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法制思想的发展演变,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基本轨迹。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起步到加速,从幼稚到成熟,从粗疏到完备无不浓缩于党的领导人对法治的探索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之一大特点是人治主义的顽固存在。当今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扫除人治主义这一巨大的障碍。从根本上以新型的法治文化取代人治文化,庶几才可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大功告成。那么,如何扫除人治主义呢?这就是“扫除人治主义的路径选择”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景鹏 《小康》2006,(12):32-33
近年来,制度建设问题一直是一个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确,我国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制度建设的问题,或者是面临着完善制度的问题。但是,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是否完全没有制度呢?如果我们去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在这  相似文献   

4.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人治是指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统治阶级的意志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法治不仅强调了形式上的"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还强调了"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以及"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我国和西方在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政权组织形式,传统伦理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在法律文化上对人治与法治观念的较大差异。对此,通过分析中西方人治与法治的差异进而对如何构建我国现代化法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法治思想作为现代国家内涵的应有之义,也是贯穿党和国家历史的主线。探究我国的法治道路,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步入法治轨道是现代国家的必然的共同选择,但是一个社会法治的生长是一个长期的自然渐进过程。法治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创新,也是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在内的整个社会文化演进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治国方略,是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当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达到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侯琦 《长白学刊》2001,(3):22-25
儒家修养理论有其积极的社会作用,但也给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不容忽视消极影响,致使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难以走出过分夸大修养功能,轻视法律制度建设,以道德代替政治,偏爱道德律方式,忽视他律作用等等误区。因此,辨析修养理论的双重影响,将有助于中国的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敏  熊循庆 《前沿》2005,(10):166-169
本文着力于比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通过比较发现:双方都注重法律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强调法律要具有内在的价值精神。但是,荀子所强调的法律层面的治理,并不等于现代意义的“法治”。而亚里士多德,则对“人治”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以其特有的理性主义的风格阐明了“法治”的必要性。这种比较,有助于我们厘清“法制”和“法治”的概念,更深入地理解“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治成为现代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但由于依法治理的规则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所以在对规则的解读上和规则涉及不到的地方,执法者拥有自由裁量权就成为必然。法治理论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也曾论及法治之不及的问题。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治与人治的讨论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和心理原因的影响,视角主要集中在对法治合理性的探讨上,而忽视了法治状态下人治因素的客观存在,进而忽视了法治建设过程中对于执法者实施自由裁量权的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治理模式中的人治、礼治、法治,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对传统社会产生的影响各有差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是对未来的探索,应基于中国的本土资源和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治理模式的分析和价值挖掘,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存续两千多年的礼治,久经王朝更迭而不衰,其人本主义思想和追求和谐价值的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治与传统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有一定的警示和启发,权力的监督和制度设计之本土化亦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自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先秦儒法两家关于"治人"与"治法"之争误读为现代意义的"人治"与"法治"之辩后,我国近现代思想界的大部分学者均承袭了这一错误的思维视角。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从两种意义上对人治与法治进行了具体而深入地比较分析,不仅从理论上将人治与法治予以明确界分,而且首创了将人治置于法治视野中予以审视的思维视角。当我们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真正从法治视角对人治予以解读时,即可走出传统认识误区,科学把握人治的本质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党内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身发展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然而,中国传统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使民主意识的发展缺乏原生性土壤,其中的"君主民本"思想、"家长制"思想以及"人治"思想等对党内意识的发展仍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充分认识这些思想是肃清其残余的危害,增强党内民主意识,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浅析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本文拟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 ,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从传统文化中借鉴可资利用的思想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秀芬 《前沿》2013,(10):37-38
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是我党反腐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制约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实践证明,思想文化的影响虽无形,却是最为深刻的。中庸文化、官本文化及人治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淀,一直以来渗透于我党反腐建设的全过程,导致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表现出极大的相对性、私利性和主观性色彩,这大大削弱和降低了我党廉政制度的执行效力,是我党反腐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小丽 《前沿》2005,(9):179-181
法治发展应该获得相应的道德支持。我国社会普遍的道德与法治不相适应,道德不足以支持法治。道德有很强的传统性,传统道德的影响仍然很大,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的不和谐是明显的。在法治进程中,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道德,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传统的重等级、重调处道德观显然与法治发展不相适应,传统的义利道德观对市场经济法治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明 《思想战线》2005,31(2):118-122
中国的法治理论有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语境.现代中国法学的开端与政治情势紧密相关,其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情景的变换,对政治话语的追随和演绎乃是"法治"话语表明其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主要路径,它因此而难以持守学术的独立性品格.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和学说得以深入开掘和成功建构的语境,从根本上说仍需要法学家独立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育与塑造.  相似文献   

18.
隐忍是中国人性格的重要特征。这一性格影响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以及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运行。在中国百余年的法治进程中,隐忍性格对中国人主体性认识的确立、民主制度的建立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启昌 《求索》2008,(12):212-215
郭嵩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臣,通过对西方全新的法制观念和制度的考察与传播,以及对中国封建法制的批判,形成了具有近代元素的法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走向近代化过程中起了启蒙和先驱作用。在宪政思想方面,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开始突破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藩篱,体现出时代精神和进步性。在司法制度上,主张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进行司法制度改革。他在日记中大量记述和介绍了西方的审判制度、律师制度、陪审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狱制度以及法治意识等,充分体现出他司法价值观的变化。在国际法思想方面,通过对国际公法的了解,对设立驻外使节领事的认识,积极地将国际公法运用于具体实践,体现出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的转轨过程,充满着变异新生。现代生活好比一台巨大的过滤器,对往昔的文化传统或放行,或阻遏,于弃取之间行扬抑之道。鲁迅在“五四”前夕指出,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鲁迅在这里以激昂的语调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