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动     
北京西城区作家协会群星璀璨,才俊聚集。他们曾组织百余位知名作家、诗人参加了以"同题什刹海"、"同题西城胡同"为主题的大型基层采风活动,并借此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随笔。这些深蕴西城乡土  相似文献   

2.
平民之乐     
无论是追逐深山中的玛瑙宝石、还是张扬自己特有的乡土文化,阜新百姓既享受着平凡的生活,又能豁达乐观地看待未来。而1/3的篮球人口则不仅仅意味着阜新人乐在其中,更意味着有一种团结、拼搏.进取,争先的篮球精神深深植根于他们心底。其实,今日阜新人付出的所有热情、作出的所有努力,目标部落在社会的和谐、百姓的幸福。平民之乐,用来淦释这一目标,锓然最为恰当、准确。  相似文献   

3.
尹允镇 《东北亚论坛》2006,15(6):110-114
巫俗发源于中国的东北,给日本的古代文化以深刻影响。这一点反映在记录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日本的古代歌谣上。记录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古代歌谣是日本古代社会生活的产物,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日本古代歌谣看,日本古代非常盛行巫俗文化。所以那时产生的歌谣如情歌、挽歌、相闻歌、祝酒歌、祝福歌以及乐府歌谣都不能不带有巫俗文化的影响。而这又是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4.
出身贫寒,是我以后人生的一大财富2000年金秋10月,湖南古城长沙,省博物馆门前人头攒动。旅美中国画家李自健的《人性与爱》环球巡回展,在历时8年之后,终于“巡回”到了养育他的故乡。8年中,李自健的画已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他的艺术以中国文化为母土,以“人性与爱”为主题,以经典的写实美学法则和真、善、美审美理想相统一,达到最广泛的公众效果,引起了中外观众的共鸣。从而在欧洲、美洲、非洲……掀起了一股中国乡土风情文化艺术的热流。8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出席了李自健《人性与爱》2000中…  相似文献   

5.
日本华侨华人已逾80万,活跃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华侨华人一直是中日关系联系的纽带。在中国提倡侨务公共外交的新形势下,他们更加积极地推动中国对日公共外交。日本华侨华人促进了日本民众对历史和中国现状的了解;改善了日本舆论环境;维护了中国和平统一;推动了中日关系发展;提升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日本帝国主义在长期侵略中国吉林乃至东北的过程中,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反抗精神,通过建立文化专制体系并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政策,对广大沦陷区的文教事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日本对我国东北的文化侵略是推行其“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极其野蛮、残酷和不可忽视的。在漫长的殖民统治岁月里,日本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总是伴随着文化渗透和文化专制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的中、日、俄 3国文化 ,代表了东北亚国家文化现代化的 3种类型 ,也代表了东北亚国家现代化的 3种类型。日本文化的近代转型是 3国中比较全面、比较彻底的。同日本相比 ,俄罗斯的近代文化转型受俄国旧传统的制约只是半转型 ,而中国的文化转型虽然与俄罗斯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却比俄罗斯的上层文化转型更为狭窄。这正是 2 0世纪前半期在文化上 ,中国先学日本、后学俄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其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文章围绕作为音乐与佛教载体的中国尺八文化的内涵、唐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从并存到消亡、宋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及其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与发展中国文化的曲折过程,以及"和魂汉才"思想下融合外来文化的文明体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朱子学在日本江户时期急速兴起的原因及其特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日本朱子学从原来的一种文化修养转而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在江户幕府时期急速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且日本与中国和朝鲜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统治不同,具有容纳了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严格的职业等级分工的结构特色。这种结构特色要求朱子学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钟情于抽象的“主义”。因此,日本朱子学被具体诠释成日本社会各个层次乃至庶民的不同伦理文化,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庶民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日两国法律文化的三个联结点,即儒家文化圈、中华法系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出发,考察了中日两国在法律文化上相互交流与借鉴的基本状况与沿革,表明了中s两国在法律文化上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均属不争之事这一明确的观点。可以说,在古代,是以日本吸收中国法律为主,而在中日之间进行密切的法律文化的交流;而近代以来,则是以中国吸收日本法律文化(主要是经日本消化吸收了的欧洲法律文化)为主,而在中日两国之间进行着更为密切的法律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曹阳 《东北亚论坛》2011,(5):123-129
日本二战史观的形成,是由日本独特的政治文化决定的。在政治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观念形态政治文化"——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因素。正是由于日本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才造就了日本偏执的历史观和错误的二战史观。要想使日本政治文化朝着有利于反省战争罪责方向发展,就必须对日本政治文化进行改造,其途径是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和日本内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朝鲜半岛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已有较长的历史 ,但在日本统治朝鲜半岛期间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 ,却有其特殊的含义。“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的朝鲜人移民政策的结果 ,使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东北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大量增加 ,这一过程充分地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侵略扩张政策的本质和事实。  相似文献   

