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环境更加美好,网络社会更加和谐成为我们共同的心愿。我们既要正确面对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这一便利,又要在网络生活中遵守网络伦理、生态伦理。新时代,网络生态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危机、安全危机及全球化带来的危机,以此总结出对待网络生态问题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网络美好生活是一种网络化的生存状态和过程,也是对网络社会和谐交往与幸福表达的价值追求。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市场上不可或缺的载体,其内容符码化、形式碎片化、主体平等化与社交虚拟化的特征使其迅猛发展。但在传播过程中,因算法推荐与人工审核的缺失、平台治理与网络法律法规的乏力、流量驱动与用户媒介素养的不足等原因导致短视频传播出现内容真假难辨、低俗信息泛滥、侵权乱象丛生、“电子鸦片”成瘾等伦理失范现象。有效应对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问题,需要用户、平台、政府和社会多方协作,加强网民媒介素养与理性判断能力以提升用户素养,构建合理的盈利模式与审核机制以加强平台自律,完善相关网络法规与伦理规范以推进法制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与监督作用以完善社会监督,合力打造优质文明的短视频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3.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难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这意味着,加强多元主体间合作治理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治理工作的主要治理模式。探索小流域网络化治理路径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贫困县和南方水土流失典型区域——福建省长汀县为例,运用网络化治理理论分析长汀县小流域治理经验,研究发现:该案例在培育小流域多元治理主体,建立新型公共治理体系;创建纵横联结关系,构建行政主导型网络治理结构;保持信息对称和有力监督,维持网络稳定运行等方面,为我国小流域的网络化治理路径提供了普遍意义上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网络反腐制度构建核心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注重预防"的伦理原则,缓解个人价值实现与领导干部培养机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体现党和政府对领导干部实现个人价值的伦理关怀。预防伦理原则的实现要发挥网络在营造廉政文化氛围上的巨大优势,政府、网络运营商和网民等多方主体应完善网络反腐的信息收集、案件处理、查处制度,坚持发展和完善电子政务,加强网络廉政伦理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让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相似文献   

5.
受传统社会话语秩序的自由张力影响,网络话语失序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必然结果。在突发事件的强力冲击下,话语主体"集群化"、话语内容"失真化"、话语伦理"消解化"成为网络舆情中话语失序的集中呈现形式。结合突发事件和网络话语的结构性特点,话语失序的原因可归结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不同话语群体的身份焦虑与错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对话与表达机制尚不健全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背后的多元利益诉求与抗争。以问题倒逼改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话语失序现象进行治理,要求切实做好健全突发事件网络对话沟通机制、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话语建构秩序以及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话语生态治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信息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凤石 《理论探讨》2005,(6):175-176
信息生态是一个通过类比得到的概念,它强调人类与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目前的信息生态失衡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信息侵犯。调解信息生态平衡的方法在于:加强信息资源的整体布局,加强对信息生产的监控,加强网络信息评价,加强网络管理,加强网络用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生态伦理观照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生态伦理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知,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性追求,同时也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生态伦理,从更具基始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和大力提升生态伦理的理论力量与实践力量,积极应对我国生态伦理当前存在的"遗忘""虚无""缺位""乏力"等问题,跳出西方"资本逻辑"窠臼,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构建符合中国实际、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生态伦理,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命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8.
赵晖 《理论探讨》2018,(1):166-171
从业主体的市场准入政策是保障网络地理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目前,我国网络地理信息从业主体准入与退出政策存在诸多问题,亟须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地理信息从业主体准入要遵循安全、效率、公平等三者有效平衡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和政治安全原则以及分类准入和分类管理的原则。政策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建立网络地理信息资质认证的授权主体、网络地理信息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网络地理信息服务从业主体的安全信用与备案、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市场退出等。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快捷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撑,也给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精神和实践行为等带来了一些深刻变化。它以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人类在网络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时代共鸣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伦理问题和负面影响,亟需通过加强政府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从业主体的市场准入政策是保障网络地理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目前,我国网络地理信息从业主体准入与退出政策存在诸多问题,亟须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地理信息从业主体准入要遵循安全、效率、公平等三者有效平衡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和政治安全原则以及分类准入和分类管理的原则。政策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建立网络地理信息资质认证的授权主体、网络地理信息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网络地理信息服务从业主体的安全信用与备案、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市场退出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网络社会现已进入“微博客时代” 在这个时代,网民作为参与的主体,既是网络信息的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由于微博在初始阶段出现了法律、伦理及道德规范的“真空”,使得一些网民的行为“失范”,所以建立起一种内在与外在的约束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微博的传播特性使网民缺乏伦理素养的危害更为严重,只有通过“自律道德”、“他律道德”以及网络伦理教育来实现规范与提升网民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12.
