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林蔚 《瞭望》2007,(17)
想写这篇文章绝非心血来潮,其缘由是近日接连读到的两篇报道。第一篇的标题是“记者体验哈尔滨火车站‘CRH’候车室”,另一篇说的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方案将在8月提交“IOC”。就是这两条毫无共同之处的新闻,同样沉重地打击了笔者的自信——什么是“CRH”?“IOC”又是啥意思呀?笔者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然而,转念一想,怎么着自己也是大学毕业的,如果有大学学历的人都看不懂,那真是读者的错吗?于是,笔者思忖,类似的情形经常可从一些媒体上看到,  相似文献   

2.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3.
一位高僧问一年轻人:“你的理想是什么?”年轻人答:“成为人上人。’:高僧听后对他说:“你这不是理想,是欲望!”  相似文献   

4.
东京专电 “林保毅向东北老航校的朋友们问好!”一位日本老人用已经生疏了的中国话要求记者在这篇专访中写上这句话。他说,先后在老航校工作和学习过的5000多个中国人都知道他的这个名字。 这位老人就是当年东北航校(即老航校)的林教官林弥一郎先  相似文献   

5.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副教授》一文,给了我灵魂深处强烈的震撼!这也是我困惑已久的问题——知识分子,你的论文该写在哪儿? 我以为,写论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表,主要应该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扪心自问, 二十多年来,我发表及获奖的论文数十篇,却没有一篇是“写在大地上”的。而是写在了为晋升职称的空谈虚论上。读了《瞭望》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过去只有“妇道”——“三从四德”——而无“夫道”和“父道”。不过,虽无此说。内容却是有的。“夫道”且不论,“父道”则名堂繁多。“父为子纲”便是其一。既然是“纲”,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伦理观念,儿子便得绝对服从,聆听其教诲,遵从其训示,至于所教、所训是否有理,是否正确,做儿  相似文献   

7.
肖木 《瞭望》1984,(11)
看了《一个提心吊胆的果树专业户》这篇报道,心情很难平静。这位从事果树专业承包的农民金元吉,是多么可亲可敬啊!他吃苦耐劳,有果树栽培技术,又善于经营。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使原来连年亏损,成了“包袱”的果园,变成了摇钱树,为发展林业作出了贡献。可是,他却因此而陷入困境,“提心吊胆”过日子。金元吉经营果树是否付出了艰苦劳动,发展林业对国民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有无重要意义?这些问题大概是用不着讨论的。引起不同意见的是他请帮工承包集体果园,个人收入多了些。“不能让老金一个人发财!”这就是实质。非难金元吉的人应当想一想,前些  相似文献   

8.
华麻 《瞭望》1995,(33)
正当美国对华政策逆向摆动之际,美国的一位冷战骑士在7月31日的《时代》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奇文,公然为华盛顿政府献出一幅以“遏制”和“颠覆”中国为主旨的对华战略蓝图.显然,这幅蓝图的绘制者是要趁中美关系下滑之势,干脆把美国的对华政策推向悬崖绝壁的边缘.大概这篇奇文太露,太蠢,也太危险,在它的亚洲版上被某位有些聪明的人抽掉了.正因为这是过去20多年来罕见的,又被抽掉的奇文,有必要把这幅蓝图所勾画的美国对华战略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开始提出时是含糊不清的。尽管曾有人提出过各种有关这一词的由来,但最初使用这一词的是法国人;在法国,社会主义者一词是用来描述圣西门的门徒。英国人自称以创造社会主义一词而感到光荣,因为“社会主义者”一词确是在1826年出现在《伦敦合作杂志》上。若干年后,欧文的信徒开始自称是社会主义者。但是,关于社会主义这一词的概念显然还未确定下来。1835年勒鲁(Leroux)在《新百科全书》上发表第一篇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其观点是反对“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0.
“做一个透明的人,让群众从前看到后,从左看到右。”这是一位优秀干部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做一个透明的人”,这话说得多么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的人不愿“透明”,因为他们信奉“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哲学,怕会被人利用;有的人不愿“透明”,因为自己身上确有毛病,怕亮出来丢丑;还有一种人,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车子、票子、房子、孩子等问题上捞取了好处,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这种人不敢“透明”,因为他们惧怕党纪国法的威严。鲁迅先生在评价刘半农时说过,“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  相似文献   

