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载 ,西晋开国功臣羊祜在晋文帝、晋武帝时 ,历任相国从事中郎、中军将军、尚书右仆射、车骑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职务 ,执兵之要 ,事兼内外 ,是朝廷重臣 ,经他推荐任职的官员很多。但是 ,任职官员本人都不知道是他所推荐 ,因为他很善于保守这方面的秘密。其原因 ,就是避免那些因其推荐而做官的人登门谢恩。他常说的一句名言是 :“拜爵公朝 ,谢恩私门 ,吾所不取。”历史已经昭示 ,羊祜不但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其高风亮节 ,永垂史册。宋代的潘良贵也极为反对拜官谢私恩的做法。他在当左司的时候 ,一次宰相吕颐…  相似文献   

2.
猴年话吉兆     
2004年春节,甲子岁次甲申,生肖属“猴”。猴子有何吉祥征兆吗?有。 首先,猕猴是长寿之征。《抱朴子·玉策论》说:“猴寿八百岁”。苏轼诗:“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又据动物学分类,猕猴属灵长类。而“灵长”一词,又恰是绵延久长之意。《晋书·王敦沈充传论》有“晋祚灵长”之语,可谓一词双涵。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的“四知堂”在山东莱州城。要了解其来历,还得先从“四知”谈起。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乃为“四知”。这一典故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传》,是说东汉安帝年间,东莱郡太守杨  相似文献   

4.
这里主要是对王隐《晋书》(下简称为王《书》)质量问题的评价。王《书》质量的评价,一般是根据唐修《晋书·王隐传》的一段话,即:“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后来史家,如清杭世骏《诸史然疑》、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等等,只要介绍王《书》,无不因袭唐修《晋书》说法。直至而今,有论述六朝史籍亡佚、用来说明质量低劣这一原因时,也以唐说为据,引举王《书》(和虞豫《晋书》)作为主要的例证,说:“王隐的书本来就很差,(虞豫)根据并窃取很差的书(指王《书》),质量当然也不会高。像这两种史书,恐怕是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据《史记·索隐》引张晏说:“殷时始迁北边。”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别称     
在漫长的历史中,我国形成了众多的别称,有些至今还常沿用,最常用的是“中华”、“神州”、“九州”3个。“中华”,因我国古代华夏族兴起于黄河流域,“居于四方之中而得名。《魏书·岩昌传》有关于“中华”的记载:“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神州”,主要见于晋朝刘越石《答卢湛诗》,其上曰:“火燎神州,洪流华域”。“九州”是对我国古代大陆9个地理区域的统称,但具体是哪9个州,说法不一。《书·禹贡》称九州是冀、豫、雍、杨、兖、徐、梁、青、荆9个州。《尔雅·释地》称:没有青、梁,而有幽、营。《周礼·变官·职方氏…  相似文献   

7.
《八桂侨刊》2003,(3):55-55
扇面书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成,据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期“杨修与魏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再有《晋书·王羲之传)一文中记载了王羲之为蕺山老妇题扇之事。周密《浩然斋雅谈》一书亦载有宋代大诗人陆游应人之请在扇上题诗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循吏传》是中国“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种,自《史记》始到《明史》以至《清史稿》大多有之,集中为“循吏”立传。所谓“循吏”,《史记·循吏列传》司马贞《索隐》:“谓本法循理之吏也。”《汉书·循吏传》颜师古注云:“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由此看来,“循吏”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官吏中那些奉职守法、依理办事的人。笔者读了诸史(中华书局校点本)《循吏传》,深感这是份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循吏”自身,的确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今略陈管见,以企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9.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10.
一、楚辞时期的侗族 要探讨古老侗族文化的贡献,还得从侗族的悠久历史谈起。 侗族史家们已基本认定,侗族在古代属越,是越人的一支。“越”在当时是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古老族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  相似文献   

11.
骆越之“骆”义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是我国先秦和秦汉时期活动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因其部落众多,故史有“百越”之谓。 骆越是越族一支,分布在“今广西西部和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其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和桓宽《盐铁论·地广篇》,但都只称“骆”而不及“越”。到班固《汉书·贾捐之传》始称“骆越”。这说明“骆”是骆越的前称之名。  相似文献   

12.
古人言:凡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9·18”是我们的国耻日,当属“不可忘者”之列。因此,今夏我出差路过沈阳时,抽空参观了“9·18”历史博物馆。沈阳“9·18”历史博物馆,原名“9·18”事变博物馆,始建于“9·18”事变60周年之际,其建筑形状为一页残破的日历。1997年9月,沈阳市作出扩建“9·18”历史  相似文献   

13.
祢衡(公元173~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pán)人(今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后汉书·祢衡传》:“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般县城在勾盘河之阳,县因得名。“般县”,北魏为郡治,至齐天保七年郡县废,省入平昌(德平)。祢衡自幼聪明伶俐,对事物有辨认能力,有过目成诵,耳闻不忘之才能,成年后尤显博学多识,但却有“恃才傲物”的性格。当时的大司马北海太守孔融,很重视祢衡的才华和抱负,曾曰:“其才  相似文献   

14.
西晋刚刚建国,根基不够稳同。直到泰始五年,晋武帝开始积极筹划消灭东吴政权的战争。为了实现伐吴统一的宏伟目标,晋武帝派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羊祜出镇襄阳(古称南夏),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军事重镇,  相似文献   

15.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古代警察,是随着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而产生的。随后的商、周两代,行使警察职能的机构和官吏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那时,警察职能行使的特点是“政警不分,军警一体”。没有警察的国家和没有国家的警察,都是不可想象的。处于国家形成之初的夏王朝,便有行使警察职能的职官。《尚书·甘誓》记载夏启与有扈氏之战:“大战于甘,乃召六卿”。据《尚书大传·夏书》郑玄注:“所谓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秦汉以前“夜郎国……其民皆椎髻、耕田”。《史记·西南夷列传》还将这种现夷“椎髻”之俗与西夷“编发、随畜迁徙” 之俗区别开来。《论衡·率性》也说:南越国王赵佗“习越人之俗,椎髻箕居,好之若性”。(晋)《三国志》也说:  相似文献   

18.
许光达同志“几番让贤”,恳求毛泽东主席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的“降衔申请”,(详见本刊第6期“名人轶事”,P35页),我读之再三,感奋不已。 这不禁使我想起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政治家的“推让之道”。例如,齐国的鲍叔牙辞宰荐管管仲、(《史记·管晏列传》),汉朝萧何损嫌举曹参、(《汉书·萧何曹参传》),唐代娄师德推贤不代功(《新唐书·娄师德传》),等等,都是值得推崇的。所不同的是,许光达的“推让”,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而且精神境界比古人要高得多,诚如毛主席所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的自身革命的明镜。”  相似文献   

19.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20.
考核官吏制度在上古时期已初露端倪。《尚书·舜典》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这就是传说舜带三年考察百官一次政绩,考察三次后,罢免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舜,于是,许多工作都兴盛起来了。《空记·夏本纪》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等史籍有关于夏禹“会计”的传说:日对诸侯的考核是三年一次,其考核的内容是核算各诸侯的贡赋征收,方式是把诸侯召集在某地进行面对面的统一考核。这种定期会集诸侯考核当时已形成严格的制度。《韩非子·饰邪》载:“禹朝诸侯之君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迟至则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