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晓林 《党建与人才》2003,(10):59-59
年轻时读《史记·屈原列传》,仰慕其高志洁行、忠义之节,痛惜其入朝见嫉、遭谗远谪,恨奸邪之害贤,叹世道之不平。历经忧患之后,重读其文,感慨之余,又生疑问。  相似文献   

2.
屈原名平,《离骚》中说又名正则,字灵均,帝高阳之后裔,楚之同姓。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事,出则应对诸侯,堪为楚国之良才。可惜天生命蹇,生不逢时,偏偏遇上了一个善恶不分、忠愚不辩、贪财好色、误国殃民的庸主楚怀王,言不能见听、计不为所用,加之小人离间进谗,其忧国忧民的政治忠心和志高行廉的政治理想不能施展。流放之后,他仍握瑾怀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亭亭径直,不蔓不枝,如一株洁净清纯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心披发行吟泽畔,眷恋故国热土,等待国君一悟,以实现他报国忧民的慷慨之志和德…  相似文献   

3.
《湘潮》2016,(10)
正"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1961年秋,毛泽东赋诗《七绝·屈原》,刻画屈原的爱国情怀,揭示其檄文如匕、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毛泽东推崇屈原,不仅专门写诗赞之、潜心研之,而且将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外国友人。毛泽东为何如此推崇屈原?研究中不难发现,她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缘于两位巨人穿越两千多年的"神交"。。当年屈原虽遭流放,仍"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一代伟人毛泽东,从韶山走出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发出了  相似文献   

4.
知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一般同志而言:不知人无以辨敌我,不知人无以明善恶,不知人无以择交;就领导同志而言,则不知人无以举贤,不知人无以善任。从前,鲍叔牙荐管仲,于是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徐庶荐诸葛亮,刘备遂有西蜀,使天下成为鼎足之势。楚怀王不用屈原,终于客死秦国;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项羽不纳范增之谏,卒至兵败身亡。可见,一成一败,  相似文献   

5.
在国人的心目中,“人言可畏”中的“人言”是专指流言、谗言而言,特别是流谗之言入掌权者中的昏庸者之脑异常可怕,历史上忠肝义胆之衮衮民族精英死于这种造诬的人言知多少!至于芸芸善良之辈,遭流言谗语的诬陷者,就更难计其数了!三十年代,上海滩的著名影  相似文献   

6.
读史杂议     
(一)《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在流放中曾与一渔父做过一番有趣的对答。他们的对答,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屈原当时所处的楚国,朝政日非,外患频仍,统治阶层无不蝇营狗苟、醉生梦死,独有屈原清醒地看到局势的严重,为风雨飘摇的祖国忧心如焚。他曾力主革除弊政,举贤选能,修明法度,振兴祖国,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屡遭当权群小的无情打击,其内心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渔父认为,屈原不该这么死心眼,而应随大流。举世都混浊,你何不效  相似文献   

7.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匱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艹冖凡)独。”钱之为言泉也,无远不住,无幽不至。京  相似文献   

8.
湖南是楚国旧地,又是毛泽东的故乡.毛泽东诞生在与湘江相邻的湘潭韶山冲.而在2000多年前,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诞生在长江之畔的秭归.毛泽东一生习诵《离骚》,推崇《楚辞》,崇敬屈原.毛泽东从屈原作品中继承、发展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诗风,这对他的革命实践和诗词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与屈原心相通、情相投、气相随....  相似文献   

9.
从欧阳修遭诬谈起孙豹隐当今,遭人诬告是一件颇伤脑筋的事情。你要干几件事,总会不多不少地撞几个人。他们便可能联手,不遗余力地向你发起攻击。而诬告则是其“杀手锏”。诬告,当然不是现代的发明。远的且不论,就说北宋那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吧,其一生横遭诬...  相似文献   

10.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也许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倚天剑”,都是通过金庸武侠小说.殊不知,这把“倚天剑”最早出自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毛泽东对这四句十分喜爱,曾对其进行过两次手书. 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在楚怀王、楚襄王时担任过文学侍臣,是稍后于屈原的辞赋家,与屈原并称为“屈宋”.其...  相似文献   

