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死之间     
我对生命的理解是从一个友人的离去开始的。我和他都只有22岁。当我冲进病房时,认不出躺在床上的那个人就是从小和我一起玩大的朋友,我连一个人悲痛时应有的眼泪都没有了。我们在病房一起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七天。我只记得我用力一下一下捏着吸氧瓶直到手僵,只记得我跪在一根长长的旗杆下磕破了自己的头,并把他用白布裹住的遗体轻轻地安放在灵车上……那天,我坐在他的墓碑旁,呆呆地看着夕阳把他的影子越拉越长。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残酷。然而时间总要冲淡人生的悲与喜,生命有时刺痛你,有时抚平你,显露出她原有的光辉。几个月后当我…  相似文献   

2.
三言两语     
我救了19个人的生命,求县长救我的命。 ——曾救了19名失事中巴里的乘客的重庆农民金有树因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而染病。他在给当地政府的求助信里这样写道。3月10日,无钱治病的金病情恶化去世。  相似文献   

3.
1998年4月,为首届鲁迅文学奖的颁奖我到了北京。这次见面是朱局长身体尚还健康的时候我见到他的最后一面,仅仅几个月以后当我在北京肿瘤医院高干病房里再见到他的时候,健康的朱玉琳已经从此不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了。而也就是在这次健康的生命属于他只有最后几个月时的见面,让我深深地种下了悔恨,让我终生无法原谅自己……那次我把修改过的第二稿《天国葬礼》90余万字的稿件捧给了他,并对他说,请他一定抓紧时间读完。在京期间,先后有两家出版社的编辑同我一起拜见了朱玉琳局长,两家出版社分别提出,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将付给…  相似文献   

4.
生命这东西,是最坚强而又最脆弱的。有时它如钢铁,如磐石,可百折不弯,能九死一生,有时,它又脆弱得像一朵花,一片叶,经不住一股寒流、一场风雨的袭击。一场风雨便把我的一位友人击倒了,他曾下过乡,回城后当过工人,他曾下过岗,接着倒腾起了生意。在时代的旋涡里他彷徨过、挣扎过、失败过、成功过,而这次,在他最富有、最快乐的时候,却因为雨天驾车时一个小小的疏忽,车毁人伤,双腿截肢。病房中飘荡着一双双哀愁的眼睛,我去探望友人,但面对生命的悲剧却不知说些什么,只好聊些美国和伊拉克的话题。聊着聊着他就停了,怔了半天…  相似文献   

5.
没想到见到刘庆祥是在沈阳人民医院的病房里,也没想到身高1.68米的他体重仅剩下42公斤,更没想到的是他的精神状态仍很好,人像个患重病的人。他说:“病了40多年广,我从没被病磨阶。”从他那坚毅的表情里,我读懂了:一个勇敢的人,就是个执著的人。在刘庆祥的履历表中1941年出生的刘庆祥在少年时就患上了气管病。由于治疗不及时,这病跟着他一走就是40年,而且越来越重。19岁的他在本溪市第一中学毕业留校当了教师。“文革”时因坚持正义被下放到企业中学。粉碎“四人帮”后调到本溪市教育局。1982年,他被调到市委…  相似文献   

6.
文杰 《台声》2011,(7):46-47
4月6日7时02分,我的父亲文英离开了我们,父亲在病床上与疾病抗争了一年零八个月之后,永远地离开了他无比眷恋的这个世界。虽说我对此早有思想准备,但当我看到病房里的监护仪器上显示成一条直线时,我的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悲痛欲绝的我只能呆呆地站在病床前看着老父亲,  相似文献   

7.
绿叶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  相似文献   

8.
好人王士德走了。1998年5月22日,正在新乡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的王士德,突发脑溢血,栽倒在演讲台上。病房里,探病的人们络绎不绝,有市长、有乡邻、有老人、有学生……人们没能留住他的生命。6月22日,他与世长辞。7月4日,同盟山下的古镇─...  相似文献   

9.
龙鑫,1961年出生于重庆市奉节县,1982年当兵到了河南洛阳,1985年复员留在洛阳打工,1991年承包旅社发家致富,未几年便身家百万。今年元月因病被查出身患癌症,先住进了洛阳某军区医院“高干病房”,后转回家乡西南医院。身患绝症的龙鑫在生命无多的日子陷入了思考,开始检点自己短短一生随金钱的增长而积累的卑鄙与罪恶。终于明白了一切之后,他开始行善以平衡自己的内心。然而这时,迎接他的却是众叛亲离、孤苦无依。我从朋友处得知这一消息去西南医院采访龙鑫,他以一种觉悟后的坦诚和自我反省的勇气,痛说了他的发迹史。肮脏的发家史…  相似文献   

10.
唐捷 《思想工作》2006,(11):26-27
10月19日上午10时许.在呼和浩特市建筑工程公司职工医院的住院部.边文增静静地躺在靠窗的一张病床上.望着窗外细碎的阳光散进病房.让他感到格外的温暖.并珍惜过来之不易的生命.他庆幸自己还活着.谈及这些天的一幕幕,边文增感慨万千:“要是没有那三位见义勇为的青年救他.要是没有那么多热心人慷慨解囊.就不会有他的今天。那些恩人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都偿还不了。”说话中已经是热泪夺眶。  相似文献   

