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场中的人少不了要相互沟通。那么,沟通的目的是什么?一般而言,沟通的目的在于传递自己的想法,说服别人,采取合作行为。怎样才能让这种沟通与说服变得轻松呢?在笔者看来,这需要分清场合看对人,即因人而异.因“势”而异。  相似文献   

2.
陈尤文 《检察风云》2014,(24):74-75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作为主导方的领导,只有“识人”、“懂人”,善于运用“白金法则”,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容易将沟通进行下去,并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3.
马布衣 《政府法制》2008,(24):46-46
当初郑重下发的“市长名片”,像街头派送的广告单一样被市民随处扔,我想,某市的领导一定颇困惑。因为,96万张印有该市主要领导电话的“某市社会稳定安全生产联系卡”下发市民,为的是双方直接沟通,初衷一点不差呀。  相似文献   

4.
张洪涛 《法律科学》2013,31(2):23-32
调解的同等组织结构,为嵌入该结构的民意沟通提供了平等而自由的“理想的言谈情景”,形成了“主体间性”和“主体间性结构”,为充分、深入而成功的民意沟通提供了可能和技术保障,并在沟通中滋生出一种建基于自身组织技术上的既不同于立法也有别于司法审判的沟通合法性,即技术合理性.制度的命运最终决定于自身技术.调解之所以能长存于古今中外,在于自身的技术合理性,而不是外在的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5.
党政一心     
陈尤文 《检察风云》2014,(13):74-75
党政两个“一把手”,都是主要领导,责任和权力是一样的,只是分工不同。但在工作中时常会有谁说了算的问题困扰,然而党性大、群众利益大、责任大,是应该明确的,有不同意见可通过沟通协调,努力做到“两心变一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变迁为法理学提供了新的课题。豪埃克教授以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理论为指导,提出一种沟通视角的法理学。他认为,法律在本质上是基于沟通:立法者与国民间的沟通,法庭与诉讼当事人间的沟通,立法者与法官间的沟通等。这种沟通现在被认为是法律合法化的来源:法律人之间的理性对话是“正确”地解释和适用法律的最终保证。  相似文献   

7.
“家乡法院领导专程光临四川都江堰为我们协会指导工作,搭建沟通平台……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家乡法官对我们这些在外创业者的关心与爱护,在此我们协会全体人员向贵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反渎职侵权工作普遍存在着发现难、取证难、追诉难和阻力大的困惑,即所谓的“三难一大”现象。究其原,反渎职侵权工作中“侦、捕、诉”一体化内部协调沟通配合机制和与有关国家机关的外部一体化协调沟通机制的缺失.是造成“三难一大”的根本因素。可以说,检察机关内外协调沟通配合机制是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助推器.对基层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有着较强的操作性和主要的司法实践指导作用。具体说来:  相似文献   

9.
监狱干警与在押罪犯的沟通是指两者通过传递交流某种信息、思想观念、情感愿望等,达到相互理解、彼此影响的互动过程,这种沟通具有信息传递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情绪宣泄功能。沟通中由于双方地位不同、目标冲突、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悬殊以及情绪、语言上的不同而存在障碍,为有效地沟通应做到:进行平等双向的沟通;提高罪犯的认知水平;讲究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相似文献   

10.
马秀丽 《人民调解》2008,(10):17-17
近年来.天津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的指示精神以及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精神,始终把司法所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加强协调沟通.采取措施加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甄玉光 《天津检察》2006,(3):28-28,27
2001年《检察官法》修改以来,司法考试成为进入检察官行列的必经门槛。在司法部组织的四次“司考”中,我们宁河县检察院共有12人次参加考试,其中通过5人,平均通过率41.7%,2005年达60%,远远超过全国和全市百分之十左右的平均通过率,为全县政法系统各部门所称道。成绩的取得固然与每一位参考者主观努力密不可分,但院内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措施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在推动“司考”工作中,主要是发挥了三个作用:即党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作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沟通协调作用;参考者积极进取、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侦查立法上并未设立被害人的参与机制,在实践中,被害人也沦为刑事侦查的辅助手段。这不仅容易造成被害人对侦查主体的不信任,进而引发申诉上访,也会因被害人的道德义愤而促使其成为社会上新的不稳定因素,并反过来形成对于侦查工作的不当压力。事实上,从沟通理论看,几乎所有的被害人的不满和对抗都可以从沟通失效中得到有力诠释。因此,建立侦查主体与被害人的交互式沟通机制,调整侦查主体的沟通理念,消除沟通中的障碍,是尊重被害人当事人地位、消减被害人上访现象乃至提高侦查效能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检察官的妻子,非常高兴能有机会站上这演讲台上与大家作另一种形式的心灵沟通,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愿是一杯廉洁的水”。  相似文献   

14.
刘婷 《法制与社会》2011,(13):149-150,164
“公共领域”是现阶段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同时公共领域对政治社会民主化和公民意识提高的推动作用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本文通过对江宜桦教授“公共领域中理性沟通的可能性”一文的评论讨论了什么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主体应该是谁;公共领域的特征和公共领域理性沟通的条件等等。并通过分析得出无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如何的多元,其道德基础都是“善”和“正义”,这也就是“公共领域”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金剑 《检察纵横》2003,(1):41-41
“省检察院对我们提出的个案复查要求很重视,组织人力认真进行了复查,王振华副检察长亲自带人两次到兴城来,与省人大代表沟通,说明省检察院领导人大意识很强,法制观念很强,对这起案件的办理我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16.
晚清变法奏折体现了中西法律沟通中的核心部分。当时统治者认为中西的沟通点是“仁”,即学习西方法律的标准是符合儒家“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晓红 《公民与法治》2006,(12):21-24
邹野是安徽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因为拒绝上司的求爱,在办公室里遭遇了一场奇特的“非暴力”围剿:同事们相约聚餐,从没有人叫她:无论姐妹们在一起聊得多欢.只要她一插话,大家顿作鸟兽散:她去找领导沟通思想.领导总是没完没了地和别人商谈工作。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怪怪的气氛,她走到哪里,空气便在哪里凝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的实际,从多个方面评价了通过沟通是赢得认同的重要方法,并介绍了日常工作中沟通的几点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医务人员在医患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认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力量是医务人员;同时在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又探讨了“医患沟通”对医患关系改变的重要作用;进而阐述了“医患沟通”的内涵特征,同时指出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注意要点。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认为提高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曹兆军 《江淮法治》2010,(21):47-47
近日,某政府部门派员驱车两个多小时,专程来某市就代表在人代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意见与代表本人“沟通”,寻求代表的理解。原来在此之前,由于代表提出的建议意见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代表在反馈书上填写了“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