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特色是金     
在如今的上海各种报纸上,你可以经常见到“海派文化”的字样,诸如海派绘画、海派京剧、海派服装、海派菜肴、海派建筑、海派广告、海派家具、海派旅游……真乃不胜例举。 看来,海派文化是一个客观存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这种革命的不彻底性,实际上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3.
今年初的一个下午,我到北大朗润园去拜访邓广铭先生,想请先生为我正在编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创刊三周年纪念册”写一篇“笔谈”。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来看望先生了,但却一直和先生保持着联系。邓先生见我来了,很高兴,一边握着我的手,一边非要从椅子上站起来。虽然几年没见了,但先生的身体还是那么硬朗,看不出已是年届九十高龄的老人了。  相似文献   

4.
最近拜读了邓树斌先生《关于民主管理和职代会的再思考》一文。邓先生认为“在非公企业建立职代会制度,理论上是不成立的,法律也无依据……没有生产资料公有这个前提和基础,职工当家作主管理企业根本就没有可能性。”对此,愚以为邓文此说不确切,有商榷之处。一邓树斌先生说,“在非公企业建立职代会制度”,“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法律上也无依据。”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海派起始于“京剧”,与“京派”相对而言,本指那些不安京剧传统唱造念打审美规范,为适应商品意识的潮流和观众的爱好,而加以发挥的一种表演新流派,后来推而广之,使用于文坛和学术交流领域。 海派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指  相似文献   

6.
李可染中国画展的“前言”———先生作于12年前的《我的话》,是一篇约500字的短文,可染先生却在这里提到他的6枚印章。先生一生究竟自刻了多少印章?追寻它们,窥到的却是先生不凡人生的印迹。刻自早期的印章不多。“思牛堂”和“有君堂”是他这时期刻的两枚重要...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可是碰上个不讲公德的对门邻居,就有点头痛了。杭州市西湖区德加社区的住户A先生就遇到一件尴尬事——对门邻居把两只石狮子摆在门口当起了“看守”。A先生心里想:按照传统说法,门口的石狮子避邪,但这一来,“邪气”不是逼到我家来了吗?通  相似文献   

8.
巴黎专电在法国研究和技术部长于贝尔·居里安访华前夕,我们采访了这位在法国科技界享有盛誉的部长。我们提前几分钟来到部长办公室的客厅。负责安排这次会见的部长技术顾问卡图尔勒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告诉说,部长正在会客,请我们等候片刻。客厅窗明几净,但它和一般的会客室不一样。靠窗一侧的小柜上摆着“阿丽亚娜—4”火箭的白色模型,它的两边是两颗用“阿丽亚娜”火箭送入轨  相似文献   

9.
刘玉霞 《团结》2006,(2):61-64
“在我的生命的历程中,有过很长的一段时期,追随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中山先生的革命风范和声音笑貌,在我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它鞭策着我紧紧地跟随着人民革命的步伐前进。”——程潜  相似文献   

10.
唐瑾 《民主》2006,(7):44-45
平日交谈,读书看报,常耳闻眼见“粉丝”一词,其评说意见不同,褒贬不一。前几天,收到译林出版社前任社长李景端先生发来的E-mail,说他在香港听余光中先生谈“粉丝”有些感慨。由此也引发了我对“粉丝”的一点看法。“粉丝”是近年来社会上很流行的一个新词。它源于英语单词fan,“粉丝”是它的复数形式fans的音译,与沙发一样,都是音译外来词。在英汉词典中,其中文释义是:迷;狂热爱好者;狂热仰慕者。如:moviefans译为“电影迷”;crowds of footballfans译为“一群群足球迷”。“粉丝”一词最初多用于演艺娱乐界,它是继“追星族”、“迷”之后,…  相似文献   

11.
文人相钦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读《天风阁学词日记》,见夏承焘先生于同辈及后学欣羡不已之深情,令人肃然生敬。如: “接圭璋片”,夏先生得知唐圭璋先生辑《全宋词》已付梓,于是欣然记下“此不朽之业也”。其实为此“不朽之业”,夏先生每有发现,“即作一片抄示圭璋入《全宋词》”,也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 刘永济先生“笺屈六论”,序《元人散曲》,夏  相似文献   

