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1931~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信业经过近十一年的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了“两大两中两小”的市场结构,竞争的市场格局已显雏形。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价格大战、互联障碍、重复建设等问题层出不穷。这并不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产物,而是由于我国电信业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清嘉庆、道光年间, 随着鸦片贸易的激增,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形成 “银荒”危机。清政府多次查禁官银出洋, 效果不佳。林则徐主张禁止鸦片贸易以塞漏卮, 但反对闭关政策, 认为银币代替银锭是必然趋势, 不能强行禁止流通, 建议官铸银币并在江苏率先试铸, 虽未成功, 但成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很丰富,本文仅就其思想库之一--法律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念进行论述.司法腐败对人民对社会的危害性使孙中山意识到司法改革非常重要.孙中山的司法改革理念集中体现在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两个方面.而这两个司法理念在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得以体现.孙中山的司法改革理念及其措施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意义重大而且对当下的中国进行法治建设也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已经走过了30年的体制改革历程.回顾这30年改革,特别是与另一个转轨大国俄罗斯进行比较,中国改革的成绩和缺陷都能够看得更清楚.中国改革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她带来了迅猛的经济发展,成就了中国的崛起,而且在于这个改革惠及了大众.这个改革的缺陷,也不仅在于她是一场尚未完成的改革,在许多方面还显现出不彻底性,而且在于蛋糕做大了,但分享蛋糕的人变少了.其惠及大众的特征有逐渐丧失的危险.清楚地分析中国改革的得与失,才能正确地判断我们目前面临的状况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具有相似的封建法律传统,并以相似的手段进行了法制改革,即中国进行了戊戌变法,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这两种法制改革手段都是效仿西方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法制改革运动。明治维新成功了,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了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法制改革必须以经济基础的要求为内在动力,以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为外在动力,只有如此,法制改革才能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7.
"托克维尔悖论"源于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清末新政"与戈尔巴乔夫改革也可视为这一悖论的实例。与这几次改革相反: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由好的政府推动、政府稳定性不断增强、最危险的时刻出现于改革之前且改革获得成功,由此可以说,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力地回击了"托克维尔悖论"。究其原因,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以下特点:改革目标是增加国家利益而非统治集团利益;改革由凝聚力极强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级政府具体推进;以渐进举措推进改革;基于经济改革的成功推进政治改革;改革的领导者、推进者极为廉洁。老挝和越南的"革新开放"是复制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实例,基于这两个实例的分析能够发现:一些举措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中国改革开放回击"托克维尔悖论"经验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8.
回顾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对中、苏两国改革历程的分析,展示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两位社会主义改革设计师的改革观,改革蓝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社会主义改革观的不同:1、政治改革观的不同;2、经济改革策略的不同;3、处理民族矛盾和区域问题策略的不同。以上的不同最终导致两国改革结果迥异。通过对比能使我们更加鲜明而深刻地感受到邓小平为中国的改革事业和中国的繁荣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从而深刻领会一个领袖人物他的政治、经济策略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前程。  相似文献   

9.
1987年11月25日至29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光明日报理论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八个单位在贵阳联合举办了“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学的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就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革与整体发展和社会学的自身建设两个中心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改革道路,而没有象苏东国家那样选择激进式改革道路,取决于改革的初始条件──改革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中国改革执导者的思想意识及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特征。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两个主要特征──增量改革与试验推广。相对于苏东激进式改革方式而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改革成本(摩擦成本和实施成本),这就是中国渐进式体制改革得以深入推进并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对外有五大影响。第一个方面,中国改革扩大了内需。根据目前的研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将超过6亿人,它对世界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经济学家研究表明,从现在到2020年这7年中,中国累计为世界提供的进口商机将超过17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将超过1.2万亿美元;将向世界贡献700万个新增的就业岗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将达到27%。  相似文献   

12.
职能转变与政府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两次创新 ,两次转变新中国建立以来 ,中国进行的七次大规模政府机构改革中 ,1987— 1988年的第五次和 1998— 1999年的第七次 ,以机构改革为依托 ,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这个中心课题 ,并开展了政府创新活动 ,以政府创新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1987— 1988年进行的第一轮政府创新和职能转变 ,以理顺党政关系为中心来推进政府创新 ,并进而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一轮政府创新和职能转变 ,首先认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党政分开 ,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 ;党的领导的内容是政治领导 ,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  相似文献   

13.
税率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杠杆 ,2 0 0 4年中国对出口退税进行了改革 ,本文简要回顾并总结了中国实行出口退税近 2 0年的经验 ,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论述了 2 0 0 4年中国出口退税改革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在时间和空间上,只有1978年由邓小平开创的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在此之前中国进行了近三十年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构成了中国改革独特的历史前提与初始条件。深刻认识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更好地理解起点与改革、坚持与创新的关系,而且对于我们未来的选择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选举制度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政治体制也逐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实行政治民主化,要达到这一目标,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选举制度改革.选举制度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分析不同时期婚姻法对夫妻共同财产及个人财产进行规范的特点,并结合同时期法制的改革探讨当代中国夫妻财产制度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揭示这一制度的“个人化”和“法治化”这两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不仅原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相当程度上已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的年均发展速度,比改革前提高了60%;人均...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模式超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解释范围。中国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把西方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作为常量舍去的历史、政治与文化等因素一一进行还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嫁接式改革模式。立足于中国已有社会环境与制度、物质等资源变量,在不断寻找与此相匹配的动态化改革模式中,求得制度成长与经济增长的最优解,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所在。超出西方纯经济学研究视角,从还原、复合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特色嫁接式改革模式给与新的解释,是本文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升联合国的地位、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方向之争,涉及到国际新秩序的建立。2005年是推进联合国改革的重要年头,国际社会围绕联合国改革的纷争异常激烈。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为把握联合国改革大方向,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团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美法两国行政改革的改革时间、改革动因、改革路径、改革的内容和侧重点、改革模式、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一些对中国行政改革有益的启示,以期对中国的行政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