13.
<正> 由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与青岛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多元文化中的日本文学》,于2002年9月10-12日在青岛召开。本次年会是步入21世纪之后首次举办的大型日本文学研讨会,也是一次富于开创性的国际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4.
正150年前,随着明治维新的展开,中日两国在来自西方的"近代"和"文明"标准下渐行渐远,而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更使两国关系发生了逆转,日本仿佛一夜之间"由中国文化的崇拜者和模仿者,转而变成中国文化的质疑者、否定者乃至中国国家的打击者"。~①150年后的今天,当彼时的"近代"标准已不再构成中日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历尽劫波的中日两国却并未重拾曾经有过的"文化认同",中日间的  相似文献   

15.
王秀文 《东北亚论坛》2006,15(5):122-126
中日两国考古学研究结果证明,日本绳文文化(约始于12 000年前)与中国红山文化(约始于8 000年前)均为两国史前文化的代表,二者之间在文化形态方面存在诸多类似性。基于考古学、古地质学等研究成果,调查两种文化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比较分析两种文化物质与精神形态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两种文化的类似性产生于同一基因,因始于12 000年前的冰川溶化而导致异地生成,绳文文化源于红山文化,说明中国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交流始于冰川溶化之前。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治右倾化和钓鱼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政治的右倾倾向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日本政治体制的演变、外交政策、军事、许多日本政治家多次“失言”等方面。公然挑起钓鱼岛争端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结果。地理条件、历史文献、国际法等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人民决不允许日本把中国的钓鱼岛据为己有  相似文献   

17.
<正> 历史上,萨满教曾在东北亚地区,包括现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中国的东北和内蒙、蒙古、朝鲜、日本等国广为流传,对这些国家某些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习俗的形成产生过很深的影响。如今,萨满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已不复存在,但是,受它影响而形成的民族习俗,一种很普及的民间信仰和民族文化则长久的保留着直至今天。因此,研究东北亚地  相似文献   

18.
“争常”失败后日本与印度的非洲政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争常"失败后,日本与印度对非洲有基本的共识,即非洲国家对日、印两国争取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这一共识,日本和印度加,强了对非洲的外交攻关,扩大了对非洲的援助,但日本和印度的非洲政策仍存在重大差异.日本主要通过经济援助方式扩大该国在非洲的影响;而印度在同非洲的交流与合作中,强调向非洲输出技术和文化等软实力的"新模式".深刻了解和认识日本与印度对非洲政策的异同,对于中国制定对非洲政策及发展中非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齐珮 《东北亚论坛》2006,15(4):121-125
在日本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大正时期出现了“中国情趣”的热潮。由于日本的近代化是在旧物破坏、照搬西洋的前提下进行的,使得人们面对不伦不类的日本发出传统消失殆尽而西洋模仿又流于肤浅的不满。另外,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失败,日本国内盛行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至上的风气,使近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平等和近代生活方式的梦想破灭。在这种闭塞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东西文化和思想的冲突,近代日本知识分子陷入苦闷彷徨中,于是到中国上海旅行成为他们追求梦想、宣泄感情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政权之后,为稳固殖民地统治,便以法西斯殖民文化为先锋,对中国东北展开了全面的文化控制、清查和取缔,使中华民族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消磨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使之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任意摆布的"忠良之国民",便实施以"王道主义"、"民族协和"为核心内容的所谓"建国精神"的灌输,对中国人民进行精神摧残和毒害。并在"官制统治"下推行"泛日化",日本法西斯殖民主义文化泛滥,人类文明遭受着严重浩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