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所谓"青年革命",这在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青年问题的研究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1970年8月在瓦尔纳召开的第7届国际社会学代表会议上成立了"作为变革动因的青年"研究组.1974年8月在多伦多召开的第8届国际社会学代表会议上设立了第9研究组——"青年问题"组和第3特别组——"青年社会学"组.1975年5月国际社会学协会执行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第34研究委员会(RC34)——"青年社会学"分会.该研究会旨在促进青年社会学和青年研究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正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33万字封面题记表明了本书定名的重要缘由:"当今青年世界纷呈多彩又日新月异,社会学乃至任何学科的一切探察与解读,只是且仅能提供一种洞见而已……"。本书从社会学理论视野探讨了何为青年以及青年与社会的互动机制;用青年社会学学科内容回答了社会学的元理论问题:社会何以可能?写作路线深植于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现代性的发生导致了青年的出现;处于后现代语境时又遭遇了青年概念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青年农民工的代际冲突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代农民工,也称新生代农民工,又称"八字头"农民工,统称青年农民工。社会学关于代理论的分析,对于进一步理解青年农民工的代际冲突,把握青年农民工的教育内涵,制定农民工融入城市政策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年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1980年代,是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步伐而逐步成长的。近年来,社会学视角的青年研究迅速发展,在青年研究领域中占据主导性位置,社会学取向的青年研究往往引领着青年研究的主流走向。社会学对青年研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同时也反映在研究主题上。"80后""90后"群体研究、青年群体的社会分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与社会融合、互联网与青年文化和社会参与、社会变迁冲击下的新婚恋观和行为等是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社会何以可能?这是齐美尔所提出的社会学元理论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既是社会的发生学问题,也是社会的运行机制问题,因此,成为社会学元理论的一个永恒主题。对于这一问题,一些社会学家曾试图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提出过答案,在某种意义上,一些社会学分支学科也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提出过答案。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青年社会学主要从社会传承机制与社会更新机制这一独特角度,对"社会何以可能"这一社会学元理论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破解。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具体经由两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方面来达成:一是青年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传承机制;二是社会的青年化,体现了社会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青年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当今学科林立、界限模湖,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协作的情况下,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来开展青年研究,是创建马克思主义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年科学的重要条件。其中,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对青年研究提供帮助。而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研究青年,就形成了青年社会学。本文拟就青年社会学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关于青年发展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指引。基于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运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公共政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青年发展进行了学理化探讨、系统化阐释,完善了青年发展的基础理论,揭示了青年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了青年发展的路径方法,为我国蓬勃发展的青年发展事业适时构建起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吴宜 《统一论坛》2015,(3):31-33
近年来,岛内社会运动中青年参与的能量不断增大,"反中"色彩日益明显,以至于在2014年掀起了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均产生较大影响的"太阳花学运"。台湾青年热衷参与社运,且"反中"情绪浓厚的根源,与青年成长的内外环境、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一、"相对剥夺感"增强是青年参与社运的内在动因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相对剥夺感"越大,对抗的可能性就越大,破坏性就越强;社会运动是参  相似文献   

9.
青年学尚是一块处女地,从何下锄去开拓呢? 笔者以为,是否可以先分别从青年学“科学群”中的各学科入手,对青年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分别或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青年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摸索和建立青年学的理论体系。在青年学这个“科学群”中,集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有关学科。其中,社会学与青年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直接对青年研究提供帮助。当然,社会学并不能代替青年学,因为青年研  相似文献   

10.
青年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教化与成长过程。青年发展指标体系是对青年总体发生状况、发展趋向、社会化进程及社会生活参与所进行的科学描述;是以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社会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为理论基础,借助于科学技术手段,论证整体青年的  相似文献   

11.
青年中国行     
正触摸活的中国,汇聚年青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力,中华青年精英项目与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周刊》杂志社秉承着服务青年成长、培养青年人才的使命与愿景,在连续六年合作的基础上,将于2018年共同举办面向全国高校优秀大学生的公益活动——"青年中国行"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近来已进入公众视野,但人们对"斜杠青年"这一新兴群体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这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型职业模式,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半吊子"行为,客观认识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很有必要。以当代社会发展为背景,从职业社会学角度,借由文献研究法和网络记实法,并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相关数据,可以客观展示"斜杠青年"的真实职业状况,从中获得有关"斜杠青年"的某些理论认识。概括地讲,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是在当代信息网络化社会场、就业灵活化社会场、组织扁平化社会场的综合作用下兴起的,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结构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包括正功能与负功能,很有必要对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群体加强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义乌市经商未婚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义乌经商青年择偶标准及行为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社会资本"、"交换理论"等视角对经商青年的择偶特征和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经商青年择偶特征与行为体现了商人的经济理性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群体的青年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过渡群体”;而青年期则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年文化是社会各种亚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先锋作用的一部分;青年研究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挑战与机遇: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取决于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边际人与顺应主义的社会化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或青年研究理论,以“边际人”作为青年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所谓“边际人”,“在社会学上指的是一种处于各种文化边缘,而未能真正进入或被某种文化同化的人,有时它又指一种正准备进入但尚处在一种可能性之中的人”。①看来,对青年的“边际人”规定,一方面是相对于一个“中心”而言,青年处于边际的地位。这是由于社会中存在…  相似文献   

16.
继对青年作整体研究的新兴学科——《青年学》出版以后,一本以青年组织为研究对象的专著——《青年组织学》又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本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黄志坚同志主编的《青年组织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以及青年学等多学科知识,总结我国青年工作的经验,比较系统地、全面地论述了有关青年组织发生、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的一般原理,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回答了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日本遁世青年的人数已达上百万,如此庞大的数目,不得不引发人们深思。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多青年遁世?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日本青年的遁世行为定性为一种社会越轨行为,分别从社会失范理论、文化冲突论和亚文化群理论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希望对我国的青年问题研究能有一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问题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性”和“问题性”。该文着重分析了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特征,分别从青年社会问题的产生、内容、表现、影响和解决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并对“社会性”在青年社会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意义做出阐述。这对于我们更理性地认识与把握“青年社会问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浅析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中国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此,有必要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社会化、角色互动、社会转型、社会整合等角度分析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非常注重对思维方式的分析。知识社会学关于思维方式的论述、关于青年思维方式的特点的论述、关于世代更替以及文化发展中"全新接触"的论述,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思想交流一定要走出各说各话的误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走进对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