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随着中共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和推进,各地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任务中均列出了"健康扶贫工程"计划,开展了因病致贫、返贫等调查工作,出台了健康扶贫实施方案。然而,由于一些地区健康扶贫工作底子不清、医疗救助制度兜底能力不强等原因,难以形成政策合力。为此,建议:一、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为民生"托底"。一方面紧紧围绕农村贫困人口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形成政策合力。(1)提高贫困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和  相似文献   

2.
正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渝府办发[2016]23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5部委《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16]26号)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切实解决我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下简称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现就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出以下意见。一、主要目标到2017年,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档案建档全覆盖,贫困区县(自治县)医疗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因病致贫、因病返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安徽省铜陵市民政局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尤其是开展因病支出型贫困叠加救助,不仅降低了现有贫困群体"存量",还大幅度减少了因病致贫等带来的贫困人口"增量",有效提升了精准扶贫水平。一、在救助政策上做"加法",进一步加大惠民力度铜陵市民政局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在救助病种、救助范围、救助标准上勤做"加法",2015年城乡  相似文献   

4.
<正>一、合理界定救助对象,努力扩大保障范围。2015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印发《关于开展因病致贫家庭医疗救助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大病救助范围由城乡低保、低收入等社会救助对象,扩大到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中的重大疾病患者。自2016年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已批准办结因病致贫家庭大病患者救助的1110人次,累计支出资金1409万元。  相似文献   

5.
洪丰  杨平 《公民导刊》2011,(3):43-44
南岸区人大常委会将关注的眼光投向因病致贫家庭,于2010年下半年专门组织成立了"因病致贫家庭现状研究课题组",其调研报告表明,现行的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力度不够,需要从多个方面予以完善,如建立因病致贫家庭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并利用好民间慈善资源,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医疗救助局面等。  相似文献   

6.
民政医疗救助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缓解或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增强自我保障和生存能力上起到了“兜底”的防线作用。近几年来,湖南省石门县在原有医疗救助体系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大胆探索城乡医疗救助立体化救助模式,将各项制度互接,将操作平台拓宽,将救助理念提升,达到了有效缓解广大困难群众就医难问题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5月18日广西健康扶贫工作新闻发布会自2016年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以来,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区因病致贫户已经减少到2.14万户,较2016年全区18.52万户减少近9成;全区符合参保条件的635.1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攻坚战中的主攻方向。截至2017年10月,全国因病致贫返贫户中已有493万户实现了脱贫,占因病致贫返贫总户数的46%,健康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存在的困难也不能低估。我们在云南调研时遇到一户4口之家,老太太不幸脑溢血,儿子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尽管现有的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救助等各项政策都扶持到位,全家2016年自付医药费仍有15万多元,  相似文献   

9.
医疗救助制度是帮助城乡贫困人口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重要的社会保障手段。近年来,重庆市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以社会政策学的视角,用社会政策评估的方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重庆经验”,为医疗救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项非常有用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治病难的问题,按照省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三门峡市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全面有序地开展了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在农村医疗救助方面:一是全面建立制度。市、县两级均已出台了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明确了救助工作的指导思  相似文献   

11.
正沈阳市浑南区现有城乡低保户1652户,2456人,目前已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差额保障为核心,临时救助为延伸,医疗、供暖等各项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的完整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但仍存在部分群众由于身患重大疾病费用支出较大,生活陷入困境,甚至因病致贫的问题。本文以浑南区为例,对因病致贫现象进行如下分析和思考。一、浑南区基本情况和做法浑南区群众因病致贫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保户中因病致贫。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对抑制城市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一新生事物在其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字     
<正>0.25平方米11月25日,北京市规划委和市民政局共同组织编制的《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正式向社会公布。《规划》明确提出:至2020年,北京市人均养老设施用地将达到0.25平方米,力争在2020年实现社区养老设施的全覆盖,届时90%的老年人可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8万元北京市民政局最近发布了《关于开展因病致贫家庭医疗救助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明年的1月份开始,将医疗救助的范围,扩大到因病致贫家庭,全年最高救助金额达到8万元。新规进一步明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会议指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补上贫困地区医疗服务“短板”,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王淑君 《中国民政》2011,(11):58-58
安徽省砀山县民政局多项措施加快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具体作法:一是完善救助政策。通过强化分类施救,探索建立困难家庭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突出困难群体的重大疾病的救助,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体。二是加大救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手册、公示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医疗救助政策,使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创新救助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0-4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以上,这个惊人的数字重重撞击着农工党辽宁省委领导的心,从而萌发创办面向农村病贫者、光荣转退军人、军烈属、老干部、孤寡老人、因病返贫群众的悬壶济世工程,对他们提供优惠或义务医疗服务。铸爱心的方舟创意者0]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筹办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宏伟工程。他们奔走疾呼,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的赞誉,题词“是壶济世,利国利民。”辽宁省人大主任全树仁亲笔批示,“悬壶济世造福民众,是中华民族之美德,应积极倡导和支持。”原中共…  相似文献   

17.
<正>医疗救助是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民生举措,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把困难群众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办好办实,笔者就当前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工作对策。(一)健全财力投入机制,解决救助资金"供求"矛盾。一是统筹城乡医疗救助筹集标准。在筹集资金标准上应该做到一体化,由省统筹实施。二是适当提高筹集标准,以中心城区低保保障标准为基数,建立医疗救助筹集标准随低保标准自然增长而自然增长机制,并按照既定比  相似文献   

18.
董希彬 《中国民政》2009,(11):41-42
医疗救助是政府和社会对贫困居民家庭成员因病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实施的专项帮助和支持行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低收入国家中,每年大约有2%~7%的人口因病致贫。在我国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因素要占30%~60%.个别地区高达70%。目前,烟台市共有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城乡困难群众22万人,占总人口的3.44%。  相似文献   

19.
二○一六年二月六日宁政规字[2016]3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京市医疗救助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南京市医疗救助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减轻困难居民的医疗负担,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推进医疗救助与综合医疗改革相衔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30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对于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医疗负担问题,提高他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医疗卫生社会公平性的重要体现,更是摆脱“因贫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农村医疗救助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实事求是,制定制度。从实际出发,将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建立与经济发展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