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灾荒是中国历史上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而尤以近代中国为重。邓小平亲身经历了我国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转变,目睹到旧中国的灾荒之多、灾情之重、灾区之广、灾民之众、损失之巨,体会到灾荒带给人民的沉重灾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些独  相似文献   

2.
灾荒史历来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重视灾荒史的研究和记载也是中国史学的传统。近期,影片《一九四二》的上映,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灾荒历史的关注。但总体来看,1949年是自然灾害历史研究的一个拐点.而1978年则是自然灾害历史研究的第二个拐点。  相似文献   

3.
1950年开春,韶山一带出现严重灾荒,毛泽东知道后焦虑不安,夜不能寐,迫切希望了解家乡的情况。恰好在此时,毛岸英向父亲提出要回湖南老家看望亲人的请求,这正合毛泽东的心意。 毛泽东望着与自己一般高的儿子,一只大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叮嘱道:“现在家乡灾荒严重,乡亲们的日子不知怎么过?你代表我回去看望家乡的亲人和革命前辈,向他们问好。” 按理,一个国家元首的儿子回乡省亲,应该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但是毛岸英回乡,这中间生出了很多曲折。  相似文献   

4.
起于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与加拿大的粮食贸易不仅帮助中国渡过了灾荒,而且起到帮助中国产品进入加拿大市场的作用。由于小麦贸易造成中方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借此开始了打入加拿大市场的努力,并由此开始重返国际市场的长期历程。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8,(7):55-56
余新忠在50月19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上撰文指出:从历史上看,中国历来都比较重视灾荒,历代都有官赈。特别是到了清代,更是发展形成了非常严密而系统的救灾制度。但也必须指出,清代灾荒救济偏重周济受灾群众,安定社会,而缺乏以受灾群众为出发点的救护民众生命、保障民众生活的救济。由此可见,我们传统的救灾特点,真正关心的其实并不完全是老百姓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灾荒在我国历史上曾是个大问题。灾荒带给人民的苦难的确是太大了。远的不说,仅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四川、山东、河南、陕西、贵州、甘肃六省,据1933年10月20日《真理报》不完全的统计,从1928年至1932年的五年间,因灾荒而饿死者就达1,6O0万人,造成“白骨遍田野”、“千里无人烟”的惨绝人寰的景象。然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时时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历史学界加强了对灾荒史的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其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康沛竹的研究,特色鲜明,成绩斐然,受到学术界和决策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康沛竹,这个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女学者,从1981年入学北京大学历史系,到师从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攻读博士,再到现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和探索,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党史特别是灾荒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的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防治重大流行性疾病,一直是事关民族素质和人民安全的重要工作。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把防治重大流行性疾病作为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赢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状,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素质,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救灾工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战争时期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劫掠和自然灾害的袭扰 ,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严重的灾荒。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而且会大大迟滞解放战争的进行。为此 ,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当地人民经过艰苦努力 ,终于战胜了这场灾荒。  相似文献   

10.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于是,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赢得了"中国革命摇篮"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2.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谭光定 《探索》2005,(2):181-183
我国的司法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设计者和实施者都面临共同的困惑:在共产党执政前提下怎样构建司法独立体制。法官独立作为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自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对这一被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了在共产党执政前提下如何构建法官独立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特征,无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还是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指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贫困问题是令人十分担忧的重大问题之一,而贫困的消除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扶贫方式的选择是我国政府财政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当前,政府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等措施,来逐步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不分的弊病很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实现党政职能的科学分开。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理顺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等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党的领导和发挥国家政权机关职能作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党政关系是我国发展民主政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经长期探索,至今没有彻底解决.思考我国的党政关系必须从新的视角注入新的理念.从政党比较的视角,通过与自己历史比较、与本国现实比较、与苏共比较、与西方政党比较,进一步认清我国党政关系特点、本质和基本思路,是研究我国党政关系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党内选举失真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党内选举中存在种种失真现象 ,由此构成对干部权力合法性的严重挑战。要提高党内选举质量 ,应该以改革和完善党内权力结构为前提 ,以构建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为关键 ,以实施“城市带动农村”战略为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