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春天,我们意外发现了一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日记,日记的主人是全程参与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王敖). 这是一本从来没有公开过的日记.日记描述了发生在57年前的那场审判,那些鲜为人知的法庭故事和那些台前幕后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  相似文献   

2.
正梅汝墩(1904-1973),字亚轩,江西南昌人。1946年,梅汝墩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东京审判亲历记》收录了梅汝璈在东京审判期间所作的日记和审判结束之后就审判进行回顾反思的重要著述《远东国际军  相似文献   

3.
23年前我写的这些日记,实录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历史性的审判。被押上历史审判台的是“四人帮”和林彪这两个反革命集团的10个主犯,当时人们简称为“审判‘四人帮”’。这次审判持续时间长达4个多月,新闻报道规模之大从未有过,强大电波传送出的条条消息都关联国事。全国人民注视着国家特别法庭的一举一动,世界舆论紧盯着我们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窥视中国局势的发展动向。当时我是新华社“国内部”分管新闻报道的副主任,有幸参与了对这场震撼世界的战役性报道的策划、组织、和对一些重要稿件的修改及初审工作,亲眼目睹了10个主犯受审的丑态,见证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政治上的覆亡。我写的日记,都是在精神极度紧张、疲惫情况下的匆匆简缩之笔。但还有点意思,因为它是当时那些焦点新闻的“幕后新闻”或潜台词。至今翻阅时,还能唤起一些历史的记忆,引发一些深深浅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面前,摆着6本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薄薄的日记本,边角已经磨损,呈锯齿般的模样。每一本的封面上,都写着"军中日记"几个字,旁边还标记着年月、编号,画有红色五角星的简单图案。《军中日记》,是我父亲童小鹏留下的一部珍贵日记。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们到罗田县检查干部理论学习情况。在一叠县委中心学习组成员的学习笔记中,发现一本笔记很特别:摸得有些旧了的封皮上,手写着“富民日记“4字,暑名是“平湖乡党委书记董志元“。我打开这本“富民日记“,里面是董志元同志1999年以来的日记,200多篇,满满一大本。我从第一篇看下去,很快,日记的内容就紧紧地“抓“住了我——这一篇篇在夜深的办公室、在村民的床头或许是在田头路边记下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一名基层干部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披露了一位普通“公仆“的苦与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选登其中两篇。  相似文献   

6.
提倡写日记     
沈立人 《唯实》2002,(12):80-80
日记 ,本来是自己写给自己看、自己用的。记的什么 ,多种多样 :主要是记事 ,记生活和工作 ;也有记感觉、记情绪、记思想正面和反面 ,欢乐和忧戚 ,体会和批判 ;不仅记自己 ,还有记别人、记交往 ,从家庭走向世界。日记 ,作为一种文字形式 ,其特点是真实性和隐私性 ,并且是连续的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日积月累 ,一部日记是一本历史、一本社会、一本人生。从保密到解密 ,日记终于公开了 ,传世了。可能以《越缦堂日记》为篙矢 ,风气一开 ,蔚为大观。坊间已出版的 ,数不胜数。既有名人 ,泛及官、学、商界 ;也有凡辈 ,如上山下乡日记、干校日记。即…  相似文献   

7.
田智 《新湘评论》2020,(2):54-55
1963年,共产党员石大城把一本珍藏了几十年的日记交给了四川省委。一本日记穿越了历史时空,从广州到成都,映照了一代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坚守。游步瀛:留下日记,以身许国1903年10月,游步瀛出生在湖南宝庆县的一个小山村(今属邵阳市隆回县)。1923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立第一农业专门学校农本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4月,游步瀛根据党组织指示,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第一队学习。  相似文献   

8.
《湘潮》1986,(6)
[民国]十五年阵中日记壹号 (七月一日——八月五日) 注意: 本日记各部队自受动员之日起即行记载,在受特种任务之部队,以先到着之部队长先行记载,俟主官到后再行移交。本日记应于事件发生时即记载,过迟则  相似文献   

9.
梦想成真     
《实践》2015,(7)
<正>10年前,由于高考落榜,我的心情郁闷无比,想到11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不由得悲从心中来。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我成了一名标准的"宅女"——将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只要听说村里谁家有书,不管多远我都会去借来阅读。村里有人说我是书呆子,我并不在意,我只愿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尽情博览。那些年,我写下了10多本日记,至今仍然完好地珍藏着。  相似文献   

