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畲民作为中国东南历史上异于汉人的人群,自宋元至明清,文人就对其有诸多描述.然而时间越往后,关于畲民的记栽也变得越少,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畲汉的互动与融合,畲汉的这种融合途径是多样的,也是畲汉双向的,其中既有通婚、收养等血缘上的混化,也有互相隐匿的地缘上的融合,更有国家等外力作用下的推进,因此历史上既存在畲融于汉的可能,也有汉融于畲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正>悠扬的歌声远远地飘荡在空中,一袭畲族民族服装的她与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和谐融合……福鼎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雷林清正耐心教授孩子们唱畲歌。雷林清出生在一个小畲村里,高二那年的一次畲歌会让她真真切切地领略到畲族文化独特的美,从那时起她就踏上了保护传承畲族文化的旅程。为此,她  相似文献   

3.
拍板锵拍板,简称板,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满、蒙古、纳西、畲、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满族称“察拉齐”。此外还有扎板、大板之称。古代流传全国各地,现代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山西、陕西、河北、河南  相似文献   

4.
农历三月三,在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的美丽畲寨东弄村,畲字大旗高高飘扬,非遗文化棚星罗棋布。尽管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是上海游客王凤玲提起有幸参加的畲乡三月三畲族原生态民歌大赛暨畲族非遗展示体验活动,仍是记忆犹新。她说,一个原本素雅无奇的山村,沉浸在一片歌舞的海洋,变得生动美丽起来。这是一场畲族文化的盛宴,景宁群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游客共同感受到了喜庆的氛围。山水田园间的露天舞台上,省内外近百名畲族原生态歌手带来悠扬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来到桐庐县莪山畲族乡蹲点调研。因为该乡畲族方言建档工作有特色有亮点。方言建档工作,是"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重点项目,已历时一年半,建设中的68个"地方方言档案资料库"已完成47个,"浙江方言档案资料总库"今年将全面建成,畲语位列其中。莪山乡里的畲民是清光绪元年由文成、青田一带迁入,现有2700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8.4%。畲族没有本民  相似文献   

6.
向业容  刘雷 《人民论坛》2015,(8):192-194
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研究汉羌山地村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文章基于汉羌山地村寨文化的现状,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汉羌山地村寨文化传承的策略与有效途径。以期解决汉羌山地村寨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统一战线》2014,(8):36-37
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但无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近三年来,贵溪市的统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提拔重用的党外干部占所有副科以上在职党外干部的一半以上;人口稀少、地缘偏僻、基础薄弱的畲族自治乡充分利用市工业园区发展现代工业,实现了畲汉群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以铜加工、节能照明产业为龙头的非公有制经济风生水起。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统战工作已经成,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直接影响着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颜色词作为符号系统在越汉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对越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深入地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越、汉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阳春三月,浙江省桐庐县结合全省"作风建设年"而开展的领导干部"树新形象、创新业绩、建新桐庐"主题实践活动一启动,县委常委、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周媛玉就一头扎进了莪山畲族乡莪山民族村,入畲家门,吃畲家饭,办畲家事。她风风火火,走村串户,倾听民声,察看民情,排解民忧。  相似文献   