11.
一位很有威望的领导,做梦也想不到会栽在一位他自认为是“亲信”的下属手里。该亲信在大进谗言之际,却怀里藏着微型录音机,故意向他“掏话”,把这位领导私下的一些随意性的话录下来,放给了领导的领导去听。大领导很不高兴,认为“这个人怎么这样原则性不强”。这位领导只好提前离开重要的领导岗位。明人支大纶,为人正直,居官有节,他在《示儿》一文中叮嘱子女曰:“浸润之谮须耳硬。”意为当别人向自己进谗言时不要轻信。对轻信者来说,大多是闻谗言如尝蜜,听忠言如饮鸩。小民百姓耳软,不过在亲朋邻里之间添些风  相似文献   

12.
樊宪雷 《党的文献》2011,(4):126-127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儒家向来推崇的行为规范,意思是说:能得到任用,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得任用,就退而归隐。但是,对于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人来说,这样做就够了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宋朝文学大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这短短几句话,却展现了另外一种处世之道。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范仲  相似文献   

13.
领导者是群众的带头人,不仅要在工作、事业上出类拔萃,而且应该在如何做人上成为部下的楷模。领导者的做人之道很重要,较之领导艺术、管理才能、专业知识等方面,往往对下属有着更直接、更显著的影响。私心重、好虚荣者,其下属就可能多有谄媚、溜须拍马之徒;办事不公,好弄权术者,其部下就可能出现进谗言、陷忠良之贼。而象包公那样为人清正、为官廉洁奉公者,则自然上梁正、下梁也正。所以古人有训:“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相似文献   

14.
<正>走干讲与读写想,相辅相成。读写想是坐而思,走干讲是起而行。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有段话耳熟能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相似文献   

15.
亲情像空气,它时时处处包围着人们,它无声无息地为每一个生命提供着生存的支撑。当一个人身处清新、富含氧气的空气之中时,他必定会头脑清醒、润泽睿智、生命之树长青;而当一个人身处污浊、充满毒气的空气之中时,他必定会头昏目眩、麻木迟钝、生命窒息枯萎。你是你周围亲朋的空气;你周围的亲朋是你的空气。空气出了问题,危险还会远吗?  相似文献   

16.
《无能子》是唐末一部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成书于跌遭丧乱之衰世,故而伸无君之旨,足以远继鲍生,为庄学之正统。及至近代未受学界重视,然其无名与无心之政治哲学基础、基于"圣""王"合流而形成的君臣批判、原始的平均主义与乌托邦政治、与西方自发展理论暗合的无为政治都对后世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它至少形成了四股思想潜流,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自我管理、有限政府的无为政治;万物同根、崇尚自然的生态政治;崇尚平等、厌弃名利的反物质主义;叛逆知识话语体系的反智主义。  相似文献   

17.
邱霖峰 《党史文苑》2009,(11):63-63
苏轼开创了词之豪放一派,并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顶峰,后人几乎无人能与之媲美,但毛泽东诗词的出现,便使其豪放之气黯然失色。如果说苏轼之词体现了本人的英雄气概,那么毛泽东之词展示的是一代伟人的抱负,反映出他独步天下的人格特征,是苏词远莫能及的。正如臧克家所称道:“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从中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强的表现艺术,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他诗词中的那种民族气魄、民族风格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陈炎  邓东 《理论学刊》2002,(4):119-121
袁枚的《随园诗话》以“天才清妙”的道家审美标准去消解理学对当时诗坛的消极影响 ,又以“气局见解”的儒家理性态度去保证诗歌艺术的健康发展。其“芬芳悱恻之怀” ,承续了屈原的“深情美丽”传统及以“情”为核心的魏晋美学 ;其“清旷”禅境则成为与儒、道相通的艺术境界 ,因而他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是以儒、道、屈、禅诸家的美学精神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系统作为文化与美学底蕴的。  相似文献   

19.
正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但是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煮糯米饭或蒸粽  相似文献   

20.
人才者 ,事业之本也。用之适当 ,则事业兴 ;用之不当 ,则事业衰。汉用良、平而天下定 ,宋用秦桧则帝遭掳。人才之于国之兴衰如此 ,于事业之成败若是。是以为政者 ,察人不可不明 ,用人不可不慎也。人才 ,无时不有 ,无地不存。有德才兼备者 ,有才德不足者 ,有德胜才者 ,有才胜德者。德才兼备者重用之 ,才德不足者轻用之。德胜才者为先 ,才胜德者次之 ,因德胜才者 ,才不足德可补之 ,而才胜德者 ,德不足则无以济之 ,且才胜德者 ,易恃才薄德 ,而恃才薄德则鲜有不败者也。春秋智伯有五种才能人不及 ,而恃才薄德终不免一死。《通鉴》曰 :“智伯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