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次年,康熙认识到台湾“弃取所关甚大,便命朝臣确议具奏”,并发布昭谕,宣布成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道。关于台湾建省的日期.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一种依据明清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向朝廷呈吴金《奏折》,建议台湾建省,朝廷予以采纳。根据这段史料推断,台湾建省应为1737年、然而,大多数旧志却认为,台湾建省日期应该是清代末年,其理由是,1885年,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发布“圣旨”,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1886年,决定将台湾改建为省,同时任…  相似文献   

2.
清朝康熙年间,台湾内附清廷。尔后,中央政府在台设官治理、兴农垦荒。同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朝廷到闽浙地方官员都对台湾的农业生产十分关心,甚至关切到西瓜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1885年,清廷谕令台湾与福建省分治,成为一个单独的行省.建省初期,百端待举,财政方面的问题尤其急迫.经闽浙总督杨昌浚与台湾巡抚刘铭传反复协商,决定由福建每年协济台湾饷银44万两,以5年为期.福建协饷,对于解决台湾建省初期的财政困难起了不小的作用.本文仅就有关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顺治、康熙等几朝皇帝均对读书人采取怀柔政策。顺治十三年朝廷颁诏,对各级生员登名造册,"然后优免丁粮"。康熙九年,又进一步规定秀才既不纳粮,又有"刑事豁免权",这无疑使他们有了不同于百姓的特权。  相似文献   

5.
俞风流 《台声》2011,(4):87-8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为清朝平定台湾,统一全国立了大功。施琅原是郑氏部将,顺治年问归顺清朝,康熙二十年被复授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这与康熙慧眼识人、知人善任有很人关系。康熙一贯重视用人之道,深知正确的决策要由“贤能”的官员来执行,认为“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得一人则事治,失一人则事败”。他在多年听政中认识到,  相似文献   

6.
自光绪二年(1876年),刑部侍郎袁保恒奏请“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的左宗棠再奏“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最终实现台湾建省——晚清台湾建省历程人们都非常熟悉,学界也有很好的研究。但人们并不清楚,清代前期曾有康熙六十年平台将领蓝鼎元“易台湾总兵而设提督”、雍正末年台湾知府沈起元“台湾道行巡抚职权”和乾隆二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金首倡台湾建省之议。  相似文献   

7.
正论施琅《台湾弃留利弊疏》的背景与动机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握有专征之权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兵从福建铜山出发,在澎湖歼灭了明郑水师主力。郑克塽等见大势已去,纳土归降。清政府虽然消灭了明郑政权这一数十年的对手,但对于台湾如何处置,或弃或留,众说纷纭,康熙皇帝也举棋不定。最后,施琅力排众议,上《台湾弃留利弊疏》,详细陈述台湾应留的理由,明确表达台湾应留的主张,指出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禍,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的意见得到朝中大臣的  相似文献   

8.
1664年春(康熙三年三月),在清朝水陆大军的强大攻势下,以郑经为首的郑氏军队从盘踞大陆的最后据点铜山岛(今福建东山)逃窜台湾,清、郑双方开始了长达20年的隔海军事对峙。在清政府和沿海军民进行统一台湾的长期艰苦斗争中,郑氏政权经历了从抗拒招抚统一、滑向覆灭边缘,到顺应统  相似文献   

9.
论姚启圣     
姚启圣是康熙十七年六月到二十二年十一月的福建总督。他担任总督期间起了怎样的作用?向来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讲得比较简单。我们力求以充分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希望能够作出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一清政府在郑氏占据台湾的初期,曾作出很大的努力争取台湾归清。但在康熙三、四年施琅征台受挫之后,除了进行几次遣员招抚以外,对台湾郑氏没有采取其它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娄杰 《两岸关系》2008,(3):70-72
郑成功逝世后,台湾郑氏政权逐渐变成全国统一的障碍。1674年,郑氏政权趁大陆“三藩之乱”占据福建沿海。经5年拉锯战后,清郑双方政治与经济实力发生显著变化。郑氏政权财源枯蜗,危机重重。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全国大陆基本统一,中央政权巩固,统一台湾提到日程。1667年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数度向康熙皇帝提出收复台湾之议。1681年,郑经病死,其子郑克壤继位。  相似文献   

