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毛健 《求索》2014,(11):11-15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萌芽于远古时期,成熟定型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争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儒释道并立的思想格局之中;融摄佛道的宋明理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和"思想既体现为政治上的一种执政理念,也体现为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它几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2.
王灿 《长江论坛》2019,(2):92-96
"三不朽"源自《左传》,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人物评价体系。长期以来,"立德、立功、立言"中的"德"被单一解释为"修身"之"德",这是不恰当的。此处之"德"应为创制优良制度文化,使其保持对民众和后世的长久福佑和影响之"德"。除此之外,"德"作为排名首位的"不朽",其内涵亦贯穿"三不朽"中,先秦时期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基本上遵循着"德"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于师号 《求索》2012,(11):92-94
"游"是孔子、庄子身上共同存在的重要文化事项,二者之"游"在表现、本质及风格上均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孔子之"游"主要体现为一种带有游学、游教、游宦等功能含义的现实之"游",带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同时,孔子之"游"也包括心志之"游",主要表现为游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雍容气质,即"乐道"精神,以及其"游艺"思想。庄子之"游"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灵、精神之"游",其终极目的在于达到一种绝对超脱、"无待"的自由境界。现实色彩鲜明的孔子之"游"与理想化、虚幻化的庄子之"游",共同开启了中国士人"游"文化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对中国古代的士人"游"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溪蛮"生活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内,保留了大量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民俗仪式。"抬狗求雨"是广泛流行于"五溪蛮"地区的一种民俗仪式,它具有非常明显的人类学意义:首先,"抬狗求雨"体现了"五溪蛮"地区的"槃瓠崇拜","槃瓠崇拜"中有非常明显的"狗"图腾崇拜;其次,它体现了至少在汉代时就十分盛行的"蚩尤崇拜",在汉代时,"蚩尤"神像有非常明显的"狗"元素;最后,"抬狗求雨"民俗仪式又体现了非常明显的狂欢化本质。"抬狗求雨"仪式传达了大量与原始社会相关的文化信息,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四德"建设,是党中央为推进先进文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顺应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实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武汉商业历史为线索,对武汉商业文化的特点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对文化的传统与继承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提出"汉"商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口岸文化",其他商业文化现象都是它的派生或分支。而在现代出现的武汉商业的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既是商业现代化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武汉商业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光大。开放,竞争,创新是"汉"商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7.
"壮族三月三"时空格局的拓展,实现了传统民俗节庆向现代旅游节庆的转型。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广西应深挖"壮族三月三"节庆与部分东盟国家节庆的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外联动、共建共享节庆文化品牌是"壮族三月三"的创新路径之一。把"壮族三月三"打造为国际化、多样化、系列化、集群化的旅游节庆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推进广西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也必将推动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杨崇祥 《群众》2010,(8):31-32
<正>以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为中心的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以后,宿迁面对这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态势,为谋划新一轮发展,迅速作出了实施"东向战略"的科学决策。这对于宿迁"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社会新一轮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历史遗存"和"文化"的界定,从考古学意义上讲,历史遗存包括了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遗物是指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工具、用品,它们的特点都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有形物。但对于文化的概念,社会各界似乎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广泛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意识形态所创造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语言表达和高度的文化理解在化解和避免敏感性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化交流,特别是提升沿线国家人民对该倡议的认同对助推战略的实施具有与经贸合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通、文化通才能民心通,才能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民众中扎根。我们应秉持语言文化多元的理念,充分利用沿线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加强我们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建设,深化对外语言教育和文化交流,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助推"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11.
毛萍 《求索》2007,(1):161-163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去蔽。但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即技术的去蔽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去蔽如何相区分?现代技术的去蔽与古代技术的去蔽又有何不同?为此,海德格尔提出了“限定”与“强求”两个概念。正是“限定”与“强求”构成了现代技术既不同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去蔽,又不同于古代技术去蔽的独特的东西,并在本体论意义上导致了现代技术文明的种种危机。  相似文献   

12.
蔡雄杰 《新东方》2015,(1):65-69
"亚腐败"文化是党内存在的一种严重的异化现象,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腐蚀剂。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消除"亚腐败"文化对践行群众路线的影响,就要从"亚腐败"文化自身特点入手,以零容忍的态度对"亚腐败"文化进行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的治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践行新时期群众路线提供良好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仝杏花 《传承》2015,(3):44-45
开展好"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对树立高校党员干部及教师的良好形象具有指导性意义。应分析高校履行使命存在的问题,以"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从教育教学使命、学术研究使命、服务社会使命三方面的"严"与"实"实现高校使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孙鹏 《长江论坛》2012,(2):83-85
风水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术中"曲"与"直"与现实生活中的"曲"与"直"观念及当代科学有不少吻合之处。发掘传统文化精华,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薛晓芳 《前沿》2009,(13):178-181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的交锋拉开了中西文化"战"与"和"的序幕。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文化"战"与"和"在五四运动前后又一次卷土重来。纵观这两个时期的论争,实际上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构想未来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双方观点各异,在"战"的同时又从对方吸收有益的思想不断地达到"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中西文明的剖析和反思愈发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不但有助于将文化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出现的众多文化现象也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素材。然而这一划分本身在消费时代的合理性还有待探讨,通过回溯源于西方的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阐释这一二元划分的思想基础,在消费社会及媒介构建下这种思想基础遭遇的颠覆,进而得出结论:二者的二元划分已经不能成立,由此产生的争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光棍节"是一种流传于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以庆祝自己的单身生活。"光棍节"产生于校园,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和商业因素的推动,近年来已蔓延到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种节日文化。如今,这天已成为年轻人聚会、狂欢、购物、相亲或结婚的日子,造就了比传统意义的五四青年节还要深入年轻人心目中的节日。出现这种现象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积极应对、深入分析、疏通引导,帮助青年塑造健康向上的节日文化,树立理性的节日休闲观。  相似文献   

18.
趋向动词"上"和"下"都可以表示"到"的意义,但是在用法上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可以从两个相应的方位词"上"和"下"的意义差别找到根源。方位词"上"、下"的部分意义通过隐喻映射到趋向动词中,只是映射到的空间各不相同。通过观察表示"到"义的"上/下"与其宾语所构成的短语的语义构成情况,可以对这些空间进行分类,并将这些系统的、条理化的信息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9.
刘芳 《传承》2008,(12):10-11
中共"八大"制定了正确路线和方针,但在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遭到破坏而被迫中断。究其原因,本文从"八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毛泽东个人因素的影响以及党内民主缺失三个方面做浅要分析,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骂"主要是指武汉方言中的骂人之辞,在武汉本地人看来,所谓"汉骂"只不过是朋友间开玩笑的一种方式,在很多时候反而体现了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汉骂"确是本土的一种粗俗文化基因,是武汉人不文明的一种标志。武汉要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必须去"汉骂",倡"汉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