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临汾市曲沃县,是一座有近3000年历史的小城,历史上曾是"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的晋国建都之地,素有"地下博物馆"和"三晋文化源头"之称。近年来,曲沃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下去"的重要指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做强做大做精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论述,是围绕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两大关系展开的。经由"肯定—调适—融合—主体"的路径,习近平递进式地提出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途径问题的探索与回答,体现了全面性、现代性和超越现代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新理念,它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离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根基,以国际格局为视角,顺应时代形势的客观要求,吸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的"和合文化""以民为本""传统义利观"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该理念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辩证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性思维方式"。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意蕴,对于完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更好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进而更好地把握话语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办事公正、为人方正、为官刚正恐怕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与正挂钩,正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对正字更是趋之若鹜。做好正字这篇大文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本之道与当务之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文化自信"也理所当然地包括了"公平正义"在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光大。  相似文献   

5.
春风习来     
《台声》2018,(23)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为此,全国台联《台胞之家》微信公众号特意邀请海内外广大台胞朗读习近平总书记语句,与大家共同学习,在习总书记的语句中汲取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本刊特意开辟专栏,邀请读者们扫描二维码与我们一起聆听与分享。  相似文献   

6.
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当今时代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的时代本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时代主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时代态势。习近平新时代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化之根、文化之魂和文化之基;文化自信为习近平新时代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和力量根基,其内含的文化基因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春风习来     
《台声》2018,(21)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为此,全国台联《台胞之家》微信公众号特意邀请海内外广大台胞朗读习近平总书记语句,与大家共同学习,在习总书记的语句中汲取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本刊特意开辟专栏,邀请读者们扫描二维码与我们一起聆听与分享。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扬弃."两山"理论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醇化与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对传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理念的升华;绿色发展理念则是对传统"时禁"和"节俭"的现代化,等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关于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等八个重要论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的价值定位;关于传承和弘扬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该着重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向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今时代价值的思想精华;关于怎样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方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阐发,努力结合当今实际和时代需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下教育整顿政法队伍的题中应有之义,这要求我们提高法治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准。从传统法文化视域观察,"德治""民本"是我国法治队伍建设的传统哲学根基,传统官箴文化中的"清、慎、勤"也是当下我国法律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探究传统法文化中有关官员德性的内容,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当下教育整顿政法队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得益于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把握,对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继承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主要从以人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和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等方面作了阐发;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原原本本地学习而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战略思维的鲜明体现和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构成,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彰显了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需要我们认真领会、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20,(3)
正济南大学许青春博士的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在全面梳理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与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基础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机制途径、经验特色等方面研究了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和展望,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该书以传统文化基础这一新维度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特别是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三坊七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早在福州工作期间就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关于人大工作的创新理论和生动实践,充分发挥人大职能和代表作用,用法治力量持续推动福州城市文脉保护,让千年古城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5.
<正>宁德历史悠久,山海交融,文化灿烂,积淀深厚,孕育了多种兼容并蓄又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宁德工作期间曾把闽东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形象地概括为"闽东之光",并倡导"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30多年来,宁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赓续奋斗,持续做好各项文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论述的提出既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汲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论述的核心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了传统文化中贵和之道、和合共生、海纳百川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体现了对中和、辩证和整体思维方式的运用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宏阔视野和科学方法,全面、系统、深入、创造性地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传统文化有益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指明了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科学理论原则和正确方法,即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好传统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在交流互鉴中提高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文化基点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自信观。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主要把握了历史、价值、实践三重逻辑。在内容要点上,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主要包括了自信之根、自信之魂、自信之力、自信之源、自信之本等五个方面。在意义追寻上,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主要体现在传承性意义、方向性意义和发展性意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进一步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以及如何培养青年"这一根本问题。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努力将新时代习近平青年思想深入贯彻到青年工作中去,明晰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坐标方略、基本原则、培养目标和教育之重,积极引导青年"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青年,加强青年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创新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人民中心观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其逻辑必然性,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对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提升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人民中心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人民立场观、人民主体观、人民力量观、人民利益观、人民导向观、人民评价标准观。习近平人民中心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