11.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绍兴)人。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五月至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在福建任总督。姚启圣在任总督期间,除了在军事上与郑军相抗衡,后勤上积极筹集军饷、筹办军需外,在政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招抚措施,对郑军展开了大量的招抚活动。本文拟对姚启圣在这时期进行的招抚活动及其在统一台湾中所起的作用,作个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蓝廷珍(1663—1729),是一位对台湾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据《台湾通史·蓝廷珍传》记载:蓝廷珍,字荆璞,福建漳浦人,早在年轻时就追随族祖蓝理从戎守卫海疆,先后任温州镇右营游击、澎湖副将、南澳镇总兵、台湾镇总兵等职。康熙六十年(1722)率兵入台,立下战功。康熙六十一年(1723)蓝廷珍受命治合。他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在台湾、凤山、请罗等县设大乡总4名,乡长26名。实行团练制度,每县各练乡壮500名;县丞巡检各练乡壮300人。实行农忙务农,农闲训练,战时配合军队作战的方针。这一措施对保卫台湾的安全,促进台湾社会的…  相似文献   

13.
杨博怡 《台声》2006,(3):66-68
时下,许多台湾综艺节目在祖国大陆的年轻人中异常火爆,《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忙》、《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样的名字对很多人都不陌生,而随着对于这些节目的喜爱和传播,许多新的台湾综艺节目也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明星访谈类:《康熙来了》主持人:小S、蔡康永台湾中天娱乐台每周一至周五晚10时推荐指数:52005年,一档名为《康熙来了》(以下简称《康熙》)的节目突然开始在内地走俏,虽然收看方式基本上只能通过网路,却依然阻挡不了许多人的热情。《康熙》取自主持人蔡康永与小S徐熙娣的名字。在台湾每晚收视率为1.2%—1.3%,每周…  相似文献   

14.
黄性震述评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十五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郑克塽以台湾归附清朝的消息报到北京皇宫。从此,结束了台湾与大陆隔绝的局面,这确是清代前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个事件中,康熙皇帝、施琅、姚启圣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学界的同志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公允和符合历史实际的。令人惋惜的是在肯定康熙帝、施琅、姚启圣历史  相似文献   

15.
康熙统一台湾,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康熙的这一壮举,固然显示了他个人的雄才大略,但促使康熙完成这一壮举,则无疑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则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本文的目的,正是试图就康熙统一台湾的经济必然性做一肤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前线军事指挥官、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着重探讨施琅一贯坚持以战逼和统一台湾的决策的形成过程,并从其军事的实践来论证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取得了台湾,实现了企国的统一,这是清代前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近年来出版的清史论著,有的在“清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一节中,列出“统一台湾”的标题,作了专门的论述,有的只是简单地提及“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率台湾文武官员归降,结束了台湾的割据局面”,而未作更多的介绍。对于康熙皇帝在这个  相似文献   

18.
三百年前,康熙统一台湾,使千百年来中华子孙开辟的宝岛隶属统一的中央政权,结束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其他沿海岛屿长达三、四十年的军事对峙局面,其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意义是难以概述的。本文只略述统一台湾前后中国与南洋的贸易和华侨出国之概况,从这个角度说明康熙统一台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岸关系》2021,(7):59-60
正在中国历史上,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陈、林、黄、郑等八姓举族迁往福建。唐朝,陈政、陈元光父子和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率军由河南进入福建。明清时期,从河南迁徙到福建的中原人士后代,部分又从闽南渡海到台湾。因此,河南人口南迁奠定福建人口基础,福建人口跨海迁徙又奠定台湾人口基础。1945年台湾光复后,一些豫籍人士赴台供职或求学,1949年,大批豫籍公职人员随国民党撤至台湾,这些豫籍人士成为台湾地区河南同乡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嘉 《台声》2006,(4):80-82
台湾综艺娱乐类节目通过网络在大陆迅速走红,尤其在年轻人中引起很大的反响。2005年,一档名为《康熙来了》的节目突然开始在内地走俏,虽然收看方式基本上只能通过网络,却依然阻挡不了许多人的热情《。康熙来了》取自主持人蔡康永与小S徐熙娣的名字。在台湾每晚收视率为12%~13%,每周吸引了超过500万观看人次,是台湾收视率最高的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可以说,节目收视率高,小S和蔡康永的组合功不可没。小S大胆火辣又懂得搞笑,而蔡康永知识渊博,经常被小S称为读书人,在他们默契的引导下,许多艺人在节目上都袒露了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而节目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