11.
一位素不相识的《瞭望》读者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了我的地址,从辽远的东北来了封信,说读了《对艺术和人生的庄严感》那篇“独白”,里面提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篇“小说的倾向我不想在此评说”,要求道:“是不是可以评说一下呢,我们这里很多人读过这篇小说。”千里迢迢,盛情难却,就来评说评说吧。只是,这篇“独白”就变成“对答”了。  相似文献   

12.
特殊的家访     
“这篇报道为什么偏偏抓住我们的缺点?简直是整人。”“这篇报道有很多失实的地方,必须查清,不然我们就不能在五井继续干了。”“这篇报道……”一九八五年末,《中国煤炭报》登载了批评黑龙江省七台河矿务局新兴矿五井工程质量差,安全不好的一篇报道后,五井的干部一个接着一个找到矿长办公室;五井的电话也一个接着一个打到矿长办公室。  相似文献   

13.
一篇社会学视野下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文章,充分了解我国目前有关家庭教育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深刻阐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为研究社会学视野下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钱行 《瞭望》1985,(39)
这篇文章犹如一篇“人物小传”,把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如何从一个“密苏里人”(“我是密苏里人”在美国是一句谚语,意为眼见为实,不轻信,不受糊弄)到“国际人,”叙写得有声有色。文中特别提到了斯诺和鲁迅、宋庆龄的友谊。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经有一篇短文《从“不做假账”说起》在今年3月《民主》杂志上发表。近期经过学习、观察和思考,觉得意犹未尽,需要赘述几句。据报道,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诚信”几乎成为与会代表、委员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大家对“信用危机”忧心忡忡,大声疾呼:“诚信,归来!”“加强道德建设迫在眉睫!”强调指出,诚信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是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交通警示”,这些警示寓意悠长,不仅仅局限于交通,用之于官场,同样精彩。意大利:如早想会见上帝的话,请不要减速!高速能让人尽快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但高速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容易出“事故”。仕途上贪恋飞黄腾达的人,疯狂的速度,结果是在缩短自我毁灭的时间。前南斯拉夫:这是危险路段,且离医院很远!此语若悬之于官场,就要改成:“这是危险路段,且离法院很近!”,当官其实是一项危险系数颇高的作业。危险来自于形形色色的诱惑,一旦把持不住,距法院便只有一步之遥了。澳大利亚:此处已伤亡了17人,谁是第18名?中原某省交…  相似文献   

17.
戴煌 《瞭望》1985,(10)
把能人推到 领导岗位上 一九七九年春天,首钢出了个“爆炸性新闻”:华漱芳担任公司干部处副处长! 华漱芳原是所谓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女工程师,一九五三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在某些人看来,这件事似乎不可理解:华漱芳,满脑子x y的人,怎么能当干部处长? 周冠五回答:“怎么不行?我们正是要在干部工作中,多来点x y哩!”他在全公司科以上干部大会上说:“继续戴着有(?)眼镜看待知识分子干部,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1879—1942)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小户人家”。父陈衍中、生于1848年,优廪贡生,以教书为业。据陈独秀发表于《宇宙风》第51期的《实庵自传》说,他于18岁时参加县、府、院考试,中秀才。院试时,考官出了个“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的截搭题,“我对于这样不通的题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来对付,把《文选》上所有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谁也想不到,我那篇不通的文章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宗师,把我  相似文献   

19.
石碑与口碑     
旧时代,百姓颂扬那些为他们所敬重的官吏,多采用为其立碑、赠匾、送万民伞的方式。现在不兴这一套了。但对于造福民众的好干部,老百姓还是有所表示的。前些时下乡采访,适逢某乡乡长调迁。尽管这位乡长一再封锁消息,但临行之际,送行的男女老幼还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位老人还流着热泪说,“好人哪好人……!”这便是人民群众对一个好干部的表示。 与此相反,笔者还遇到另一件事。在某村长的追悼大会上,死者家属大放悲声,而与会者中很多人喜形于色,甚至很有一些人骂声不绝:“他可死了!作恶到头了!”稍作打探,得知这村长生前严重以权谋私,挥霍无度,任人唯亲。 由那位调迁的乡长到这位死掉的村长,都证明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古训不差。只是名有善  相似文献   

20.
爱民如父     
一个偶然的机缘,几句愉快的议论,子变成了父,父也就相应地改为子了。这全过程仅仅几分钟时间,谈的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一个称呼的错位呢?还是一句古话颠倒的再颠倒呢?虽只一字之差,其意义却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