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她叫郭子予,今年32岁,农工党党员,供职于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她显得有点瘦弱,面色也稍显苍白。这使我很难相信,那5300毫升鲜血,竟是从她那单薄的躯体中流出,然而在她献血登记卡上,却清楚地记录下这个令人惊叹的献血数字。献血是无偿的,即使在《献血法》颁布以前,她也从未领取过分文补偿;她在血液中心工作,按照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常例,她根本不必为自己或家人日后用血犯愁;根据规定,无偿献血累计3400毫升即可获得国家无偿献血金杯奖,且只能表彰一次,而她的献血量却早已大大超出了这个获奖数量。既不为名,也不为…  相似文献   

2.
"真情流淌,血脉相通"这几个字是对义务献血行动的最好诠释。一滴血、一片心、一份爱,是每一个义务献血者用爱心为他人的生命加油,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广西南宁市有一个无偿献血之星标准:一星级献血之星(4000毫升);二星级献血之星(6000毫升);三星级献血之星(8000毫升);四星级献血之星(10000毫升);五星级献血之星(15000毫升),"五星级献  相似文献   

3.
无偿献血是一项利人利己的公益事业.广泛开展无偿献血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鲜明的文化,促进献血事业的发展.是新时期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时代要求。近年来,大同血站精心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血站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我市无偿献血已连续多年突破万人大关,临床用血百分之百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并且由前几年的政府指令性计划献血转变为个人自愿无偿献血,由一次献血200毫升向400毫升转变,由初次献血向常年坚持献血转变。  相似文献   

4.
爱情故事     
《人民公安》2013,(2):25-27
看到这张相片时,俺的丈母娘笑得合不拢嘴:“您啾啾,咱家这闺女多俊哦,就一个字,漂亮!女儿多像妈,这话谁说的?”我是百分之百赞成!我问丈母娘:“那我呢?丈母娘说,嗯,啊,那啥,哎哟,瞧我这记性,我锅里还烧着水呢。”说完就跑进厨房了。,她到底啥意思呢?我脑瓜子都想疼了,也没想明白。  相似文献   

5.
又见青花菜     
又见青花菜乔闻钟那天去菜市买菜,竟看见了青花菜(也叫芥兰)。这种菜或许早就在我们四川的菜市上出现了,可我毕竟是回国3年多来第一次遇见。买回它来,也随之开启了我那尘封已久的记忆,刚去美国的那一段难忘的日子一幕幕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去美国的一个多月后,我...  相似文献   

6.
一句话新闻     
◆2003年11月18日,河南省南阳市保安服务公司200多名同志踊跃献血,在3个多小时的献血活动中,共计献血4.42万毫升。 (王峰)◆为吸取“11.3”衡阳特大火灾事故的惨痛教训,湖北省宜昌市保安服务公司积极配合消防支队开展各种消防知识培训和演练,提高保安员处置突发火灾事故的应变能力。(陈云飞)一句话新闻  相似文献   

7.
她没有一个男友,她有多个男友,多得连她自己也经常混淆彼此的身份,我一直对有着一头红色卷发的她感到好奇,迷惑于她到底经历过什么,才能让自己总是那么处变不惊?或许我永远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她与她那些擦肩而过的爱情以及男人留给她的那一个个瞬间和一道道伤痕。  相似文献   

8.
<正>7月8日,以"保持献血先进荣誉,争做文明示范标兵"为主题的2015年"公务员献血月"活动在南宁市政府会议中心前广场启动。现场南宁市直机关公务员和驻守武警官兵等100多人参与无偿献血,献血量达2.82万毫升。南宁市"公务员献血月"活动已经连续开展6年,参与献血人数和献血量逐年增加,南宁市已连续第十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相似文献   

9.
那天是2001年5月22日,大清早我刚在办公室坐下,一个女人打电话找我,说想见见我,要报案。我说报案请到刑警队来吧,我们有一套立案的程序。她说不行,事情只能给我一个人说,有黑社会要害她,她是看了昨天的报纸才想到向我求援的。我问她是干啥的,她说是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当时我想,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都见多识广,如果报案不大可能这么神神秘秘羞羞答答。不过,昨天的报纸确实登了一个打击黑社会团伙的案子,是我具体办的。我想了想,说行,那我就去见见你!这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孩,很漂亮,坐在一间咖啡厅的角落里等我,一见面我就认…  相似文献   

10.
纸名片     
这是秋天的一个静静午后,阳光从办公室走廊东头的窄窗户上懒懒地泻入,抹在窗台上的那盆兰花上。长年中午吃食堂的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午后,照例是倚在办公室沙发上小睡一会儿,或是赶材料,或是翻几页闲书、写几行小诗。而今天,走廊上却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人。她的出现,犹如平静的湖面上,被人丢了颗石子,顿时涌荡起涟漪。大约是中午12点半的样子,我到盥洗室去洗茶杯,返回时,发现办公室门口站着一个约莫30多岁的女子,她长得很清瘦,头发也有些凌乱,衣着更是普通得很。我看见她时,她正在我办公室门口朝里面张望着,从她头部上下…  相似文献   

11.
“我爱书法,因为它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的世界。书写心声,用点线抒发文学情感乃平生一大快事。在书海中泛舟,有搏击,也有欢乐。那是认识和进取的搏击,那是创造和超越的欢乐。”年近六旬的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岫,很善于运用诗的语言描述自己与书法的不解之缘以及书法给她带来的无限欢乐。  相似文献   

