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小琴 《求索》2013,(9):114-116,70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
李士珍是南京国民政府中著名的警政教育家、理论家。他在从事警政事务中,既承袭了北洋时期建警的成果,又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时需,逐步形成其操作性极强的警政建设思想,并勾勒出涉及警察数量、警察机构、警察教育、警察待遇、警察地位、警察经费等诸多方面的警政建设框架,为南京国民政府的警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也加快了中国警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县在我国政治上地位极其重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乡村控制,巩固其反动统治,大力推进县政改革。以抗日战争为分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县政改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县组织法阶段的县政改革和新县制阶段的县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正>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宗桂:王阳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影响深远的人物,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思想家之一。学界经常挂在口头的"孔孟老庄程朱陆王",往往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而王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致良知的学说。在王阳明看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因此,格物即是格心,格物的功夫只应向自己心灵深处去做。致良知便是运用自己的修养功夫克除私欲,让良知不受干扰地正常发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凤琴 《前沿》2004,(7):185-188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 ,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 ,知行合一并进 ;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 ,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对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丕洋 《湖湘论坛》2005,18(6):48-50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不仅是卓越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以“致良知”思想为教育主旨,悉心传授给众多弟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阳明学派。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内涵、手段和特色,以及他的教育活动历程与成就,都是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李兴 《求索》2007,(10):162-164
改革开放前的王阳明研究,学术上将其定位于主观唯心主义,实践上强调他“亲自”杀戮人民群众,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这种说法有可商榷之处。而近年来的很多研究王阳明的著作,根本不涉及他的生平,不涉及他活动的时代背景,也不涉及他的知行不一处,因而不能明了王阳明的全貌。究其实,王阳明是个复杂的矛盾的人物。应当如实告诉读者,他是有过镇压群众的行为,而且言行不一。尽管如此,王阳明仍不失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正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58.00元一代大儒王阳明以其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其心学影响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远播日本、朝鲜等国家乃至全球。本书通过对王阳明一生廉政思想、行为及其家规理念的深入研究,挖掘了以其"知行合一""修身明德""秉公执守"为代表的廉政思想,让王阳明传奇  相似文献   

9.
西南边疆的内部差异及南京国民政府治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金生  段红云 《思想战线》2012,38(1):110-1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南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结构大致呈现出"全国性的、官僚制度的上层结构"、"由各种不同的地方团体组成的广大基层"以及土司、政教合一等多元边疆民族政治结构等三种类型。它们既有同质性,但也存在着极大差异。南京国民政府治理西南边疆的政策,既要考虑到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层面政治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西南边疆各省区内部社会政治结构差异性。这些因素导致了西南边疆各省地方实力派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各不相同的政治关系形态,南京国民政府对各省的治策自然呈现出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刘娜 《青年论坛》2006,(1):142-14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其渊源则是国民党两代领导的思想差异所致。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中包含了出版自由,具体表现在其对出版重要作用的认识及其对出版事业的重视上。而在蒋介石的思想中,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同时又受到封建帮会思想、军事法西斯思想和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而这些复杂因素构成了南京政府时期出版政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康彩艳 《传承》2010,(12):70-71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在教育活动中,王阳明一方面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另一方面又注意吸取孔孟以来先哲们的优秀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与近代进步教育学说几乎一致的教育主张,其教育实践思想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在教育活动中,王阳明一方面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另一方面又注意吸取孔孟以来先哲们的优秀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与近代进步教育学说几乎一致的教育主张,其教育实践思想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淑珍 《长白学刊》2006,(6):105-105
在网络经济时代,“模块化”的概念为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所推崇,认为它在改变现存产业的结构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冲击力。模块化思想不仅用于产品设计,更为重要的是用于企业组织的设计。模块化组织形成的更深层原因是行业竞争的白日化。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比竞争缓和的行业模块化  相似文献   

14.
湖湘文化的基本要素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湘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性的结构。如果对湖湘文化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它的内部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及整体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综合湖南宋元明清各代的文化思想、学术风尚、人材特色、教育实践的特点,可以发现湖湘文化包括下列三大要素。  (一)推崇理学  本来,宋理宗以后,理学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支持,在社会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推崇理学并非只是一种区域文化现象。但是,湖南推崇理学,却有区域方面的原因和特点。  湖南的学术思想、文化教育,在宋以前一直处于冷落寂寥…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政府在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对华侵略 ,外交政策虽经历了不予抵抗、“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对日渐趋强硬三个阶段的调整变化 ,但其主要特征始终是企图以软弱退让求和平。南京国民政府对日软弱外交有着多重复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邢起龙 《理论月刊》2023,(11):156-160
王阳明心学实质是圣学,是以超凡成圣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学说。从心灵哲学的角度看,它属于典型的中国心灵哲学,如:将心分为照心和妄心两种样式,认为心的属性是静止的;主张心的本体即理,因而人人皆有成圣的可能性。心学入门方法易简,推崇“致良知”的修养方法,注重在生活中下功夫去体悟。针对现实中多数人的本心被欲心遮蔽的事实,王阳明提出了一套成圣的心理机制。这套机制既有心灵哲学的知识性特点,又有价值性特点,对于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自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万物一体"是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核心,也是宋明儒学的基本精神。文章通过分析王阳明哲学的思想体系揭示出"万物一体"是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核心,从而以"万物一体"为王阳明哲学的轴心,围绕"万物一体"对王阳明哲学做出阐释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张冬辉 《求索》2012,(12):69-71
南京国民政府监察使制度的设立既有思想基础,也有制度渊源和现实需要,然而监察使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和实际运行中存在差异和一些问题。南京国民政府监察使制度既有利也有弊,它可以为我国地方监察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儒家思想重镇和宋明理学的翘楚,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期出现并迅速传播,在士林诸生和广大民众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阳明学的广泛传播和迅速崛起与其重视书院、推广讲会关系密切。王阳明自从龙场悟道后,首倡龙冈书院。此后,书院讲学成为王阳明以及王门后学思想传播的主要方式。客观地讲,阳明学的书院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而且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学术传播方式。但阳明学在思想传播和书院教育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新时代,阳明学的传播和书院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富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读了刘鼎新将军的新作《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我为该书理论的突破、研究的深度、文风的朴实所深深折服。该书是专门研究人的思想构成的著作,但绝不是一般性的研究,说是浅谈,实则妙论。这也是该书在当前我国思想理论界倍受推崇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