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0.067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条件差异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仍然较突出,地区之间的人均GDP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一、增长并不是目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发展手段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不等同于增长,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人类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增长并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确切地说,增长的目的是提高以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人类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提高人均GDP水平.人均GDP水平的增长有可能是少数人口、少数城市、少数地区高增长,而大多数人口、大部分农村、大多数地区低增长或无增长.人均GDP指标的概念常常掩盖了居民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经济增长常常被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主要的发展目标,但就增长本身而言,有多种不同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结果:  相似文献   

3.
《天津支部生活》2009,(6):50-50
王茂林在《求是》上撰文说,中国2007年GDP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分析,理性看待: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尽管GDP总量跃居全球第3位,人均GDP却仍处于全球第100位前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发展还不平衡,综合国力不强,国民总体生活水平在世界上排名靠后;  相似文献   

4.
陈建清  徐盈之 《唯实》2016,(4):19-23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区域发展新动力,既是苏北地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势头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一个战略重点。"十二五"以来苏北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经济发展总体进入创新驱动过渡期。2015年,苏北五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64.3亿元,人均GDP55127元,完成工业增加值7445.5亿元。研究发现,当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人均GDP达到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上,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则主要是农村工业的发展不平衡.找出地区农村工业的差异,分析中西部农村工业落后的原因,培植中西部农村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缩少地区农村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一、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差异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目前的信息经济增加值占GDP总量的23.09%,信息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总数的12.16%,显示出该地区近些年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共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该地区的信息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间接的信息产业仍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影响着信息化对经济发展所应有的倍增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2008年北京市GDP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大关,按照国际发展经验,北京正式步入了中上等国家和地区水平,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后,对北京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北京人均GDP向1万美元迈进,应该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分工合作,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4万多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即人均1090美元。这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进入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的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差距。据资料载,1992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东部占99个,中部1个,西部为零;全国365个亿元镇企业中,东部343家,中部22家,西部为零;全国592个贫困县,90%以上在中西部;8000万贫困人口中,有6500万人居住在西部。 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是近几年来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应该承认,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现象,差距的存在和在一定时期内差距的拉大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将来发展了、富裕了,也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程度的富裕。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平衡发展仍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主要矛盾。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向来都不平衡,不仅省区之间不平衡,同一省区、县市之间甚至有些乡镇之间都有差异。当然,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已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15年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 从贵州情况看,这些年的发展,自己跟自己比算快的,但与全国比,特别是与沿海比,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有很大差距,且差距越来越大。贵州1991年至1993年国民生  相似文献   

10.
一、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般规律。邓小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和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时一再强调,我们不能走平衡发展的老路,而是要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起来,通过先富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作用,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在区域之间只要存在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差异,就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以下引文出自此书只注页码)。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卜G·威廉森所说: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军 《求实》2000,(9):12-14
从某种程度上言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规律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早在唐代以前 ,中国西北部地区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自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同时 ,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 ,明清以来 ,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总体差距拉大。新中国成立后 ,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构成了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 ,如何合理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正确地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做到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推动…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对外开放政策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选择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疆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图说天下     
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经初步核算,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9.08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到10276美元,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人均GDP是比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此前,全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体总人口近15亿,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相当于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世界人口规模达到近30亿。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即人均GDP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关键时期,传统的以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于如何加快占人口多数的传统农区现代化发展进程。这不但是带有全局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大局的政治问题。作为传统农区,周口市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许多困难。因为,2000年全国人均GDP800多美元,西部10个省市区平均650多美元,周口市只有430美元。如果周口市2020年要达到人均GDP2000美元,那么每年要以9.3%的速度递增才可以实现;如果人均要达到3000美元,则年均增速不能低于11.53%,也就是说,全国翻两番,周口市…  相似文献   

16.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当下我国的基本现状,这种不平衡性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基本线索,分析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剖析产生这种不平衡的内在动因,探讨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总体增长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任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  相似文献   

18.
郭萍 《唯实》2000,(7):56-59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条件差异很大,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区域之间经济失衡的日益加剧,直接导致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不足,收入增长停滞,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曾碰到过。了解东西部差距的成因,借鉴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原因 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区位因素与政策效应等客观原因;再加上中西部地区落后、低…  相似文献   

19.
在2020年前实现人均GDP翻两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人均GDP的提高取决于GDP的增加,也会受到人口分母效应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省人口增长减缓对人均GDP的提高作用更加显现,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快速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数量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如果人口控制工作稍有松懈,人口数量将会进一步加大,过多的人口将会吞噬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保持人口低速平稳增长,对于人均GDP翻两番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江淮》2008,(5)
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尽可能把能够量化的相关目标加以具体化,制定出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没有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其它方面的全面小康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1、人均GDP。人均GDP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