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处于高发期,其中群体性上访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最集中最尖锐的表现形式,而群体性上访事件在当前也处于多发状态,对此必须理性看待和正确处理。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法治社会,通过建立和完善法治化机制,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群体性上访事件,是一件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李国波 《政法学刊》2009,26(4):29-33
农村群体性纠纷是农村社会尖税矛盾和突出问题的特殊表现。我国农村群体性纠纷的不断发生和升级,暴露了我国在制度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当前,对农村群体性纠纷的解决,基层干部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行政手段,对法律手段的运用较为薄弱。从方法论之角度,采用法律手段解决农村群体性纠纷是“治本”之策。因此,必须健全预防和处理农村群体性纠纷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睿 《法制与社会》2011,(33):195-196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稳定是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然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为相关情报信息的检测,评估、预报,判断和运用为基本内容的各项基础和制度建设。本文指出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把群体性事件苗头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言论广场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解决好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及时妥善处置各种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理群众上访问题,大  相似文献   

5.
劳工群体性事件及其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春 《政法学刊》2011,28(3):81-85
劳工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劳动者在缺乏其他可行的诉求渠道来表达其利益诉求、解决其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源上消解、减少劳工群体性事件事件的发生,必须将劳工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纳入法制轨道,尽快完善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畅通、拓宽维权渠道,构建劳工群体性争议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北京市丰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伴随这一进程,衍生出大量引发纠纷升级(如群体性上访)的因素,处理不好,往往引起社会不安定,影响生产建设和群众生活。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出台的一系列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其政策指向就是充分发挥民调组织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以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是加强人民调  相似文献   

7.
陈晗霖 《法制与社会》2012,(21):117-118
近年来,群体性纠纷的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认识群体性纠纷的特征和诱因,增强政府部门群体性纠纷的处置能力已是刻不容缓.本文以群体性纠纷为客体,简单分析其特征和产生原因,并对完善群体性纠纷防控处置机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群体性纠纷,本文从诉前角度探讨了群体性纠纷的解决机制,侧重于研究人民调解制度解决群体性纠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更好的在群体性纠纷的解决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以节约司法资源,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论群体事件替代性解纷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审判在定纷止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诉讼被过度使用于纠纷解决时,法院将不堪重负,从而导致诉讼迟延、诉讼成本过高,以及投入的司法资源无法与诉讼量增长的速度相适应等问题的产生。这就说明解决群体性纠纷除了司法诉讼,还必须借助于人民调解、协商、信访制度、行政机关先行处理等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多元化解决纠纷的观念,充分发挥替代性机制在解决群体解纷中的功能;必须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解决群体性纠纷中的功能,适时的启动强制性行政先行处理程序,并努力实现各种解纷机制的衔接与互补。  相似文献   

10.
医患纠纷属于突发型群体性纠纷的一种。它的存在,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较为重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基于此目标,对医患纠纷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证调查与研究。文中通过对现状的总结与分析,深入探讨了医患纠纷产生的根源,指出该纠纷解决系统在和谐中国建构上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并深入挖掘了该机制存在的弊病与原因,提出了关于如何建构合理有效的医患纠纷解决机制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纠纷带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它与两造诉讼结构的紧张关系,但是,不同类型的群体性纠纷带来的挑战并不完全相同,对纠纷解决机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通过对西方国家代表性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进行结构的、功能的和技术的比较,可以发现,行政机关执法、社会团体与行政机关提起的不作为之诉、撇去不法收益之诉、加入制群体诉讼、退出制群体诉讼分别适合特定类型的群体性纠纷;群体性诉讼中的费用风险问题,则可以通过诉讼费用制度、律师收费制度的调整或者第三方资助的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2.
相庆梅 《河北法学》2011,29(7):150-157
在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群体性纠纷不断增多。以群体性纠纷的诉讼解决机制为研究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分群体纠纷的具体情况,引进和设计不同的诉讼机制,以期构建我国较为合理的群体纠纷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面对环境侵权群体性纠纷频发的社会现实以及传统环境侵权诉讼制度的不足,环境侵权示范性诉讼制度成为了各国应对环境侵权群体性纠纷的新选择。鉴于我国目前司法实践的需要和现行诉讼对环境侵权救济的缺失,构建环境侵权示范性诉讼制度,是我国诉讼机制能动地适应解决社会冲突变化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为我国环境侵权群体性纠纷的解决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去年以来,北海市各级政法部门紧紧围绕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北海良好发展势头”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对政法工作的部署,紧紧把握维护北海稳定,服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防范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和公正廉洁执法为抓手,一大批社会矛盾纠纷得到了化解和妥善处理,北海市群体性事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3%,  相似文献   

15.
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对于及时收集关于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内幕性和行动性的情报信息,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把群体性事件苗头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要以整合群体性事件信息资源为目标,建立渠道通畅、网络严密的群体性事件监测机制;组建专门的情报信息管理、协调和处理机构,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预测和预报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群体性事件调处的快速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6.
对久拖不决的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各地要争取将问题尽快解决在本地区本部门、解决在基层,实现重点案件重点突破。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努力将各种容易引发信访问题的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防止矛盾激化。探索建立重大社情报告制度、社会矛盾纠纷信息反馈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防止因纠纷处理不及时而转化为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17.
侯潇潇  吴伟 《法制与社会》2011,(19):179-180,192
农村社会的安定是农村发展、进步与富裕的首要条件,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但近年来农村群体性纠纷的大幅度上升,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于农村群体性纠纷的产生原由与特征等方面的复杂性,从而导致以诉讼方式解决此类问题产生的耗时耗力的不足,因此从非诉讼方式寻求及时、有效解决农村群体性纠纷便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调查,探讨非诉方式在解决农村群体性纠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出完善非诉方式解决机制的对策与建议,无疑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民调解》2006,(8):37-38
近年来,我局积极应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已处于“凸显期”的新形势,整合司法行政工作资源,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有效地预防和化解了大量民间纠纷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去年,全区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805件,调处成功789件,调处成功率98%,防止矛盾激化56件。  相似文献   

19.
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以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形式进入司法领域,寻求司法机关公正处理,这对  相似文献   

20.
吴泽勇 《法律科学》2008,26(5):143-151
就中国法院处理群体性纠纷的司法政策,学界存在大相径庭的评价。通过观察我国当前群体性纠纷的构成,可以发现,我国群体性纠纷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各类纠纷对于纠纷处理机制的要求和对法院的挑战也不同。而无论是法院现行司法政策的设计还是学者对此种司法政策的批评,莫不体现了一种一元化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当中,需要摈弃这种思维方式,倡导一种“类型化处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