12.
我的故事     
成了个体户刘桂仙: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18年前,当属于她自己的饭馆终于开业的时候,连她也没想到,一下就成了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个从事餐饮的个体户。如今,这样的饭馆在北京已经到处都是了。我老伴曾是北京饭店的厨师,不是我夸他,能在那里当厨子,那手艺得多好;我当时是一位大干部家里的小灶师傅,看着挺光显的吧。可谁能想得到我家里都穷得揭不开锅了-5个孩子,再加上公婆,一家九口人,就靠我们每月74元的工资过活。人都说我胆子大,那时候"文革"刚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刚召开不久,我要开个饭馆,连工商局给我办营业执照的人都…  相似文献   

13.
冯会军,一个普通的农民工,32岁,7年无偿献血169次,共63800毫升,相当于人体血液总量的10倍。面对采访,他只是说,"别人用鲜血救了我,我要用献血的方式回报社会";"即便不是大人物,也能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馨儿     
认识馨儿是在一个夏日的周末黄昏。漫天的彩霞让人低回不去,我悠然地骑着车,满街地寻找着茉莉,记不清过了多少小巷,终于在一个小贩手上,我看见了这年的第一束,那细柔的花正羞涩地散着清芬,我急急地赶过去,一只纤细的手已先于我将它握住,一个清丽的女孩正对我淡然一笑,原来她先付了帐的,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准备返身而回。“请等一下”,她对我莞尔一笑:“看得出你很喜欢茉莉,我也是。”我感动地点点头,才惊异地发现,我们两个竟是同样的小单车、同一样式的玲珑白裳和同样的长发垂腰,迷茫想飞的心居然在不经意中遇到一个酷似…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曙光已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在设计着属于我的21世纪。21世纪,我当然要有一套高档的住房,拥有自己的汽车,如果有条件,我要让我的儿子出国留学。儿子的婚姻由他自己做主,我永不干预,但我要当好他的参谋,并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不教儿子如何捉一条鱼,但我要给他一张捕鱼的网。21世纪我将把我的妻子打扮得更漂亮。她一辈子都说我不爱她,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爱得很深。她的前半生为我付出了太多的苦难,我将加倍地报答她。我要让她明白,是过去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爱她。她独守空房的夜晚大约有两千多个。可是,那…  相似文献   

16.
“5·8”世界红十字日期间,云南省曲靖地区出现了一幕幕无偿献血、感人肺腑的场面。这天,细雨浙沥沥下个不停。25个团体会员单位,473名会员,聚集在曲靖市中区街头,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咨询及有关服务。一位不愿透往姓名的姑娘,疾步走到系血中心点,她说:我没有什么心理准备。但悬挂于街头的“献血救人,功德无量”醒目标语吸引了我,我也献上一滴血,积积公德,求个吉祥。她,就是曲靖市信誉集团公司的修理工。又一位不愿透谋姓名的英俊小伙子如实说:“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我来献血,是还债的”。这一说,倒把人们弄借了。原来这…  相似文献   

17.
这趟公共汽车人很少,除了一对如胶似漆的情侣挨肩而坐外,其余乘椅上,只有疏疏落落的几位乘客。我环顾四周,这辆公共汽车上,我是唯一穿制服的保安员。车子在百货大楼门口的站前停下,一个20岁上下穿戴入时的姑娘上了车。她右肩挎着一个很考究的小皮包,皮包胀鼓鼓的。她很自然地用右手将皮包压在腹前,仿佛是怕那皮包会长上翅膀飞走似的。不料,她买好车票,却径直向我走来,微笑着问:“同志,我可以在这里坐吗?”她指指我放着提包的邻座。前面那么多空位,她为什么偏要坐在我的身旁呢?我将提包从邻座上提到脚前,不情愿地挪动了一下…  相似文献   

18.
奶奶说她小时候见过月亮里的桂树 籽。她说,那是她随父亲到一座寺院寺院里的活佛拿给他们看的。活佛从柜中取出一个小布包,揭开一层又一层金黄色的绸缎后,露出一粒黑黑的枣核状的小种子。她说,活佛告诉她那是从月亮的桂树上掉下来的,是仙药。捻着佛珠,点着酥油灯度过一生的奶奶对此深信不疑。我却想,那种子或许确是一种疗效神奇的药物,但说它是从月亮的桂树上掉下来的,不过是活佛故意逗小孩子开心罢了。 在藏寺里,很多阿卡(即“喇嘛”)都是医病的高手,高原特有的动植物成为他们治病救人的良药。甚至不少珍贵的宝石也被用来配药…  相似文献   

19.
归兮,方远     
在这个下雨的春季,我想起了方远。方远是我的外甥女,离开我已经3年了。那一个鲜活的生命走时,才不到6岁。我在远离家乡200公里的军营知道她诞生的消息,初做舅舅的喜悦冲淡了训练的劳累,我想,我应该为我的外甥女做点事情了。我尽我一个高中生的所能为我的外甥女起了10多个名字,最后,她叫了方远。第一次见到方远,她已经8个月了,初临人世的她在尽享长辈关爱的同时,也吃尽了医院的苦头,感冒、发烧、脑积水、肺炎,打针吃药成了家常便饭。小小的方远承受了多少的痛苦,却又说不出来。归队的我从收到的第一封信中得知,方远患了先天性脑瘫,我知道,即使方远知道我有多疼她多  相似文献   

20.
诠释人生之谜──访严仁英教授金棣严仁英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在广播电台谈安乐死问题时留下的那极富感染力、亲切、自然而且很美的声音。这声音让你无论如何也把握不住她年纪究竟有多大。她是谁?她为什么要关注安乐死问题?安乐死究竟是怎么回事?带着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