“权力与利益的关系”是公共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存在的根据在于:公共行政主体置身于利益矛盾和冲突之中,是形成公共行政伦理基本问题的根本原因;公共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历史证明了的;今天我国道德建设的实践,在客观上也揭示了公共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公共行政伦理基本问题的解决,决定公共行政伦理其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关于区域伦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何谓区域伦理区域伦理的提出 ,其相对应的是普世伦理或全球伦理。关于普世伦理的含义 ,有多种提法。一般来讲 ,从地域上看 ,普世伦理是遍及全球范围的伦理 ,它具有普遍性。在这里 ,普世伦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指人们为维护全人类的利益而达成共识的伦理规范 ,如 :生态伦理、核伦理 ;二是指各种不同伦理规范之间具有普遍价值的伦理 ,如 :东西方伦理规范都存在的“已所不欲 ,勿施与人”。在当前经济、科技、信息等全球化的趋势下 ,人类原有的不同文明的伦理观念的冲突与新出现的伦理境遇间的冲突 ,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反思。普世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罗尔斯顿生态观具有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他们都关注生态问题;肯定自然先在性,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们的生态观本质差异体现在:马克思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罗尔斯顿是以培育人的生态伦理实现人对自然德性之爱。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生态观之比较,启示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时,应理解和深化马克思的生态观,吸收和借鉴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注重提升公民伦理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三位一体的统一;坚持自然关爱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完善制度基础上培育关爱文化。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公信力本身就是个政治伦理范畴,它与行政伦理有着天然的联系:行政伦理是遏制腐败、规范权力、增进民众信任的重要力量,也是优化政府形象、塑造政府精神信仰、夯实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条件,更是凝聚民心、激发民智、汇集民力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在我国政府公信力构建中,行政伦理存在行政主体价值失衡、行政伦理规范滞后和行政伦理行为失范等问题。从行政伦理视域提升政府公信力,就要科学解决制度伦理设计、行政伦理法制化和行政伦理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其载体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发掘客家生态伦理文化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构建一种有客家特色的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现代发展模式,是当前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的基本道德需要,关怀是人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道德情感,它体现了主体间的一种伦理关系。弱势群体关怀的核心是伦理问题,即"如何关怀"的问题。当前,在弱势群体关怀实践中,从理念设计到制度安排,从主体关系到组织程序都不同程度存在伦理失范现象,值得伦理审视与反思。在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的实践中,必须通过物质帮助、制度伦理保障以及教育支持等策略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8.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应该在主体同性的研究视域之内.主体间性问题就是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之内逐步消减"我思"的优越性,承认他人存在的意义,寻找"自我与他者"之间理想的关系样态.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探讨经历了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以胡塞尔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理论主要是反思主体的"唯我论"倾向;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理论关注的是主体之间话语沟通的伦理价值取向;而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理论则明确了他者的绝对差异性,指出伦理关系是主体间的奠基性关系,阐释了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祁飞飞 《学理论》2013,(12):187-188
生态环境问题关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在各方面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带来的不仅是一场生态危机,更是一次伦理危机。通过对《古兰经》中的生态伦理理论的梳理,挖掘其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新疆实际,论述了《古兰经》中生态伦理思想对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为将管制型国家治理中排除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与制度再度整合,进行制度伦理的建构。制度伦理体系包括治理主体的制度伦理与治理过程的制度伦理。治理主体的制度伦理是一种主观性的制度伦理,强调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各级政府组织对自身的内在伦理要求与道德规范,主要体现为制度的责任伦理与制度的公正;治理过程的制度伦理是一种客观性制度伦理,是在治理过程中遵循的制度伦理,包括制度的发展伦理与制度的共享伦理。制度伦理体系的构建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