11.
从江占里侗族生育习俗的文化价值理念及其与汉族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江占里侗族具有生育控制和人口控制的传统,长期以来人口基数保持不变,性别保持平衡,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医药技术支撑因素外,主要是建立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及其相互影响的价值观念。其生育文化理念相较汉族的文化传统而言具有优越性和现代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仁玺 《思想战线》2003,29(6):97-102
秦汉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继承了产生于奴隶社会的连坐法,并对其加以发展。秦汉家族成员的连坐涉及到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祖孙、从兄、宗族等各种亲属关系。与连坐有关的罪名有盗窃、罪犯逃亡、挟书、谋反、巫蛊、祝诅、首匿、见知不举、诽谤、妄言、非所宜言、妖言、降敌等。连坐法的施行,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也是封建地主家族争权夺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西汉初年,民乏国困,百废待兴;内有异姓王和同姓诸侯王的割据骚乱,外有匈奴的时常侵扰。为此,虽有一统岭南之抱负的汉室帝君,也终因国力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之下,只得暂时对“划岭而治”的南越割据政权采取以恩抚为主,辅以防范制约的温和手段,以换得南部边境的稳定。于是,恩抚与制约便构成为西汉初60余年间中央王朝在南部边疆沿袭不替的一项基本政策。这也是汉代边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汉初中央王朝第一次成功地改变了边政处理的被动局面,和平地实现了其对南部边疆的主动权,为维护和巩固当时汉帝国南部边疆的稳定提供了保障,而且也对后来汉王朝实现岭南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杰舜 《思想战线》2001,27(1):77-81
华南地区少数民族族群来源复杂,结构多样.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许多原始族群活跃在华南,族群之间不断互动、涵化,到清朝基本定型为三个层次.华南族群中既包括少数民族族群,也包括汉族族群.各族群的认同基本上都是从族源认同和语言认同两个方面来概定,其中,语言认同方面汉族族群的方言比少数民族族群的方言种类更多,内容更丰富.  相似文献   

15.
秦汉户籍制度是中国较早期、比较完整并且比较有效的人口管理制度。尽管带有历史局限性,秦汉户籍制度仍蕴涵了理性化的管理机制,其功能如控制人口并使之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并使之利于政权稳固,重农抑商并使之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保障,决策应变并使之成为实施各项国策的坚强后盾等等,其中的理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至建国前为止,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对村寨公共事业进行管理的传统模式和要素,这些传统管理模式和要素对维系少数民族村寨的社会治安、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传统管理模式和要素中的某些方面对于当代少数民族和汉族村寨公共事业管理、乡村社区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隋唐汉族风俗演进的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建中 《思想战线》2003,29(1):72-76
隋唐时期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对外交流的频繁、文化的昌盛以及社会风气的开放 ,致使当时汉族地区的民间风俗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胡汉风俗的融合给了汉族风俗重构和更新的机遇 ;大一统的皇权促使风俗向着更为规范、一致的方向演进 ,一些风俗上升为礼仪并逐渐固定了下来 ;富足的物产提供了时人充分享受生活的条件 ,享乐、挥霍的风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看见十九世纪台湾——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尔摩沙故事》(Curious Investigations:19th-century American and European Impressions of Taiwan)为主要分析对象,将西方人讲述的台湾故事当做西方对东方的观看和关于台湾的知识生产,探讨何种事物被选择为讲述对象,考察来自西方的“凝视”(gaze)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台湾图景.首先,将西方旅行者对台湾自然事物的发现与19世纪西方的科学发展相联系,说明对未知世界的探险、科学化的叙述和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传播是由西方主导的.而旅行者对台湾人文景观的记录则表现为观察与被观察、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是西方主体对东方他者的认知投射.第二,借用文化与社会关键词的论述,将旅行者对台湾人文与社会的讲述集中于一些有代表性的词汇中,如“野蛮人”、汉人与儒家文化等,这些词汇体现了西方主体的意识与观念,呈现了当时西方眼中的台湾知识地图.原住民被作为讲述中心可能与西方眼中的文明位阶相关;汉人和儒家文化受到贬抑是中华文明衰落和西方文明崛起的世界格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内地与云南的经济互补性的实现使云南汉族移民的迁徙模式由强制性向自发性转变。迁徙模式的转变加速了清代云南的开发进程。这主要体现为开发进程由平坝城镇向山区的推进,同时,随着汉移民流动性、多圈层性的形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打破了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离或由于从事定居农业而在封闭性地域发展格局中形成的各民族群体分割聚居的封闭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陈斌 《思想战线》2003,29(1):45-48
西南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区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西南各民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 ,汉民族对其影响较大 ,因而中原汉族与西南各民族的关系发展成为西南民族关系发展的一条主线。唐朝时期 ,中原汉族与西南民族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贞元会盟又是其中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