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身心和谐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一种调和、融洽的状态.人身心的和谐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要构建和谐身心,经济是基础,教育宣传是重点.自身修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心理和谐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标准由对立、分裂逐渐走向融合,使心理和谐呈现出由"群体形态个体"依靠宗教幻觉取得的虚假、低度和谐--"独立个体"依靠心理科学维护的适度和谐--"自由而全面发展个体"心理完满、高度和谐三个历史阶段.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型的中国人,其社会人格受"物的依赖关系"型塑,不仅形成独立、自主、理性的人格特征,而且也使人与自然、人与劳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关系异化,导致了现阶段特有的心理冲突、心理问题.为此,须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指引下,从宏观制度和微观个人层面改变资本、权力异化现象,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以构建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和谐是基础。建设和谐家庭,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必不可少的。积极开展心理调适,就是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居民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科学干预,使其转入正确、正常的轨道上来,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减少不稳定因素,从而达到促进家庭和谐的目的。一、开展心理调适的做法和体会1.找准问题、适应需求是做好心理调适的基础和前提。哪些人群最需要心理调适?崇文区通过广泛调查问卷、召开各种座谈会、实地走访了解等形式,详细地掌握了当前特定居民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4.
身心和谐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一种调和、融洽的状态。人身心的和谐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要构建和谐身心,经济是基础,教育宣传是重点,自身修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心理和谐事关农民工子女及农民工家庭的和谐,意义尤为重大。然而,由于长期的城乡分治、利益相对受损以及被边缘化的生存境地,致使目前农村女性流动人口面临着社会心理压力加剧、政治心态比较淡薄、性心理状况不容乐观等困境。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对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倍加关注,女性农民工自身也要提高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6.
陶欣欣 《求实》2008,(3):83-85
心理和谐是指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客观现实中不同部分以及某一部分中各要素产生的多样性反映的一种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状态.根据个体心理反映对象的范围大小,可以把心理和谐分为五个层次:自我心理和谐、群体心理和谐、组织心理和谐、国际心理和谐和人类心理和谐.用积极的态度解决社会和谐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会促进心理和谐,最终会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和谐心态: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和谐心态的内涵及其时代特点所谓和谐心态,就是人们在认识、体验、把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理性、宽容、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机制。具体表现有三:其一,个体身心健康,能够理性地对待社会差别及其它困难,并想方设法去克服,努力实现人自身全面自由发展;其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融洽相处、互促共进,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良性互动的机制;其三,整个社会心态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和而不同”成为社会心态的主导基调。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和谐心态,既具有符合人类社会规律的普遍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相似文献   

8.
冀中能源邯郸矿业集团以基层矿为试点,注重从抓员工的心理本质安全教育入手,以“入脑”教育为基础,以“入行”教育为根本,以行为规范为目的,充分发挥心理调适作用,科学协调思想与行为、人与装备技术、人与管理方面的和谐关系,整体优化安全发展的人文环境,实现了本质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9.
博览之窗     
《先锋队》2006,(20)
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石国兴、高志文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识、情感、意志等)的协调统一;其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要实现和保持社会成…  相似文献   

10.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通过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使心理委员能为同班同学提供心理援助,调整同学心理、调适同学行为,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班级心理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理经历了分化、整合,从失衡到平衡,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变迁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心理建设应着眼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脚于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最终致力于塑造现代健康人格,实现对社会心理的有效引导、重点调适和根本优化.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是重要的内容.心理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达到心理和谐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理论文萃     
《新长征》2005,(23)
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石国兴、高志文在2005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  相似文献   

14.
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要是由人和自然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要载体.和谐社会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就是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指导人正确行为和表现的思想基础,社会心理整体是否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社会和政府要倡导积极和谐的社会心理,营造心理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所谓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怀,是一种思想态度和价值目标.而心理疏导则指的是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的方法.在石油企业,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引导企业职工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排除不良情绪、鼓舞斗志,凝聚力量,使企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妥善解决各种影响企业员工自身和谐的不利因素,是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创新的需要,也是人与企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对社会客体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对社会主体--人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类和谐的统一体.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和谐人具备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三个视角分析和谐人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同时也从社会主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社会成员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直接特征.在构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中,必须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行为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只有重视社会成员心理和谐,不断铲除体制上、方针政策上和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弊端,才能从根源上消除矛盾和冲突,为构建和谐社会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领导干部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首先要努力达到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党历来强调,共产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党员个体不断进行心理调适,使之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当前,探究党员内心世界的变化及其规律性,是党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引起许多人心理不适应,另一方面也对党员形成新型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心理机制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激励党员进行心理调适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脱离了客观世界就不可能有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同样,客观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