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信息窗     
《南风窗》1986,(8)
国外对“知识分子”作用的争论国外学术界围绕知识分子问题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应当怎样估价知识分子的作用?西欧的许多学者特别强调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认为知识分子“发挥了异常杰出而重要的作用”。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知识分子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而且是领导阶级。苏联和东欧的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知识分子不是独立阶级,而是一个社会阶层,是依附于一定阶级,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他们也愈益强调知识分子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小兵 《南风窗》2007,(19):92-92
追忆20世纪尤其是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再现他们在历史的阴霾中颠踬的行走,甚至借此隐讳地表达对1949年之后政治文化与知识分子的批评,已经成为公共知识界一个持久的热点。近年来,《读书》、《书屋》、《随笔》等刊物刊发了大量缅怀与反讽融为一炉的怀旧文字,但这些文字也流露出一种把知识分子的历史掌故化、趣味化、政治化的倾向,部分文字沉迷于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史料的爬梳与炫耀性展览,这就可能导致知识分子历史书写的零碎化与空心化。这样的背景下,阅读许纪霖先生刚刚出版的知识分子个案研究结集《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别有一番警示与提醒的意义。说到底,许先生知识分子研究的焦点在于通过勾勒与深描知识人无可逃遁的处境、艰难抉择的行动与悲欣交集的意识,来尽可能再现他们在历史的拐点上的犹疑、惶恐、愤慨、悲哀、亢奋等心灵挣扎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正>在谈到中国改革时,要区分两类知识分子。于建嵘说,"历来的政治社会变化,都需要知识分子提供意识形态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性说明,他们还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当中国的官方知识分子提供不了这些东西的时候,改革也很难提供一个全民的共识。"于建嵘说的"官方知识分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不能被称为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能称为"跟文字和知识打交道的人"。虽然于建嵘尝试区分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知识分子和官方知识分子,但是,他从知识分子的功能上,用知识分子在改革中起重要的作用来划分。第一,提供改革正确性的背书;第二,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当亨利·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专栏发表意见时,有必要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基辛格一直把自己当作美国帝国政策的顶级"现实主义"支持者。但他也一直留心不要与保守的当政体制拉开太大距离。  相似文献   

5.
唐小兵 《南风窗》2008,(9):86-89
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众,面对威权主义的政治文化,和全面兴起的消费主义和犬儒主义文化,由是,他们在阅读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时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在布迪厄的头脑中,似乎有个挥之不去的问题: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有什么作用?他们与权力机制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当被证明是权力关系的同谋者之后,他们还能做什么?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布迪厄认真谨慎地思考着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身份、历史,这既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轨迹相联系,也和战后法国思想界的大气候有着难以割断的关系。张意在专著《文化与符号权力——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①(简称《导论》)一书中对布迪厄的法国思想资源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抓住“实践”与“符号权力”两个主题展开论述。自解构主义运动在大西洋…  相似文献   

7.
石勇 《南风窗》2012,(12):46-47,50
今天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的利益冲突"时代。社会变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松散的群体,在整体上变了吗?赫拉克利特说:万物皆流。"知识分子",无论指的是一个有点含混的概念,还是一个松散的异质性群体,在时间的流逝中,也不会停留在它,以及他们曾经呆过的地方。在中国——当然不仅仅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8.
阳敏 《南风窗》2007,(2):37-39
我现在不太关心知识分子的命运,我比较关心工人农民的命运,知识分子的命运已经很好了,跟中国其它阶层比起来,他们是最好的了。  相似文献   

9.
公共知识分子的需要和存在就隐喻了真正的公民社会尚未到来,当社会已经迈入理想的公民社会,即公民已经不再需要他们的代言人--公共知识分子时,公共知识分子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继"革命"之后,杨奎松将研究重心转向"建国史",他的关注点首先放在了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命运变迁上,试图解释和理解他们对时代巨变的认识,以及采取的应变行为。本书讨论了3位知识分子的"转向",分  相似文献   

11.
高超群 《南风窗》2007,(3):87-87
在知识彻底与德行分离以后,知识分子成为一种专业人士。越来越严格的学校制度也在不断培育出这样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连知识分子自己也这样自我期许。至此,我们才真正领略了改造知识分子运动的威力。  相似文献   

