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存的法律解释体制将法律解释权集中于不参与司法实践的有权者手中,使得司法审判的主体——法官在处理法律解释问题上处于一种尴尬地位,严重违背了法律解释是为了更有效地适用法律的目的。通过法官解释法律的现实依据、本质特征、矛盾及矛盾分析、前景四方面对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解释进行分析,并由此确定法官解释法律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司法体制中存在两个特点:一是司法与行政不分;二是法官实行等级制,这就决定了审权与判权纠结在一起的法系特性。但宋朝地方州府实行鞫谳分司制度,审讯权为鞫司行使,检法权为谳司行使,使审权与判权出现相当程度的分离。宋朝州级司法中,检法构成权衡法条是否适用的单独环节,司法参军成为履行检法职能的专职法官。检法权地位的突出,促进了宋朝州府司法中犯罪量刑认定的科学程度,这是宋朝地方司法比较清明的重要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刑事案件量刑程序中判意与民意的冲突问题凸显。借助网络游离于审判法庭之外的民意,一方面具有规范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权、完善量刑规范化改革、消除不当司法干涉等积极机能,另一方面也极易被网络所异化,增加被告人遭受舆论审判的风险。为此,应在量刑程序中构建人民陪审团、量刑听证、法庭之友等制度,积极疏通民意进入司法场域的通道,扬其长而避其短。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公众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网络主流民意成为推动司法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有效吸纳网络主流民意是实现司法有序运作乃至公正结果的有效保障,是司法民主化的重要标尺。通过理性吸收网络主流民意,可以真实地反映民众对司法裁判的真实态度,使之成为引导与确证司法公正形成的逻辑起点。司法运作过程要有效吸收网络主流民意以达到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必须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构造:一是构建"网络民意话语空间",用于吸引网络公众司法参与。二是经由"公共能量场"的话语平台,用于促成网络主流民意的生成。三是通过法律专家的判断,使司法机关理性吸收网络主流民意。  相似文献   

5.
有关"法律发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发现"是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寻找、选择可以适用于个案的法律活动,同时也是法官在法律解释中的一种权力.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进行"法律发现"是一种客观需要.法官的"法律发现"活动不是任意的,而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季金华 《理论探索》2021,(1):108-120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选择何种方式来解决利益冲突是由文化决定的。随着从优先选择调解到优先选择诉讼的文化转型,从信赖共同体权威到信赖国家权威的文化转型,从片面追求实体正义向注重程序正义的文化转型,人们逐渐形成了优先选择司法途径的文化心理基础。司法审判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沟通,司法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法官与当事人之间、法官与社会公众之间、法官与法官之间关于事实认定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所进行的文化沟通,是寻求司法共识的重要机制。尊重司法结果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主流价值观角度认识和评价司法结果的价值取向的过程,文化教育、文化评价、文化示范和文化体验有助于人们建立理性认识司法结果的文化思维模式,能够唤起社会主体信任法治、尊重法治的文化情怀,形成尊重司法、信任司法的文化情感,确立接受司法裁判结果的文化意识,是认同司法结果的重要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自2007年初以来,安徽省芜湖市中级法院实行"判后答疑释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法院在宣告判决时或裁判宣告后6个月内,对当事人或来访当事人就案件裁判提出的异议和疑问,由原承办法官作好解释说明和服判息讼工作。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判后答疑释理"制度,不但让当事人心平气顺,服判息讼,化解了"无限申诉",也向当事人宣传普及了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8.
《瞭望》2010,(33)
<正>古人言"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得民心,先要听民意。在我国古代,为了收集民意,朝廷会派采风官摇着木舌铜铃走村串户,深入百姓家中听取民声民意,并将民声民意汇编成奏文,供国家决策者参考,作为制订政策的民意依据。无独有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9.
司法裁判执行难是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司法裁判执行难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法官权威的缺失,程序正义被忽视,既判力的弱化,执行权的失控。破解司法裁判执行难,需增强社会和公众的法律信仰,确立司法裁判活动的道德性,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性,确立司法裁判的终局性。  相似文献   

