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4年苏军进入罗马尼亚后,对其战后初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955年罗马尼亚首次要求苏联撤军,结果遭到赫鲁晓夫的强硬拒绝。经过不懈努力,1958年苏联终于同意罗方要求。苏联之所以同意撤军,主要是出于和平攻势的需要,也考虑到罗马尼亚处在一个不容易受西方国家攻击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是对罗马尼亚忠诚的"奖赏"。苏军的撤出为罗马尼亚以后独立自主政策的实施大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罗马尼亚是一个农业落后的国家。罗马尼亚解放三十多年来,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解放前的落后面貌。农业总产值比解放前增长了二点五倍。一九八二年达到了全国人均一吨粮,去年实现了人均粮食超过一吨的指标。它不仅保证了居民对农副产品的消费和工业原料的需要,而且在1983年出口了150万吨粮食。同时,农业机械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罗马尼亚新闻》1983年3月11日刊登扬·科瓦奇题为《一个劳动的社会》的文章,介绍三十多年来罗马尼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的基本情况,摘要如下:1948年以来,经济的发展创造的劳动就业机会达500万次。目前,罗马尼亚的就业人口已达到全部具有就业可能性的人口的  相似文献   

4.
七十年代末期,罗马尼亚外贸不断出现逆差,由此而引起的硬通货债务从一九七七年底的三十亿美元上升到一九八○年底的九十亿美元。这对于只有二千多万人口的罗马尼亚这样的小国来说,要算巨额债务了。造成对外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燃料和原料方面的进口不断增加,而炼油产品和化学产品出口并未相应增加来抵销原油进口。因燃料和原料短缺而依赖进口,这要追溯到六十年代以前十年的罗马尼亚经济发展概况。一九五○年以来,罗马尼亚经济发展主要基  相似文献   

5.
自1990年下半年以来,私有化成了罗马尼亚报刊、电视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谈论的热门话题。围绕着如何实行私有化的问题,政府同反对派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是由政府的私有化方案引起的。从1990年2月起,罗政府和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有  相似文献   

6.
1990年5月20日,罗马尼亚举行了四十年来首次多党竞争的自由民主选举,救国阵线主席杨·伊利埃斯库以81%的选票当选总统;救国阵线以70%的选票当选为执政党。救国阵线已表示要同其它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执政。大选期间,有约430名国际观察员到罗马尼亚监督选举。尽管有的观察员认为选举存在缺点,但总的看,选举应予承认,不能说选举不公正。大选之前,罗马尼亚政局极其复杂,党派间  相似文献   

7.
到过罗马尼亚的人,往往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西方国家说罗马尼亚正在与阿尔巴尼亚争夺欧洲第一穷国的桂冠,一位叙利亚留学生却认为罗马尼亚是他所到过的国家中物价最便宜、生活最安定的。甚至在中国人中间,对罗马尼亚的评价也截然不同。有的说:“罗马尼亚穷  相似文献   

8.
自从齐奥塞斯库倒台后,罗马尼亚的政局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定的新时期。各派政治力量重新分化和改组,各种思潮和观点纷纷出笼,形形色色的人物都登台表演,游行、示威,罢工接连不断,暴力冲突也屡见不鲜。罗马尼亚政治家布鲁坎断言:“罗马尼亚人需要二十年才能学会民主。”在个人专制统治垮台后,某种混乱和无政府状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否需要二  相似文献   

