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钱文宝同志在《东盟国家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以下简称《发展》一文)中提出:“东盟国家的农业发展道路是一条什么道路呢?其农业经济中目前是什么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呢?我认为,东盟国家是用发展农业生产力导使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这样一种改良的办法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其发展道路是一条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以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人相继提出第三条道路理论并加以探索实践,以期改变西方奉行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险象。随后欧美国家的许多执政党(社会党、社民党或工党)也开始效尤,一时间新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一、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内涵及其倡导者 (一)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含义。第三条道路理论从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早期,纳粹曾利用这个词,作为他们替代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法西斯主义招牌。后来又有人寻求“中间路线”。但这里所说的“第三条道路”与它们都不同,指的是以英国首相布莱尔为代表的“超越左右”的新第  相似文献   

3.
随着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和原苏联的解体,留下来的是否只有资本主义模式呢?或者还有另一条既非资本主义也非旧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呢?是否存在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甚至可能是更好的一条道路呢?越南正在竭力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如果说有哪个国家称得上已经找到了那条比较理想的道路的话,那就是越南。拥有人口7,700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战后拉丁美洲农村经济变革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拉美各国的农业生产曾长期发展迟缓,土地高度集中,生产方式落后,以家庭劳动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农业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拉美的传统农业日益削弱和瓦解,而以高度机械化、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在拉美各国农业经济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美洲开发银行1985~1986年度报告》指出,以土地和劳动力为代  相似文献   

5.
第三条道路的历史沿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分析、批判及大胆预言,是资本主义改良的重要依据之一,资本主义正是吸收了某些社会主义的成分,才重新获得了生命力,第三条道路只是资本主义改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第三条道路,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一种重要思潮,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全球化是其现代意义形成的大环境。从第三条道路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务实性是其保持活 力、不断发展的保障, 中庸性则是它在各项具体政策上的思维方式, 两者决定了第三条道路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拉丁美洲研究》2021,43(3):77-85
巴西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初苏联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享有共同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巴共产生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影响。本文旨在探究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巴共的意识形态影响。文章以中巴两国不同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梳理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拉丁美洲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中国革命对巴西共产党的历史影响体现在革命统一战线的示范效应、社会主义探索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的模范作用。中苏论战时期,巴共内部产生了分歧与斗争,重组后的巴共成为第一个在中苏分裂中站队的共产党。1964年,巴西爆发军事政变后,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对巴共政治斗争战略的调整及游击队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巴共与中国共产党重新建立了联系,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汲取经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巴共的意识形态影响主要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变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中国应采取的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 ,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 ,因而同时具有反映目前世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反映 ,它有符合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步性 ;作为目前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范围的扩展 ,它必然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 ,虽然也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利弊得失却不均等 ,因而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公正性。但无论如何 ,不管人们喜欢与否 ,承认与否 ,它都是世界…  相似文献   

