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决当前分配理论分歧的关键是先明确分配对象,只要分配对象确定,就必然存在这么一个逻辑链:分配对象—由“谁”生产(生产主体)—决定→“谁”分配(参与分配的主体)→“谁”怎样生产(生产方式)—决定→“谁”怎样分配(分配方式)→“谁”在生产中的贡献大小(分配尺度)—决定→“谁”分配多少(分配数量)。分配对象、参与分配的主体和分配方式是否多元化是一个质的判断,决定于生产方式;分配数量的多少是一个量的判断,决定于生产要素及所有者的贡献大小。因而,我国“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效益分配。”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思想,其意义重大而又深远。第一,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突破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困扰,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段时期以来,姓“资”姓“社”和姓“公”姓“私”的争论一直困扰着我们,有些人总要把纯粹的经济问题纳入政治争论之中,“左”的影响一直挥之不去,使人们不能统一思想,一…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多元化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曾经多次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给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但是,生产力要对分配方式发生作用,必须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间环节。马克思反复强调:“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  相似文献   

4.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多年来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收效甚微。安徽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根本扭转。故此,只有通过分析现状。从体制、制度层面、改革配套措施和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来全面阐述如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才能提出相对公平的解决对策,即安徽城乡收入分配“一次分配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二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注重社会责任,既要“结果公平”、“过程公平”,更要“机会公平”。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安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走向相对公平。  相似文献   

5.
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下面,仅就这一新的分配理论与传统分配理论的比较,按照新的分配理论进行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等问题,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一、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新突破,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新发展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怀化地区人事局着眼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深化改革,立足于为山区和试验区经济建设服务,积极探索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工资分配新路子,在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总额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挂钩试点。通过推行“工效挂钩”这一新的分配形式,将工资微观分配的自主权下放给单位,搞活单位内部分配,启动内部活力,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经过几年的“挂钩”试点,“挂”出了单位经济效益同职工  相似文献   

7.
高淑桃 《理论月刊》2005,(12):24-27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必须扭转目前我国工农、城乡、地区和社会阶层收入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改变“金字塔”型的收入分配格局,构筑“橄榄型”分配结构。本文在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然后,从理论上阐述了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比例,构筑“橄榄型”分配格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最后提出了构筑新的分配格局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不合理的分配政策也是导致传统价值观弱化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不合理的分配政策明显对“做蛋糕”的职业与人群不利, “分蛋糕”比“做蛋糕”的收入要高出一大截甚至更多.不合理的分配政策更进一步加剧了传统价值观的弱化,进而对青年人才培养及专业、职业选择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冬梅 《中国发展》2007,7(1):67-70
经典涵义的按劳分配以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直接实现——必要“扣除”为前提,它不过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间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必要“扣除”由分配的前提转变为分配本身,即按公有生产要素分配。现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背面”的按劳分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只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直接和间接的实现,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尽显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关于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一问题,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是统一的,没有根本的分歧。但是对于“多种分配方式”,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解,存在各种模糊认识和疑虑。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1、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包括了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富有,是涵盖城乡、东西部区域等多个层次的共同富裕。其不是福利主义,更不是平均主义,本质上体现为经济学的选择天平更多地向公平倾斜。现阶段的中国仍然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共同富裕,分配方式的不合理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第三次分配”是适应新时期健康发展需求的有效分配方式,其能克服“第一次分配”的“市场失灵”,弥补“第二次分配”的“政府失灵”,还能引导各类人群实现精神上的富裕,是推动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补充。作为“第三次分配”主体的慈善活动,其分配去向不仅包括“纾困扶弱”的传统方向,还能流向鼓励创新、造福人类的其它领域。在慈善活动的作用机理中,“代表性启发”可促成慈善活动的内在动机;“观众效应”形成外在动机;社会画像诱发形象动机;网络社交则强化了脉冲式慈善行为。这一机制适应了新时期的分配特点,较好地对社会资源进行了“第三次分配”。但现阶段的慈善活动,三方面的动机均较弱,需要优化宣传方式、强化外部压力以及培养慈善理念,以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改革:突破利益集团干扰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0,(19):19-20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专题调研报告提出要尽快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表明国民收入分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相似文献   

13.
“九五”:工资将由市场机制决定柯遥劳动部部长李伯勇最近提出,“九五”时期,要初步建立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的工资分配体制,在职工工资随经济增长提高的同时,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的关系。李伯勇说,近几年来,地区、行...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疑难杂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由原来名义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实际上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逐渐演进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一历史性变革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经济转型时期,分配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弄清这些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无疑是必要的。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可用4个字来概括,即“斜”、“乱”、“大”、“均”。“斜”,就是指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分配”与慈善资本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第三次分配”以及“慈善资本主义”理论的提出,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全世界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对资源的配置,通过对劳动力的报酬,实现了第一次财富的分配;而政府作为公共机关,通过公共权力,利用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这被称为第二次分配。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以“敦促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慈善家”为由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即个人或企业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我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缩小财富差距,关键在于财富的分配,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对我国分配关系所作的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需要正确及时的调整,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3,(3):I0031-I0033
确保公平分配是关系保障性安居工程成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那么,如何界定“住房困难家庭”,如何确保分配公平,如何保证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如何破解“退出难”?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彭向峰副厅长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深入解答了这些热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是收入分配方式新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对此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按“知”介配也会造就大富翁 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最近强调必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力度,尤其是要在分配体制上实现突破,逐步使按“知”分配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在全球范围的人才争夺战中,为国家培养一支大规模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她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在分配体制上强调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内涵决不仅仅是劳动量的积累,更主要的是劳动的最终产出和效益。科技人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大都需要付出超常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并且能够为全社会带来超常的回报。因此,“按知识分配”应当逐步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按“知”分配也会造就…  相似文献   

20.
刘玉磊 《中国民政》2023,(10):38-3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当前,福利彩票已成为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桥梁,有力推动了第三次分配作用发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