10.
李毅 《理论导刊》2015,(4):96-99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采用的"复印件移送主义"属于"混合式"卷证移送方式,辩方阅卷权受到限制,司法实践变通为庭后移送卷证材料。1979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采用的是"全案卷证移送主义",这极易让法官产生预断,但观察域外刑事诉讼,预审制度、检察官的客观义务、法官的客观中立才是防止法官预断的根本原因。我国法官有阅读卷证材料判案的司法传统,"全案卷证移送主义"可让法官审前熟悉卷证材料,同时也扩大了辩方阅卷的范围,有利于法官掌控庭审的顺利进行,防止司法错误,实现了基本的司法公正与效率。今后的改革应建立预审制度,分设预审法官与庭审法官,彻底防止庭审法官预断,审查公诉也可为实质审查。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司法民主化进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发桂 《行政论坛》2009,16(2):49-52
网络环境下公民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司法民主化进程,行使表达权和监督权,对确保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公民通过网络形式参与司法民主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表现为:司法机关对网民的诉求缺乏有效的网络回应平台、公民无序化及非理性的参与、缺乏制度和程序保障的参与、忽视对司法程序关注的参与,将严重影响法院审判的独立自主性及造成司法裁判在吸纳民意时面临巨大困境.要解决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司法民主化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就必须强化司法民主化进程中网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通过规范网民的参与形式、规范网络民意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加强司法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公民与司法机关在网络环境中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4)
伴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入,"员额制、立案登记制、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等司改新举措纷纷出台,全国司改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作为法院的构成主体"法官队伍"却涌动着转岗离职潮,法官队伍的"逆淘汰"现象大有越发严重之势,关于法官的"逃离"与"坚守",本文从员额制改革、法官职业现状、法官的内外部压力以及法官"逃离"的心结本质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法官地位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司法独立的前提条件,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予以规定。我国实行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司法领导体制;严格法官任职资格,提高法官整体素质;建立法官身份保障制,物质保障制,特权保障制,以实现我国法官地位独立。  相似文献   

14.
程锦 《理论导刊》2008,3(2):9-11
立法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套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环节,对于表达和汇集民意、沟通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及促进积极的公民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立法的制度保障上,必须强调人民的立法主体地位,注重对利益集团、弱势群体等特殊领域的考虑,全方位地推进社会公众参与立法.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活动中,法官面临着如何理解及适用抽象性规范"正当理由"的问题。"正当理由"主要功能在于保障民事诉讼活动的有效进行。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正当理由"是削减司法公权的利器。"正当理由"的内涵有二:一是道德性理由;二是规范性理由。法官在适用"正当理由"时负论证义务。  相似文献   

16.
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治 《理论探索》2007,(5):146-149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原理或真理,具有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相对稳定性等特性。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的深层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原因主要是指法律规则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外部原因则在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法律原则司法适用是弥补法律漏洞或法律缺陷的重要手段,能有限规范法官的自由栽量权。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律原则适用的特点是:案件性质上,运用法律原则大多限于民商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较少;案件类型上,多为新类型案件和疑难复杂案件;具体方法上,主要有单独适用、与规则并用和直接体现在判决主文中。司法实践中法律原则适用包括规则模式和原则模式,适用中要符合穷尽法律规则、选择明文规定的法律原则、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栽判文书说理充分等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从外交领域来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也可表述为三方面:超越孤立、被动的"和平论",追求能够统筹协调、解决矛盾的"制度现实主义";建立"道义"形象,"以民意对民意",加强国家的软硬实力;以"富国强兵"与"民族尊严"为旗,凝聚国人对民族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同时不失时机柔化解释中国梦,以摆脱"中国威胁论"掣肘。"制度现实主义"习近平就任后,中国外交政  相似文献   

18.
王竹青 《学理论》2014,(1):115-117
司法改革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管理全面改革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司法改革必须根据客观实际适时地深化和细化。司法改革正在走近每一个人,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需要从司法的各个环节来审视。作者从刑事审判的角度对提高当庭认罪率、提高庭审质量、司法效率、二审自首新问题、死刑犯长期检举不实、减少死刑适用、法官员额不足、司法与舆论的相互影响八个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律解释作为一种解释现象,存在于人类法律活动的各个领域。但是,不同领域的法律解释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特性。谁在解释法律实际上是法律解释主体的问题。对法律解释主体范围的界定取决于对法律解释场合的认识。对行政法的法律解释不仅存在于行政司法审查的过程中,也存在于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法官在行政诉讼的过程中解释行政法,公务员在法官解释行政法之前的行政执法的过程中也在解释着行政法。  相似文献   

20.
在法官的执法理念中要有清晰的司法保护意识,不管审理哪一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也不管是什么样的未成年被告人,法官都必须把司法保护放在重要地位,体现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司法保护与审判活动同时存在,司法保护贯穿于整个审判工作过程。法官一方面要及时处理案件,用特殊的审理方法教育失足少年;另一方面要通过司法保护措施的运用,挽救和矫治失足少年,预防他们重新犯罪,这两者都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