10.
乡镇干部记《民情日记》已有三四年时间了,到底谁是发明者我们暂且不去探究,但这种形式逐渐在各地推广,并开始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却是实情。记者不久前深入到一些乡村,就干部们在《民情日记》中所记问题的处理情况作了一番追踪。翻开一本本《民情日记》,倾听一位位农民的诉说,展现在记者面前的不仅仅是一幅幅民情图,更让我们感受到干部从“记”到“办”的变化。记下的事有制度约束督办背景:冯家镇是山东省乳山市最早推行干部记《民情日记》的地方。4年前这个镇党委针对有的干部下乡“一溜烟”、走过场的问题,油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1.
《湘潮》2017,(3)
<正>2017年1月17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座谈会,纪念已故原省长孙国治同志诞辰100周年。国治同志是河北涞源人,1949年随军南下,在湖南工作生活了50多个春秋,一片赤诚奉献给了三湘大地。国治同志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我们不妨翻开那些业已泛黄的日记本,去领略一位先辈的人生轨迹和精神风范。翻开老省长的日记,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战士的英勇。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国治同志搏击于救国救民的洪流中,如同他在日记里  相似文献   

12.
一本日记本全班46位学生接力写,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在班上公开交流.这是湖北省丹江口市实验中学七年级一班的“成长日记”,这样的“成长日记本”已经写了10本,同学们在“成长日记”里交流心声,使得班级变得更和谐了。  相似文献   

13.
1937年12月,日寇在占领南京后施行大屠杀,30余万中国人死于非命。当时,屠刀之下,演就了灭绝人性的人间大悲剧。年仅16岁的罗瑾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了日寇杀害中国人的现场照片——那些企图否认这一事实的人无法抵赖的铁证。1947年3月,中国审判侵华日军主犯——会攻南京的日军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时,一位叫吴旋的中国人出示了一本署名为罗瑾的相册,16幅日军砍杀中国人的现场照片逼使这个战犯  相似文献   

14.
陈晋 《学习导报》2014,(15):36-39
完善认识工具,解决“本领恐慌”除青年时代曾写过日记外,毛泽东后来一直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唯独在1938年春,在一个横格本上写了7页的《读书日记》。日记开头即说:“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  相似文献   

15.
今年54岁的佟伟是大连慈善总会的一名义工.他每周至少有三天是在大连流浪儿童救助站里度过的,他喜欢那儿的孩子管他叫大朋友.2003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佟伟收到了一本日记,那是来救助站还不到一个月的流浪儿梁峰给他的.佟伟怎么也没想到,日记里记录的竟是梁峰对他的仇恨.  相似文献   

16.
正问:杨先生,您抄录蒋介石日记有多少?蒋介石日记一定会公诸于世吗?答:我对蒋介石53年的日记只是做了一个摘要,可能有些学者对其中某几年抄录比我多,但像我这样从头到尾53年全抄下来的,我想应该没有。蒋介石日记中有3年遗失了,我一点也不可惜,那是他早期的日记,那时他的地位还不重要。让我很心疼的是1924年的日记,这一年是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也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17.
马燕是谁?马燕是濒临失学的宁夏女孩,马燕终于没有失学.因为她有三本用练习本写的日记。母亲把日记交给了一位叫韩石的法国记者,记者写成了通讯在法国发表。读者来信涌进了记者的信箱,人们纷纷捐助,一家出版社出版了《马燕日记》,版权被转售到多个欧洲国家和日本…… 据说水手在海上有抛漂流瓶的习俗,将心愿或希望寄托于毫无希望的拾取者。马燕的母亲把女儿的日记交给素不相识的异国记者,就  相似文献   

18.
干部记"民情日记"已是很普遍的事儿,群众记"干情日记"却是一件新鲜事.在巴中市巴州区柳林镇,"民情""干情"两本日记一起记,干部群众心连心.  相似文献   

19.
2014年"五一"小长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临近下班,湛昌义习惯性地认真看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日记",这是作为唐山市乐亭县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队长的他利用废旧A4纸制作的工作日记,每天多少农民工来访,几人打来电话,各类案件处理到何种程度……他都详细写在上面,他自己已经记不清手中的"日记"是第几本了。  相似文献   

20.
侯永禄是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一位普通农民。从1940年起.他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2004年3月。30多本共200多万字的日记.记录着家长里短、政策变化.特别是土地制度每一次变化带给农民的深刻记忆。2005年侯永禄去世。不久前的一天.侯永禄的老伴、今年78岁的赵菊兰和在家务农的女儿侯西玲.一起在老屋院中。翻看日记,回忆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