12.
15、16世纪的西欧正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社会空前活跃,欧洲的商人、探险家以及传教士们(即西方知识分子),无不热切希望到东方来进行贸易、殖民与传教活动,中国和印度是他们奔赴的主要目标。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富庶的渲染,尤其激起欧洲狂热者对东方的浓厚兴趣。自从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东方,西方传教士也接踵东来,他们带来了西方文化,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8)
正泡沫经济必然带有不道德性,造成土地、住宅等资产所有者和不持有者之间的不公平,拉开收入差距,进而扭曲主动或者被迫参与其中的人们的价值观。笔者住在距离东京首都圈边上的郊区,距离市中心一个小时车程。最近,当地房地产公司在附近一块空地开发了几栋"一户建"(独门独户的日式住宅)。由于看房者寥寥,开发商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促销手段:租用直升飞机,让购房者进行30分钟的"空中看房"。这个小区距离车站10分钟,地处树木环抱之处,环境幽静,房价也适中。尽  相似文献   

14.
河西 《南风窗》2012,(5):78-80
"所有个体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过去的文学作品,讲到孤独,往往是在知识分子层面,知识分子的孤独处在高级的精神活动中,当然也会有非常好的作品,而我觉得更大的孤独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存在于劳动大众中间,他们从事的体力劳动越是繁重,精神上的孤独感越是剧烈。"  相似文献   

15.
著名剧作家许雁在一次闲聊中对笔者说:“现在压力很大!”压力何来?她创作的话剧《情结》在全国引起轰动,人们期待剧作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固然是主要的原因,但实际上“压力”还来自许雁的另一个“名衔”——广州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这是广州市委、市政府给广州市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光荣称号。在全市范围内评选优秀中青年专家,起源于1988年末。改革开放,焕发出知识分子的青春,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由于种种原因,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都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非一朝一夕能彻底解决。至于出现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就更令人痛心疾首了,这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啊。市里为鼓励知识分子,决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有贡献的知识分子以帮助。 1989年11月,经各基层单位推荐、市里考核,广州市第一批优秀  相似文献   

16.
界限的问题     
冯磊 《法制博览》2010,(10):78-78
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文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前苏联为了对知识分子进行“有效管理”,发明了一种把知识分子聚集到一起来管理的方式。具体做法如下:建一些筒子楼,将那些高级知识分子聚集到一起,让他们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久而久之,彼此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再后来,这些“被管理者”就在公共厨房里用往别人水壶里吐口水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相似文献   

17.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1):8-8
<正>知识分子未必是有知识的人。王小波写过,"我年轻时当过知青。当时没什么知识,就被当作知识分子送到乡下去插队"。他还说,当年他被硬推为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有人要收拾他。先扣帽子再整人,这是那时的套路。后来知识分子终于正名了,王小波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这个称谓很快又变得不纯粹了。一些在公共话语圈踊跃发言的人,被戏谑称为"公知",也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有时候为了表达更为强烈的感情色彩,就说是"臭公知",算是对"臭老九"的继承。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另一个人,另一个人,他们与国家的距离是相等的吗? 想到这个问题时,我会想到古代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差异。一个古代国家与一个现代国家,国民与国家的距离具有显著的区别。当代世界,并非所有国家都处在现代形态,因此,人们与国家的距离也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9.
62岁的南方朔是台湾数一数二的政论家,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时期,他办党外杂志骂国民党;民进党上台,他又掉转枪口骂民进党和陈水扁;国民党重新执政,他对马英九的指责和挞伐一样严厉和不留情面。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永远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和权力保持距离。台湾《天下》杂志称赞他"期能从自学的民间学者成为思想家",但他本人对此并不高兴,"我这样没有多少学问的人都被称为思想家,台湾的知识分子太不用功了。"7月26日,本刊记者在香港与其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20.
唐小兵 《南风窗》2012,(2):97-99
他们既见证过理想主义的沉没,也目击过知识分子理想的再度幻灭,又挣扎着在19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和犬儒主义的滚滚潮流中为历史留下一脉真相,为心灵铸造一方净土,这是转型时代内涵丰富而多元的一代学人。2010年年初,高华教授的论文集《革命年代》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高华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之前的成名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了知识界和读书界极大的关注,也引发大陆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刚刚过去的20世纪革命中国的历史记忆与反恩。讵料未及2012年到来,高华就在2011年12月26日深夜溘然长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