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中介组织道德失范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着重剖析了导致社会中介组织道德失范的伦理因素,提出其道德建设需要综合治理,即从价值认同、伦理制度和个体德性培育三个方面推进社会中介组织伦理建设的基础、保障及核心,以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伦理实体与道德主体间的价值托付,公共信任建设目标在"信任"而关键在"公共"。基于此,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规范力要求伦理规范的设计要合情、合理、合时,强化伦理规范践行效果的监管与反馈,谨防知而不行的伦理伪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监督力强调监督的伦理本真是求真与向善,突出道德信用机制在伦理制衡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教育实践力要求家庭监护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府应以公共事件为契机公开而透明,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道德引领力倡导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道德引领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尊重、效法道德榜样的伦理风尚,舆论传媒则要秉持职业良心,以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夯实道德引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伦理实体与道德主体间的价值托付,公共信任建设目标在“信任”而关键在“公共”。基于此,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规范力要求伦理规范的设计要合情、合理、合时,强化伦理规范践行效果的监管与反馈,谨防知而不行的伦理伪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监督力强调监督的伦理本真是求真与向善,突出道德信用机制在伦理制衡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教育实践力要求家庭监护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府应以公共事件为契机公开而透明,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道德引领力倡导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道德引领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尊重、效法道德榜样的伦理风尚,舆论传媒则要秉持职业良心,以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夯实道德引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天才 《理论导刊》2001,(11):56-58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道德建设面临着两难困惑,既有道德的进步,又有道德的失范和某种意义上的道德沦落。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又有因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我们工作和宣传导向上的失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便是构建包括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在内的新的道德体系。道德两难困惑产生和存在的现实根源1.评价社会发展进步的双重尺度的困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应该是以生产力为标志的历史发展和以道德水平为标准的道德尺度的统一。从宏观发展…  相似文献   

5.
袁芳 《理论视野》2024,(1):12-17
马克思伦理思想揭示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表现的意识形态,正确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基本原则,自由、人类共同体和自我实现是道德实现的基础。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伦理思想形成了从抽象的自然人到现实的社会人、从道德批判到道德建构、从价值理性到科学理性、从个体主义到制度主义的发展逻辑,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导向和思维方法,有助于跳出西方自由主义和共同主义的伦理纷争以及避免我国历史上平均主义伦理的非理性。夯实共同富裕的伦理基础,应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坚定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营造积极健康的财富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共同富裕不同阶段的动态伦理;以法治护航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分配制度和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4)
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吉利根将女性引入道德发展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女性在道德发展中的不同,构建了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为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取向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的道德体系中,道德关怀是以一种"差序"的样态运行的,这种运行态势对我国社会的道德发展极为不利,从吉利根对道德公正伦理的质疑和修正过程,分析其关怀伦理的基本观点和重要价值,结合我国道德关怀差序存在的现实,希望对我国道德关怀的差序现状有所启示和纠正。  相似文献   

7.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按一般的意义理解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以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为基础 ,以人类生活质量和与之相伴的社会不断进步为目的 ,以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均衡、持久的发展为中心任务 ,其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与人类发展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追求是完全一致的。所谓伦理是指人类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所应遵循的原理和规则 ,客观伦理所要求的以及人们主观道德所追求的 ,就是人类相处和发展的和谐。我们今天面临一系列全球性危机 ,呼唤重建人类的伦理关系和…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3)
人类社会自20世纪以来,面对着伦理价值弱化的生存困境,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解决这一问题意义深远。从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道德必须与道德应当以及正义与仁慈的关系建构三方面对以人为本进行伦理阐释,将正义与仁慈看作是以人为本原则的伦理根源。  相似文献   

10.
围观群众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从一定层面上看可以缓解和释放社会转型时期结构性张力给社会个体带来的压力。但必须要认识到,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反映了社会普遍性信任危机、不同阶层之间的道德冲突及相关的社会公德失范。从道德危机生成的角度看,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公带来的价值冲突、围观者道德理性的迷失以及基层政府政治伦理的缺失造成的。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消解机制包括:着力提升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伦理、围观者的责任伦理、基层政府的执政伦理和制度规范的他律伦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理论与价值理论的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公平的伦理正当性诉求、正义的伦理合法性诉求以及幸福的道德目标诉求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伦理诉求。塑造新时期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打造新时期的经济伦理道德体系、形成新时期的社会伦理价值氛围,是推进共同富裕由理想走向现实的三条伦理价值进路。  相似文献   

12.
在凯·尼尔森看来,对马克思道德观的社会学解读是透视历史唯物主义道德可能的重要视角.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道德发挥着中性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理论中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自我意识,所以道德在不同的语境发挥不同的功能,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理由以道德是意识形态而拒斥道德.对于马克思而言,道德不是建立在主体内省基础上的外在规范,而是由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建构的社会伦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解读只有还原道德的"伦理"形态才得以可能.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可能,并非是对无产阶级阶级利益和社会正义的忽视,无产阶级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实质是维护人类的共同之善,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发展进步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3.
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共同信念的伦理基础,又受到在根基和多元互动中的终极关怀的支撑和超越,有机地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结构。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道德本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生,但现代社会中道德似乎无用,出现了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现象。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市侩实用主义是导致"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意识根源,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割裂与对立是"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行为根源和外在伦理特征。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的逻辑后果必然是人性的退化和泯灭、社会共同体的瓦解。要充分认识"去道德化"的危害,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积极探寻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提升法律制度正当性与实效性的角度来看,倡导自由、平等理念的交易者道德,才能够与法治建设的伦理价值依据相契合。因此,研究者需要慎重分析法律制度、伦理价值与道德习俗之间的互动关系,避免盲目夸大某种伦理信条或道德习俗影响的偏颇举动。在立法过程中,依据宪法确认的政治伦理共识确立的法律原则,应为社会伦理规范与具体法律规则之间的传导媒介。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9,(12)
有所敬畏是人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伦理遵循。道德敬畏作为人性本质规定,是人的心性秩序的自我建构和自律自约,其表达的是一种对于社会规则、法制规章、伦理规制、社会崇高与神圣等的敬重、诚服、慎行的价值态度和道德感情,于人、于己、于社会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不可或缺性。道德敬畏的实践切点根本是敬畏生命,关键是敬畏,归宿是敬畏社会。唤醒和培育道德敬畏之心,需要主体的道德修为锤炼,社会优良风尚的孕育,以及法治规制的跟进与维护。  相似文献   

17.
孙向军 《理论视野》2009,(10):40-42
在当代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我国的政治道德正在经历一个变革、转换、失范、提升的调整过程。本文对从分析社会转型期的政治道德现实出发,论述了转型期进行政治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了确立新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培育新型政治道德人格和提升政治制度伦理的政治道德建设的整体性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朱联平 《团结》2012,(1):61-64
所谓伦理,是指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由此推知,政党伦理就是政党与政党以及政党与国家、社会之间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民国建立之初的几年,是中国政党政治自晚清发展以来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尝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立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和特殊国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黄斌 《理论导刊》2013,(9):49-52
对现实世界的道德关注与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教条化、"科学化"和庸俗化理解而质疑马克思政治伦理的存在,不仅背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本真精神,更遮蔽了人们对马克思政治伦理的认识。作为无产阶级政治道德的呈现,马克思的政治伦理在本质上是制度伦理。对旧世界政治制度的道德批判、对经验事实的辩证思考和对伦理理想实现途径的谋求,构成了马克思政治伦理的问题视域,也体现了马克思学说"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