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和生力军,也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新的就业人士主要聚集的社会组织群体。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地位特殊,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我们要对民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使民营企业尽快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主体,促使民营企业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建立合理稳定的劳动关系、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实现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强化公司社会责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许明 《理论探讨》2006,4(1):80-83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完成这一重大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公司作为社会成员,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重视和发挥公司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需要处理好公司经营目标与公司社会责任、公司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宫蒲光 《慈善》2021,(2):5-14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格局下找准慈善事业新定位、把握慈善事业发展新方向、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市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慈善事业在社会治理大格局中的定位及其作用,梳理了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慈善法》施行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着眼于加强法治建设提出推进慈善事业的理性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慈善事业是社会公共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被称为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一种方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对现有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有效补充,具有救危扶困、平衡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的作用。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慈善事业是重要载体和重要环节。慈善捐赠是慈善事业的主要输入方式,而企业公共慈善捐赠则是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和主要力量。本文立足于企业公共慈善捐赠管理的角度,浅析了我国企业公共慈善捐赠的概念、与慈善相关联的法律适用现状,提出了企业慈善捐赠相关法律的缺失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华红 《理论探索》2005,(4):111-1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最深厚的基础在于社会公平与利益均衡,而社会中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以及产生的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城乡的二元分治和城市化进程的缓慢等。制度保证是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发挥慈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塑造良好的慈善机构品牌。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历史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公共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建,没有公民公共意识的现代生长,就难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为了响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文章对公共意识在自然社会、政治社会、公民社会中的生态及其表征进行了审视,具体论证了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历史进路。  相似文献   

8.
朴林  胡惠英 《理论探讨》2005,4(3):104-107
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力量,应当把维护社会公正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着眼点;把有效发挥政党功能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措施;把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实现党领导和谐社会构建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宋福范 《求知》2007,(7):11-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需要。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相呼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中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正密切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关注社会公正,不断发展和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工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社会公正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其首要价值目标和重要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们党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理论的提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目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还存在诸多难题;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3.
培育慈善意识 发展慈善事业——美国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竖元 《行政论坛》2011,18(1):92-96
目前,我国公众慈善意识的淡薄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而美国慈善事业的商业化的资金管理运营模式、多层次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一疏二堵"的税收激励机制及"第一行动集团"积极的示范效应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强化慈善激励机制,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以培育和提升公众的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遵循的是一条以不均衡作为“发展起点”和“发展代价”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财富、利益、权利的分化,长此以往必将损害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合法性。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不均衡发展战略及其后果的辩证否定,其思想实质是以政治上的均衡手段,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文章认为,强化中央政府权能、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实现公共资源的制度性积累和均衡性分配,是平衡社会结构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于慎澄  何忠国 《求知》2005,(5):8-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它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目标和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6.
加强社会控制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和治国目标。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更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社会出现了某些失序与失控,加强社会控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社会秩序重建的逻辑必然,适度控制是现代社会控制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刘国强 《学理论》2010,(8):18-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内和谐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社会和谐。因此,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本文探讨了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探析了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乃至人类的向往和追求。不但我国古代的圣人先贤们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近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们也纷纷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而真正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则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三个方面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正确处理这三重关系,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0.
李慧慧 《学理论》2013,(17):1-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努力抓好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