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大学生对日本人刻板印象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媒介使用和文化产品消费对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采用"自由联想法"获取有关刻板印象的形容词并编制"语义差异量表",以此测量大学生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发现大学生对日本人形成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刻板印象;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以两个维度的刻板印象作为因变量,发现大学生不同类型的媒介使用和文化产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研究结果部分支持涵化理论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2.
石岩 《侨园》2020,(2):14-16
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明治天皇宣称要"薙居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帝国会议发表施政纲领时,提出所谓"守卫主权线"和"保护利益线"的侵略理论,矛头直指中国和朝鲜。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04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东亚霸权,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了日俄战争,最终沙俄战败,日本攫取了中国东北南部的特殊权益,并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长期渗透和逐步侵略。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当代经济体制是为适应日本战后的经济环境、经战后改革而形成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指出近些年来,强调日本战时经济体制是战后经济体制的原型,认为二者的关系是未经战后改革而割断的"持续"关系,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学术潮流,传统观点已遭到动摇.本文还提出了日本经济体制的几项特征,对这些特征逐项进行了扼要的历史考察,并论述了日本战时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以及当今日本的改革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把日本视为"天然盟友",甚至某些西方国家自以为对日本抱有"天然好感"的原因,除了战略利益的考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自以为日本与自己"价值观相同",认为日本"最像西方",日本最愿意向西方学习。但是,日本的历史观存在着重大问题,这不仅是对日本自己的历史认识有问题,日本对于世界历史的认识,问题则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5)
冷战后,日本确立了"普通国家化"战略,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也深受其影响。"普通国家化"在推动日本联合国外交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制约了其联合国外交的发展。本文将从日本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对和平宪法的突破,外交缺乏独立性三方面来阐述"普通国家化"对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3)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论的指导下运用文化遥距法研究日本国民性的经典之作,本尼迪克特开门见山地指出:"一系列令人困惑的‘但是’之类的词语被用于描述日本人"[1]2,关于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的描写更是贯穿全书。本文通过对本尼迪克特所写内容的简要梳理,重新审视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特征,认为日本国民性的"矛盾性"只是其行为的外在表现,这种"矛盾性"最终统一于预设的最高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在晚清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日本进入晚清的视野有其必然性。是由于晚清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和日本进入中国的主动行为决定的,日本的影响具有桥梁和参照的价值和作用。"中国近代留日潮"和"日本教习的年代"的出现,可以作为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影响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朱兰 《党政论坛》2005,(3):32-33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动力。"具体到管理创新主要是指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而且随着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渐明朗,更要求管理创新国际化、全球化。复杂性管理环球管理十分复杂,它必须对多种目标进行同步管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企业解决复杂性的方法各有特色,美国人使用程式化方法,即通过建立组织架  相似文献   

9.
日本防卫厅7月27日发表的1999年度防卫白皮书,共六章约500页,是历来篇幅最长的一份。白皮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首次以白纸黑字写明,日本在面临导弹袭击或军事入侵前,可以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击行动,并解释这不算违反现行的"和平宪法"。这反映了日本防务政策从"专守防卫"转向"主动进攻"的重大变化。从日本历年发表的防卫白皮书看,在战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和平宪法"的约束,日本奉行"富国轻兵"、"专守防卫"的路线,并实行防卫费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政策。然而,随着日本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政界部分人头脑发热,宣称"一…  相似文献   

10.
杨烨 《学理论》2010,(16):140-141
文章讨论的是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喜欢瞬间绽放倏而凋落的樱花,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日本这个民族的自杀率比较高发,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心中"(即殉情)的场景,日本人喜欢"物哀"的感觉,这些都表现了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以及其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李峰  王柯 《学理论》2013,(6):69-71
支撑日本"集团社会"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正在向着"个体社会"转变。伴随着社会基础的转变,步入"个体社会"时代的日本社会也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一样的社会表象特征。那么,这样的"个体社会"所显示出的具体特征又是什么呢?拟通过对日本内阁府历年的社会舆论调查数据和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对日本"个体社会"的特征进行实证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1,(9):34-35
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到1945年,日本组织了共计14批次、总数为7万户、20万人的集团式开拓移民团侵略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来,日本政府一直将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外交的"重头戏",但却接连受挫,铩羽而归。日本国家通讯社共同社1日发表的新闻分析认为,表面上强烈支持日本"入常"的美国其实根本不赞同日本提出的几个安理会改革方案,日本的"入常梦"正遭遇盟友美国兜头泼来的冷水。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通过合并基本自治体来强化地方治理,但因成效有限,便以"广域行政"作为完善区域治理结构的重要补充。1888年,最早呈现该治理理念的"组合"模式诞生,同时直到2008年,日本又探索了"协议会""广域联合"等多种模式。2008年之后,"广域行政"更名为"广域连携",日本开始了新时期有关"定住自立圈""连携中枢都市圈"以及从"邻接型连携"到"远隔型连携"的模式探索。通过不同时期建立的具体运作模式,日本的"广域连携"尝试解决地方财权不足而事权过重的问题,并反映了长期以来日本对央地分权的探索,其中尤以"广域联合"模式以及依此理念实现较为成熟运作的关西"广域联合"为代表。中国针对当前面对的内部治理挑战,可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以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郝盼盼 《学理论》2015,(6):140-141
《菊与刀》提供了认识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原料,即便作者本尼迪克特本人并未亲身抵达日本国土,但她在书中提到的有关日本的矛盾文化、"耻感文化"甚而等级文化的现象还是令人身临其境。试图就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到的文化现象,探究日本矛盾文化、"耻感文化"和等级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追踪到引起日本人看似自相矛盾的行为活动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为二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抗战使日本无力"北进"苏联。"北进"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具体战略之一,目标是占领苏联远东地区。日本进攻苏联主要靠陆军,但由于中国的顽强抵抗,日本不得不将陆军主力投入中国战场,无法将"北进"政策真正付诸实施,使苏联在卫国战争最困难的时候免遭两面夹击,能够集中力量先打败德国法西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专守防卫"战略,尽管目前日本政府仍然声称坚持"专守防卫"基本方针,可是冷战后,日本"专守防卫"战略的原则已被突破,正向"主动先制"方向转变。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不断推进,日本也借机拉拢地区国家,在海洋划界和岛屿归属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发难,直接威胁了我国领土完整和海洋利益,为此有必要对日本防务外交的发展趋势加以研究,以制定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美国正在与日本渐行渐远。近几年,频繁地听到"美国对日本失去兴趣"之类的话:美国智库没有日本研究者,美国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美日何以"渐行渐远"事情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原因有如下四点:第一,布什政权内毕生关心和关注日本问题的高官纷纷离去。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05,(5):24-25
一位台湾大学教授曾担忧地说,日本对台湾的渗透"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这一说法很快得到了证实。12月底,日本一个亲台组织的成员露骨地表示,日本已经"控制"了台湾的两代领导人。此话虽有些危言耸听,却不无道理。首先是李登辉。1994年,他公然宣称自己"22岁以前是日本人";2004年,他又为日本首相小泉  相似文献   

20.
田晶 《侨园》2020,(2):19-21
妄图使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是日本大陆政策追求的第一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达到这一目标?在日本有各种各样的"解决满蒙问题"的意见。到"九·一八"事变前,各种意见阐述的越加清晰。而为实现这一阴谋,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军事部署。武力侵占的策划。独占中国东北,是日本实现其大陆政策及称霸亚州和世界战略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