12.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请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呢?”青少年时代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至今约略背得其中不少警句。渐登年龄的高坡,视野也许开阔起来,但感岁月更匆匆,我那颗“八十年代”的印章,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夜读录     
杜华 《瞭望》1998,(17)
夜读录杜华《中国不当“不先生”》这是《中国问题报告丛书》中的一本,专门讨论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作者沈骥如博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员。去年曾有一本名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热销过一阵,但不要顾名思义,以为这本书是同它唱对台戏的。...  相似文献   

14.
守死善道 强哉矫——读《吴宓与陈寅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在想不到,这么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能够给人以这么多的教益,这么多的启发,尤其是它实际上不过是吴宓先生的日记中关于他同陈寅恪先生的交往的零星记述。而吴先生又自定其日记的“体例一取简短,以期能不中断,如电铃之扣码,书库之目录”。照说,这只能是一堆“断烂朝报”。但是,一路读下去,从1919年到1969年,两位先生生死不渝的友谊,坚守中国传统价值标  相似文献   

15.
庄子贷粟     
庄子家贫,一次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吧,我正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获得邑俸!到时候一定借你三百金,可以么?”庄子一听,非常生气,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有个声音叫我,我回头一看,原来是车辙中的一条小鲫鱼。我问:“小鲫鱼啊,你在这里干什么》”它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困在这儿,您老先生能给一点儿水救我一命吗?”我说:“那有什么不可以!我就要南游吴越,我将请求吴越之王激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你看怎么样?”鲫鱼听罢气愤地说:“我一不小心离开了水,困在这里,急需斗升之水就能活命,而先生您却这样…  相似文献   

16.
吴丽欣  沈殿成 《侨园》2004,(1):12-13
一位毛里求斯的年轻人来到比利时一间名叫“美食家”的华人餐馆,眼睛盯上了一幅名叫《老屋》的画作一动不动,旁边的人问:“先生,请问您对这画感兴趣?”年轻人回答:“是!”“你对什么地方感兴趣?”“这幅画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它有一种工业化的东西在里面,似乎里面正在有人生产什么,然而最打动我的地方,是画作带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相似文献   

17.
论编辑写作     
编辑常被人认为是耍笔杆子的,言外之意,此人是能写的,或者说是有能写的功底的。在进编辑部或出版社之前,编辑大凡都有几篇像样的文章作荐本,但奇怪的是,进了最近水的“楼台”之后,反而往往不再“得月”了,甚至一字不写。编辑是一种很消磨人的锐气的职业,它的消磨是一日一日、不现形的。除非天份极好、控制力极强的人,谁也不免被它改造成专替人“做嫁衣裳”的“缝补匠”。所以,自救之道,也为了做一个更好的编辑,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倡编辑勤于写作。  相似文献   

18.
在生活中,有些为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或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物,往往反遭轻视乃至忽视。“们”字便是一例。“们”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我们,你们,先生们”之类,常见诸文字或口语,但许多现代汉语的专著中却难见论及“们”的文字,至于现代汉语教材,提到它的则更少。因而,时至今日,它依然披着一层面纱,站在众多莘莘学子面前。近读《现代汉语辩难一百题》(简称  相似文献   

19.
脸谱的联想     
于民 《瞭望》1991,(18)
徽班进京200周年,京剧舞台上很热闹了一阵,不但老戏迷们过了多年未过的癔,热心的观众席上还添了一些穿牛仔裤的小青年和碧眼高鼻的外国人。“老外”们看京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坛上,许杰先生应该说是一位“耆宿”了。 今年八十二岁的许杰是硕果仅存的“文学研究会”会员之一,也是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较多的一位前辈文学家。早在一九二四年,他就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称道许杰的《惨雾》,说它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近几年来,他创作是不弄了,主要写点理论研究文章。他的散文选集、小说选集已经出版,今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还将出版《许杰文艺论文集》。他说得很风趣:“大概人老了,朋友们就要考虑帮他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