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积伟 《唯实》2007,(9):48-51
从中共党史政治功能的角度来看,党史研究所具有的资政和育人功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从党史研究的学术功能看,充满活力即富于争鸣和创新精神的党史研究,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本身,也应成为党史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整个社会还是执政党自身的角度,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重视和加强中共党史学的建设。而?共党史学也应将“和谐社会”的理念贯彻到学科建设中去。对于中共党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风格以及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困境,“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都给予了深刻的启示和相应的标准。两者的建设过程是相互支援和促  相似文献   

3.
王勇 《党史博采》2007,26(2):24-2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各要素全面系统的和谐.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强化其教育引导、疏导协调、心理调控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各要素全面系统的和谐。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强化其教育引导、疏导协调、心理调控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针对客观形势的变化,更新观念,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创新,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针对客观形势的变化,更新观念,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创新,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要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正确认识宗教具有的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心理调节和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重新审视宗教,关键要思考和回答宗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宗教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宗教是冲突因素还是和谐因素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保持政治稳定是邓小平在设计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总结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又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因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邓小平的政治稳定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化趋势日益明显 ,已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体系。回顾萌生和初建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 ,实际上已经在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党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党史资料等方面为中共党史研究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化趋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从社会认同的角度,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这些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1.
时间与空间是阐释人类发展历程的两个主要维度。因此,中共党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需要借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深化对中共革命历程的认知。以地理学视野研究中共党史,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深入。本文选择以政治地理学为切入点,尝试将权力空间关系应用于中共党史研究之中,探讨中国近代空间格局与中共革命进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共革命对中国政治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是开始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转折点;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战略方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提出了解决发展与代价问题的思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辟了道路;提出“稳定压倒一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了平台;以“和谐人”为人性假设基础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是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要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正确认识宗教具有的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心理调节和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重新审视宗教,关键要思考和回答宗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宗教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宗教是冲突因素还是和谐因素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对党的政工干部是一个严峻考验,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参与这项工作,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方静如 《世纪桥》2012,(23):60-61,90
摘要:伴随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表达态度、观点,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舆论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拓宽民主渠道、监督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促进党风建设,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另一方面,网络谣言、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和敌对势力的渗透利用等却危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阳光型”政府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途径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和规范网络政治,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贺朝霞 《求实》2008,2(5):69-72
和谐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因此,必须努力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着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陈蓉 《实事求是》2004,(6):12-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 ,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妥善协调各方面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健全工作机制 ,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夙愿,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从矛盾的视域解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过程。因此,为了有效地化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文章从和谐社会构建的动力支点———思想互动、政治理性、社会自治的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可行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全球化在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促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同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经济安全和社会主义文化产生了冲击,不利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在全球化条件下有序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二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机制,三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活,四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意识.这四个层面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有机整体.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才能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