况 巴拿马位于中美洲地峡,东连哥伦比亚,南濒太平洋,西接哥斯达黎加,北临加勒比海,连接中美洲和南美洲。国土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人口263万。巴拿马运河从南至北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巴拿马运河区、地区金融中心、科隆自由贸易区和商船队是巴拿马经济的四大支柱。服务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03年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元与国家货币巴波亚并行流通,这有助于巴拿马在近40年里把年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以下,成为拉美宏观经济最健  相似文献   

2.
拉丁美洲在步履艰难的情况下渡过了1988年。这一年拉美的政治经济形势如何?有什么新特点?很值得大家去思考和研究。对此,本刊编辑部特邀几位拉美问题学者写了6篇专稿。他们分别就拉美的民主化趋势、中美洲和平进程、巴拿马局势、美苏同拉美的关系,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等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现将他们的看法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美洲包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伯利兹 7国 ,总面积51万多平方千米 ,人口约 32 0 0万。中美洲是拉美最早推行一体化的地区 ,迄今已走过了 4 8个年头。中美洲一体化进程历经初创、停滞、重振和发展四个阶段 ,尤其是进入 90年代以来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及其挑战 ,中美洲国家加快了地区一体化步伐 ,积极拓展与其他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联系 ,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 ,由于中美洲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差异较大 ,一体化进程仍布满荆棘。一 中美洲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1951年 ,在拉美经委会的推…  相似文献   

4.
1988年是美国总统里根执政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美国对拉美的政策执行得极不顺利,美拉关系无多大改善。1989年1月20日入主白宫的新总统布什,在不损害美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将对美国的拉美政策作某些调效。美拉关系中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中美洲问题;二是债务问题;三是毒品走私问题。1988年是美国的中美洲政策失调和失败的一年。从美尼关系来看,里根任内在拉美的战  相似文献   

5.
中国拉丁美洲学会第6次年会暨美拉关系学术讨论会于7月3日至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召开。来自首都及外地的约60名中国拉美问题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就美国对拉荚的政策、拉美国家对美国的政策以及90年代美拉关系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首先,与会学者从历史角度探讨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特征。从“门罗宣言”到武装入侵巴拿马,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经历了166年。门罗宣言中“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思想就是美国对拉美政策的集中体现。美国对拉美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要独霸拉美,维护资本  相似文献   

6.
中美洲局势出现和平转机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观1987年的拉丁美洲形势,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事态发展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中美洲建立稳定和持久和平的程序》(简称中美洲和平协议)文件的签署及其逐步实施。中美洲和平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众所周知,自70年代后期尼加拉瓜革命胜利以来,中美地区日益成为两个超级大国激烈角逐的场所,成为当今国际紧张局势的“热点”之一。就在里根政府对这个重要战略地区加紧推行所谓“低烈度战争”战略的时候,1987年——中美洲危机的第8个年头,这一地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中美洲5国政府和人民坚持政治自决的原则,冲破美国设置的重重障碍,通过艰苦对话达成和平协议,找到了一条依靠共同努力自主地解决本地区冲突的新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拉美人民反对大国干涉和强权政治的正义斗争。中美洲国家和人民不屈服  相似文献   

7.
1998年自然灾害在全球肆虐,对人类社会的打击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拉美是重灾区之一。1997年和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1998年8~9月间的乔治飓风,给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而对拉美社会和经济破坏性最大的灾害是发生在1998年10月末的米奇飓风,给中美洲造成严重的破坏。米奇飓风与中国长江洪水和孟加拉国洪水被并列为20世纪3次大的自然灾害。200年一遇的特大飓风中美洲地处众多热带风暴交汇处,每年6~10月,持续的炎热高温使海水蒸发,空气中湿度增大,在中美洲近海的大西洋上空形成热带气…  相似文献   

8.
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拉丁美洲军政权国家加快了“民主化进程”的步伐。巴拿马、厄瓜多尔、秘鲁、洪都拉斯、玻利维亚、阿根廷、萨尔瓦多、乌拉圭、巴西和危地马拉等国先后举行大选,执政军人纷纷“还政于民”,到目前为止,在拉美维持军人统治的只剩下智利、巴拉圭和苏里南三国。在拉美政治民主化的潮流中,这三个军政权国家,尤其是长期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的智利和巴拉圭,能否步上述国家的后尘,向代议制政体过渡,已成为当前人们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9.
孔塔多拉集团是在1983年1月由墨西哥、巴拿马、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4国组成的一个政治性国家集团。它的形成对当代拉美对外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孔塔多拉集团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政治形势发展的结果,也是墨西哥、巴拿马、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4国对外政策发展变化的产物。众所周知,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西半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1979年7月尼加  相似文献   

10.
中美洲包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伯利兹 7国。 80年代是中美洲各国“失去的 1 0年”,具体表现为巨额对外贸易逆差、高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大多数国家社会指标恶化等。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包括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的武装冲突及冲突对邻国的影响 ,不合理的宏观经济结构和政策 ,以及拉美地区的债务危机和贸易条件恶化等外部冲击的影响。 90年代 ,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分别在 1 990年、1 992年和1 996年结束内战 ,中美洲和平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 ,各…  相似文献   