11.
宋文博1990年入伍,在警营工作生活了19年,19年的警营生涯超过他生命长度的一半。在火热的警营里,他参加灭火救援、科学带兵、关爱战友,他把毕生的心血都投入了他所热爱的消防事业中。就让我们来听听战友眼中的宋文博吧。  相似文献   

12.
寂寞的芬芳     
有一种芬芳只和寂寞有关。脉脉的,涓涓的,在我们的怀念里萦绕着黑夜的无眠。一个人远去了,他的灵魂在水上漂泊,他的传说年年让我们在一个叫“端午”的特殊日子里沿河而下,举着烛光,把饕餮的鱼儿呼唤。我们说:让他的生命安息,别惊扰他的梦,让他在我们的祈祷里漂得远一些,再远一些……我在一首诗里写下:没有人能认出我,因为我蓬头垢面。我走过一座座城市和村庄,和每一双被艾草熏染得星星般清纯的眼睛交谈,你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你凄楚的呼唤让我热泪潸然。故国何在?道路何其修远!人们啊,我爱你们。我的热爱更多源于帝王对我的伤…  相似文献   

13.
当地时间19日晚上9时30分,美国魔术师大卫·布莱恩从悬挂在泰晤士河上的有机玻璃箱里走出来,完成44天的绝食挑战,等待他的将是救护车和医院看护病房.  相似文献   

14.
<正> 当地时间19日晚上9时30分,美国魔术师大卫·布莱恩从悬挂在泰晤士河上的有机玻璃箱里走出来,完成44天的绝食挑战,等待他的将是救护车和医院看护病房。首先我承认,对他这种勇气和毅力,我很惊讶,也很佩服。然后,我要补充的是:我希望他做这件事的背景是被歹徒绑架困住或者地震时被压在地下,他顽强地支撑着等到别人来救。否则,他毫无意义。他是个魔术师,他以往所表演的都被称作魔术。他的魔术的奥秘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魔术的精彩之处,在  相似文献   

15.
年逾古稀的傅筑夫教授,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写下了我国第一部《中国经济史论丛》,填补了我国这门学科的空白,第一版很快就销售一空。它还引起了国外同行们的兴趣。美国黄宗志副教授,去年专程到北京,同傅老进行学术交流;日本东洋史学会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东洋文库,还把傅筑夫作为他们固定的学术交流对象,并寄来了许多资料。不久前的一天早晨,我来到北京朝阳门外傅长夫教授的寓所去访问他。一进门,我兄傅老正在书房里伏案写书。他一边热情地把我让进客厅,一边招呼夫人沏茶。我坐下后,首先祝贺他的著作出版,并请他谈谈治学经历。傅老呷了口茶说:「就从我的儿时谈起吧!」  相似文献   

16.
周文辉 《台声》2001,(6):44-45
“亲不亲,故乡人。我几十年在台湾,做梦都是故乡的一树一木、一丘一壑的熟悉环境。我到美国看望女儿,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 4月 19日,回故乡莆田省亲的台湾文化大学教授吴东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吴教授老家在莆田县西天尾镇东星村, 1946年在家乡项青中学初中毕业,即随表兄到台湾谋生。当记者问他初中文化怎么当上教授的?吴教授感叹地说:“离开父母,才知父母的恩情。我 17岁到台湾,假如自己稍不努力,就一事无成。我先在财政部门当雇员,抄抄写写,什么都干,看到别人文化比我高,我就发奋…  相似文献   

17.
甲新 《前进论坛》2009,(5):45-46
三年前初夏的一个中午,在北京中日医院的住院部,我被一阵急促的吵喊声惊动。我急忙从病房走出来一看,呀!可了不得啦!一个满脸杀气的小伙子正站在病房外声嘶力竭的喊着呢,他的身后还跟着两个噜胳膊挽袖子的小伙子。  相似文献   

18.
阳春三月。青藏高原。在解放军536医院一间洁白的病房里,80岁高龄的孙二哑老人正平静地走向生命的最后之旅。就在长灯将灭的一瞬间,老太猛地睁开双眼,无限留恋的凝视着守候在他床前的一对中年夫妻。地颤动着嘴唇似要说些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只有两行清泪顺着老人的脸颊悄然滴落,仿佛在诉说那无言的感激……蜜月里,小俩口领回一对哑巴“爹”时间退回到1976年初春的一天,河北省琢州市房树村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刚从青海回乡探亲的某部干部张宏与本村小学女教师李向东喜结良缘。新婚之夜,张宏注视着妻子,…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病房里,总能见到一个清瘦的身影,他时刻都在为患者操心忙碌,但步伐中却透着稳健和自信,他就是我的导师,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中心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王明亮副教授。  相似文献   

20.
随感录     
比约定的时间早了半个小时,记者来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硬是从会议室里,将吴泗宗教授请了出来。其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和门外的大厅沙发上已有几拨来客正等着他。吴教授谦和地与那些来客打招呼,说:“待我与这位《现代领导》的记者谈好后再接待你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