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论征用之公共利益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利益的需要是行使征用权的必要条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公共利益是当然存在的,缺乏对确认公共利益的标准的研究.不仅如此人们还认为公共利益是独立于个人利益且高于个人利益的一种特殊利益.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当代社会中,公共利益应当以个人利益为依归,不存在所谓的与个人利益无涉的公共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权衡二者量的大小,而不应人为地排列出质的优劣次序.  相似文献   

2.
公开治安违法行为信息,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下实属破冰之举,进而备受争议。虽然其意在借道德约束之力预防违法,以维护公共利益,但它又不可避免地会伤及个人利益。显然仅凭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并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而利益平衡才是治本之策,更何况平衡制度的实现已具备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作为一种"价值两难",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实践的常态,是受生存规律的制约而形成的人类不得不面临的基本现实;对公共利益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的道德原则向具体个体的共同福利转变的过程。在现实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通常表现为所谓的"公共悖论":多数选择与正义原则之间的冲突;个人理性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等。  相似文献   

4.
在公共利益本位论的立论过程中,行政主体被不恰当地直接等同于公共利益主体,而且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混淆问题,这些弱点使得该理论没有给个人利益与权利留下应有的空间.在倡导者为之提供的理论根据中,唯有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关系是一个合理的、但却需要进一步明确的论点.基于对这种利益一致关系及其有限性的具体分析,行政法中公共利益本位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可以得到真正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公共利益问题是公法学上的重要基本理论问题。本文针对传统认识的某些误区,探析了公共利益的本质含义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宪政价值的角度和高度把握公共利益的本质及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并提出了确认公共利益的基本标准:法律标准、民主标准、基本自由标准、程序标准。  相似文献   

6.
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但政策执行过程中却发生众多公共利益与集团利益、公民个人利益冲突的事件,致使政策执行陷入困境,公共利益难以实现。只有通过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7.
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但政策执行过程中却发生众多公共利益与集团利益、公民个人利益冲突的事件,致使政策执行陷入困境,公共利益难以实现。只有通过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8.
担保本属民法领域中用以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人债权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随着行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它逐渐被运用于治安管理、海关监管、税收征管等行政领域,以保证相对人履行其行政法上的义务。我们认为,行政担保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行政法制度,但它的建立和完善应体现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精神。一行政担保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行政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分配,行政法是以一定层次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为基础和调整对象的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服从公共利益,即以公共…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权利是法律保护的利益,那么立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平衡的过程,也必然会涉及“义利之辨”所包含的法律与道德、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三方面的关系。如果立法在这三方面没有慎重处理,则不仅会增加执法成本,而且使法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公共利益理念是行政执法中的核心理念,然而,目前学界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的冲突、公共利益认定的程序等问题都缺乏相应的研究。本文即从嘉禾事件和重庆最牛钉子户这类事件入手,阐述了公共利益界定的原则和如何在城市规划中更好地保障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1.
公共利益是全体公民的利益,是社会整体的利益。只要违法者的违法行为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对不特定的人的合法权益构成损害或具有损害的潜在可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利起诉违法者以保护公共利益。理想的公益保护模式应该是,以国家保护为主力军,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保护公共利益。我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仅限于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诉讼法支持,这就使得公共利益的保护在我国成为一个缺欠。我国应顺应国际化潮流和我国实际,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其基本内容为行政公诉和民众诉讼并存。在未来的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中,我国应在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将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明列于相关法条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已经获得全部实现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没有必要对公益诉讼案件(继续)进行实体审理。但是,在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的情形下,检察机关丧失请求被告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的利益,并不当然意味着其同时丧失请求法院对被告的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确认的利益。为了及时救济遭受损害或威胁的社会公共利益,引导被告尽早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根据被告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的时间,设计不完全相同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行政行为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树立行政权威,保证行政目标的实现、提高行政效率以及确保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基于这样的效力,可能使得代表公共利益的行政机关如果侵犯行政相对人代表的个人权益,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应从坚持有限公定力说、规定抵抗权、完整界定无效行政行为、依赖行政程序法等方面来解决个人权益受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公益诉讼的制度性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法纠纷大量存在,而现有的行政解决机制对此又无能为力,为此,有必要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但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文章认为,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必须解决原告起诉资格于法无据、法制责任制度不完备、法院裁决权限受限制三大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5.
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一直占据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统治地位.现行行政法中并未明确确认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也没有制定关于侵害信赖利益的赔偿法规.行政信赖利益损失补偿作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在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保护公民个人权益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构建诚信政府的角度看,尽早把这种理念落实到行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在引入大陆法系关于信赖利益保护理论的同时,可以借鉴合法预期理论的长处,使得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具有更宽泛的适用性和周延性,使其成为一个现代行政法上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问题是当前行政公益诉讼理论研究的核心。传统原告资格的管理权理论已经不适应诉讼实践的发展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客观需要,以诉的利益理论作为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世界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其经验,加快建立适应我国现实需要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公序良俗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由学者创制的,其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承担着特殊的连接使命,而行政公诉制度也因其独特的制度价值受到学界的关注.事实上,在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当前各国都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鉴于我国社会目前的道德局面、公序良俗之保护状况,在得出公序良俗须进入行政法、行政诉讼调整范围的结论的同时,应当在有关公序良俗的立法中突破"反射利益"的定位,适当放宽我们解释诉之利益的口径,赋予公民就有损社会公序良俗的问题向法院告诉的诉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内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类共同的环境利益;一种是多个人的环境权益,只有人类共同的环境利益才是真正的公益。由于人类处在环境共同体之中,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的维护责任理论应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石。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安排应根据中国国情,建立法律解释型和立法型两种基本类型的制度路径。同时,环境公益诉讼研究应坚持发展逻辑与实证逻辑有机结合的学术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对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是对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和制度的重大突破。新民事诉讼法确认非实体利害关系人具有作为公共利益提起民事诉讼的主体资格,但并未明确规定哪些机关和组织可以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这有可能增大公益诉讼实际运作的难度。因此,明确公益诉讼启动主体就成为构建并运行该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诉讼信托的确立是公益诉讼当事人适格之扩张的适当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