9.
西方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霸权正在走向终结,曾经推动西方崛起的现代化革命,如今已惠及所有国家。因此,19世纪发展起来并为中心——边缘世界秩序(core-periphery international order)奠定了基础的国家间实力差距(power gap)正在缩小。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世界由有中心的全球体系(centred globalism)向去中心的全球体系(decentred globalism)转变。与此同时,当权力变得越来越分散的同时,主要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程度也正在缩小。事实上,当代世界中所有大国在某种形式上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在兴起中的世界新秩序中,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比它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所呈现的要小得多。问题是:意识形态上的相对同质性是否将在四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类型(自由民主主义体制、社会民主主义体制、竞争性威权主义体制和国家官僚主义体制)中引起地缘经济或者地缘政治上的竞争?民主主义与威权主义类型的资本主义之间政治上的分歧是否会超越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消弭了彼此的分歧?当代世界会出现像20世纪初那种不同类型而互为冲突的资本主义模式吗?或者会产生某种形式的“协和资本主义”?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很有可能仍然会处在一个政治上分化的多种类型的资本主义世界。由此,对于决策者来说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地缘经济竞争将不会导致地缘政治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当前阿拉伯世界动荡所反映出来的态势是:世俗力量的救国和改造社会的道路难以为继,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渐趋式微。阿拉伯世界面临第三条道路的选择:或是选择移植西方式民主政体;或是寻找一条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既适应现代社会和国际潮流,又尊重本地区历史和文化传统,包容宗教和世俗民主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1.
“第三条道路”引导下的英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首相布莱尔一上台便提出了被称为“第三条道路”的“布莱尔主义”,并把它作为英制定内外政策的指导原则。经过两年来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可以说“第三条道路”在英国得到了比较成功的运用,它不仅推动了英的内政改革,而且也为英从一个衰弱的老牌帝国走向一个重量级的国际强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英国这个雄心勃勃的最年轻首相日益从一个英国首相跻身于“国际首相”的行列。一、“布莱尔主义”的政策思想布莱尔首相是当前风行欧美的“第三条道路”的领头羊,因此,“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多的英国色彩。他主张从社会民主主义与…  相似文献   

12.
拉丁美洲自殖民主义时代晚期起,多元社会的特征十分明显。原始共产主义、奴隶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长期并存,互相斗争,互相渗透;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性结构的有机整体。在主要拉美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取代前资本主义,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对这一进程作出科学分析,是有待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迄今有两种理论观点较为流行。一种观点,否认拉美历史上存在奴隶主义和封建主义,认为殖民地时期的拉美属于“早期资本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  相似文献   

13.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述了新教教义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所起的"理性化"作用,并提出了"理性化"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悖论"。这一理论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问题上的解释在历史观、价值观和对现代化的批判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思想在此问题上的争鸣与融合对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体系重建和将儒教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全球意识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 ,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的后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对自己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功效进行深刻思考 ,俄罗斯对自己民族国家的身份识别长期存在严重的两极化倾向 ,朝野上下不能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甚至目前仍然存在分歧。这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分野极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来,我国学术界对拉丁美洲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农村资本主义过渡是否完成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这些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目前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一般说来,都没有重复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它们的发展因受本民族历史条件的影响而具有自身的特点,或者因受发达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制约而产生某些变异特征。我认为,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就具有这种特征。资本主义生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代表的两大意识形态的全球对抗淡出历史舞台,这为国际社会各种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果然,一时间新的国际关系理论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些学者提出了诸如“地缘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等观点;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第三条道路”、“新干涉主义”、“霸权稳定论”等理论。这些名词各异、貌似无关的思潮理论具有一个共同的功用——为国际政治中的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造理论根据,建立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冷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介一系列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理论思潮,供读者分析、比较,为加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思潮的追踪研究和提升我国在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印度独立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它是通过农业资本主义的道路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当前,印度社会、政治和经济诸条件决定了它采用农业资本主义方式来发展农业生产。近一段时期,印度政府为实现上述目标,进行了很多工作,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拟对印度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及其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 关于时代与时代主题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时代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第三条道路”并非一个新概念 ,冷战时期就有人称社会民主主义为介于美式市场自由主义与苏式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冷战结束后 ,“第三条道路”被赋予新的含义始自美国民主党人 1996年提出的“新进步主义”。英国普利策出版社 1998年出版了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系统阐述了“第三条道路”的基本内容。作为新的政治理论 ,“第三条道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同时也招来不少批评。 2 0 0 0年 ,吉登斯的新作《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者》(AnthonyGiddens :TheThirdWayanditsCriti…  相似文献   

20.
一、全球化的本质与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加速深化的趋势,逐浪于全球化大潮中的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其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扩展的产物。它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产生和发展,也必定被深深打上资本的烙印。从根本上讲,它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其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因此,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必然是不均衡的。全球化的两重性就在于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为发达国家加强全球经济霸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