9.
《罗马尼亚新闻》周报1983年第17.19.21期连续刊登一组文章和数字,介绍罗马尼亚农业、农村福利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情况,其中主要内容摘译如下:目前,罗马尼亚拥有13123个乡和2705个镇,国家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乡镇中,密度很高的道路网把城市(约237个)和乡镇联系起来,加强城市和农村的交流,使城乡生活水平相接近。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罗马尼亚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8.6%左右(1930年),农业工作主要靠原始工具以及人工操作,机械化程度很低。尽管罗马尼亚的地理位置(北纬44°~48°)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饲养牲畜,但是,解放后,由于执行片面强调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的方针,农业一直罗马尼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来,罗马尼亚的经济形势比较困难。副食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材料供应不足,电力燃料紧张,工业生产设备闲置,石油、煤炭、钢材、化工、机器设备等工业产品都没有完成任务。1986年出口计划只完成89%,比85年下降11.6%,煤炭只完成68.8%,农业只完成计划增长的一半,国民收入增长率比计划少3~5%,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预期为5%(原计划为9.9~10.6%),也没有达到计划要求,许多投资新项目无法完工投产。七十年代的太平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了。来华访问的西德一位学者认为,罗马尼亚是东欧搞得最糟糕的一个国家。南斯拉夫信使报说:“罗马尼亚正在变得越来越封闭、沉闷和贫困。”今年5月26日戈尔巴乔夫访罗时对罗马尼亚人说:“即使你们对我说国内一切正常,我也不会相信你们。问题是存在的。”罗马尼亚目前这种状况,是同它多年来执行的经济政策分不开的。长期以来,罗一直执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年,罗马尼亚总结了七十年代国家的住房政策,同时也对直至一九九○年国家住房建设的发展作出了远景规划。从整个欧洲的水平来看,罗马尼亚的住房发展是比较落后的。事实上,自一九七八年起国家也公开承认在城市化和住房建设政策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取得的进步是主要的和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十年,罗马尼亚婴儿出生率不断下降,并且人口出现老化现象。六十年代,每一千人只有十四点三成活婴儿,即每年增加二十万婴儿。七十年代早期,每年人口增长则下降到十万;七十年代后几年,人口年平均增长数是二十万,而一九八三年,只有六万五千。出生率下降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一九一六至一九年全国人口大为减少,严重影响了罗马尼亚  相似文献   

14.
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以后,罗马尼亚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和其他东欧国家一样,都希望通过增加出口,投入大量资金等手段来阻止经济的下滑趋势,争取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从1992年的情况来看,似乎并无改观。统计表明,至1992年底,罗马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4,500亿列伊,与1991年相比下降了15.4%。造成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产值的大幅度下降及部分农产品的减产。罗马尼亚的工业大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整个工业的10%—80%需要种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政权更迭以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经济转轨的起初阶段,改革所有制,尤其是国有企业,是一个极为迫切、极为复杂的问题。几年来,罗马尼亚在国有企业私有化方面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东欧四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农村产业的部门结构各不相同,但自成一体,独具特色。从纵向来看,70年代以来,罗马尼亚的农业同本国解放初期甚至同60年代相比,的确有了飞跃的发展。然而,从横向来看,罗马尼亚同本世纪前七十年间同它的农业发展水平相近甚至发展水平更低的三个邻国——匈、南、保相比,却存在明显的差距:无论是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单位劳动生产率,还是大部分作物每公顷耕地或每头牲畜的单位生产率,罗马尼亚都低于这三个邻国;从食品结构的质量来看,罗马尼亚农业满足全国居民的需求程度也低于这三个邻国。近十多年来,罗马尼亚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国民经济总投资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最后一年是多事之年。这一年里东欧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其中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垮台是东欧一连串令人眼花瞭乱的事变中最迟发生但最出人意料和最激烈的。冲突是由当局驱逐匈牙利族神父特凯什·拉斯洛一事引起的。特凯什·拉斯洛神父是维护匈牙利少数民族权益的持不同政见者。当局开除了他的公职,并不准他再住在教堂的公产  相似文献   

18.
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罗马尼亚显得颇为令人注目。在国际上它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在国内问题上它也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了具有罗马尼亚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罗马尼亚的政治机构既不同于南斯拉夫,也不同于今日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它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自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为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罗马尼亚的政治经济体制基本上照抄了苏联的蓝本。党的  相似文献   

19.
二次大战前,罗马尼亚属于欧洲大陆上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原料开采利用只朝单一方向发展。与此相应的定居结构的特点是:城市人口稀少而农村人口比重在总人口中占绝对多数。1930年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口只占21.4%;1948年以前,仅仅上升到23.4%。同许多东欧国家一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成为罗马尼亚人口分布的转折点。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人口迅速增  相似文献   

20.
1989年9月至1990年11月,在这人类历史的瞬间,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这东欧六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被推翻,执政的共产党下了台,工人阶级重新沦为雇佣劳动者。东欧剧变,不是因为发生了西方大国的高科技军事入侵,也不是因为这些国家爆发了壁垒分明的敌对阶级间的大血战,而是出现了工人群众起来反对理应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的奇特现象,这值得人们深思。波兰统一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