11.
中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刘扬中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始于50年代初,1951年10月14日由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5国组成中美洲国家组织,使中美洲成为拉美最早推行一体化的地区。60年代5国正式建立了中美洲共同市场。但6...  相似文献   

12.
中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刘扬中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始于50年代初,1951年10月14日由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5国组成中美洲国家组织,使中美洲成为拉美最早推行一体化的地区。60年代5国正式建立了中美洲共同市场。但6...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初,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处理同拉美国家的纠纷时,推行动辄出兵入侵和武装占领他国的政策,即通常所说的“大棒政策”。这项政策公开侵犯了拉美国家的主权,遭到拉美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强烈反对。从30年代起,美国政府改变了对拉美扩张的手法,放弃了“大棒政策”,代之以“睦邻政策”。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偶尔也向拉美国家挥舞一下“大棒”,但由于此种政策不得人心,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它一直未敢公开派兵占领某个拉美国家。直到1983年10月25日里根政府派兵占领格林纳达和1989年12月20日布什总统下令武装入侵巴拿马,美国在拉美重操旧业,又挥舞起“大棒政策”。由于美国最近两次武装入侵带有某些新的特点,我们把它称为新“大棒政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舆论认为,美国忙于反恐、伊战和中东民主改造,似乎对自己的战略“后院”——拉丁美洲的关注明显减少,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似乎变得无足轻重。有的西方学者称这是一种“仁慈的忽视”,有的美国学者则惊呼“美国正在失去拉美”。其实,从3月8日至14日布什的拉美之行就可以看出,美国实际上“很在乎”拉美,正在努力调整对拉美的政策,重新拉回渐行渐远的拉美。  相似文献   

15.
布拉德福德·伯恩斯(E.Bradford Bu-rns)所著的《在尼加拉瓜的战争》,是美国最近出版的一本评论美国对尼加拉瓜现行政策的重要专著。伯恩斯现任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是美国著名拉丁美洲史学者和中美洲问题专家,撰写过十二本有关拉美历史和文化的专著,自1981年以来六次访问尼加拉瓜。他多次发表批评里根政府中美洲政策的文章,1985年3月曾被里根总统指责为散播抵制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情报”。《在尼加拉瓜的战争》是他的近作,1987年初由纽约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既是公共外交理论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公共外交实践最为充分的国家。里根时期美国试图对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国家的革命采取武装干预措施,引发国内外社会舆论的消极反应,于是美国国务院专门设立了拉美与加勒比公共外交处负责实施对中美洲的公共外交。1983~1987年间,在该机构协调下,美国利用新闻署和驻拉美各国使馆的新闻处,将拉美各国政府、新闻媒体和跨国组织纳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对象,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公共外交政策,企图说服拉美盟友关注中美洲革命对国际社会的威胁,从而为美国军事干预政策和分化瓦解行动寻求国际舆论支持,这为探寻美国对拉丁美洲公共外交的"冷战模式"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7.
四、“美洲二元论”与拉美联合思想长期来美国鼓吹“泛美主义”,强调“美洲”是一个整体。拉美国家和人民从长期实践中认识到,“美洲具有二元性”,拉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美国代表的北美洲是根本对立的;拉丁美洲应脱离美国,实现拉美团结和联合,即用“拉美主义”取代“泛美主义”。拉美著名政治家《视界》杂志主编马里亚诺·格龙多纳在马岛战争后连续发表文章,强调“美洲是两个,而不是一个;他们的美洲和我们的美洲(即拉丁美洲)”,明确提出“美洲二元论”。他认为,拉美“已开始了一个以拉美主义取代泛美主义的新时期”。这种“美洲二元论”和“拉美主义”,已成为影响和指导拉美国家外交行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拉美国家对外关系呈现不平衡发展。1·美国加强了对拉美的关注,但缺少进展。第二届布什政府对拉美的关注有所增加。11月,布什总统参加了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并访问了阿根廷、巴西和巴拿马。但是,美国只与少数国家的关系较为平稳。8月,布什签署“美国—  相似文献   

19.
199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发表“开创美洲事业倡议”(以下称“美洲倡议”)的讲话,提出将同拉美国家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伙伴关系”,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人们普遍认为:这个“侣议”是自1961年肯尼迪总统提出“争取进步联盟”以来,美国提出的又一个对拉美的纲领性政策宣言;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已从安全问题转到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20.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邀请,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政治学教授、伊比利亚和拉美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史密斯于1992年9月1~18日在北京进行学术访问,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洲倡议”、美拉关系中的毒品问题、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和拉美的“民主化”及其前景等问题发表了讲演,并与有关中国学者进行了讨论。下面是史密斯教授的主要观点。一、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洲事业”倡议史密斯教授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布什总统提出的“美洲倡议”是在下述国际大背景下问世的。首先,苏联已不复存在,欧洲正忙于自身的一体化进程,而日本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