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搞好沪郊城镇建设规划是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设与管理相统一、局部与全局相统一、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总体衔接、面向未来、规模适度、节约用地、保护环境、保持特色,是制定城镇建设规划的十项原则。完善城建管理的法制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健全乡镇一级执法队伍,是提高沪郊城镇建设规划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都具有较高的人口增长率,而中等规模城市(100万左右)增长相对缓慢;中等规模城市"塌陷"导致我国城镇体系不够协调。不同规模城市增长差异的理论解释为:大城市超常增长是由于交通通信技术进步、政府撤县(市)设区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的集聚效应;中等规模城市"塌陷"是由于市场区位优势弱化、产业关联性不强和公共服务相对不足;小城市快速崛起是由于"借用"(分享)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及产业转移中的区位集聚。未来我国城镇化战略重点是推进一批中等城市崛起,"承上启下"地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东是农民工流入最早、吸纳农民工数量最多的省份。城镇农民工已经成为广东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文章在阐述了广东省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广东省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建立健全广东省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共同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数量扩张、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没有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的纯数量增长,只能是低效益和非持久性的。福建乡镇企业在经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数量扩张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不经过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将难以获得进一步增长的动力。二十一世纪初的福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是其发展的主旋律。 一、新世纪福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新起点和新思路 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福建乡镇企业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出口创汇的生…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范围也不断加大,失地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多。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催化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给国家和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因此,如何安置失地农民,应是各级政府应着重考虑的大事之一。就拿我县来说,我县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龙场镇、扎佐镇、久长镇,工业企业落户也主要分布在这三个乡镇。  相似文献   

6.
论文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及成都农村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现状;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证加快成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第三部分从优化我市城镇体系总体结构、搞好城镇建设规划、多渠道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坚持以点带面、夯实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改革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等五个方面,分析论证加快成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乡镇行政制度作为乡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治理乡村社会事务的一套规则体系。其结构的有序性和功能的确定性,决定着政府行政系统的良性运转以及乡村民众对行政系统输出的合理预期,进而影响着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透视我  相似文献   

8.
人口是农村的基本要素。人口规模是农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础。全面调查农村人口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变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调控农村人口的数量规模,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决失业问题是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山东省的情况看,城镇失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城镇就业规模明显扩大,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二是就业结构明显改善,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矛盾的焦点;四是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体制和制度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要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一是要抓住大项目建设快速发展机遇,努力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在发展经济中扩大就业;二是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环境,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誉机制;四是要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就地转移劳动力,减轻城镇就业压力;五是要探讨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与东部不同的特征。要加快转移,一是形成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二是制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战略;三是深化体制改革,清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相融合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产业集聚区建设问题。产业集聚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是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加快实现“两个转变”、促进楚雄市产业发展,实现园区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2000-2009年统计数据对黔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采用首位度等指标对黔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黔中经济区初步具备城市群发育的基础。但是,黔中城市群存在总体的城市数量偏少、大城市缺位、中小城市数量不足、黔中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于大城市不足的黔中地区而言,比较现实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可能是一方面增强特大城市的辐射力;另一方面重点改善城市群内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改善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帮助它们发展成为较大城市;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城市群结构。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中,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无论 是企业数量还是从业人员数量,下降幅度都是最大的。这种状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很不相称;与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地位 很不相称;与集体经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很不相称。究其原因,是曾经误读了马克思 关于"向集体所有制过渡"的著名论述。其中涉及,采用合作社作为过渡形式会有多长时 间,合作社的性质怎样,合作社可否作为我国发展城镇集体经济的参照系等。这些都直接 关系到从计划集体经济到市场集体经济的转制。  相似文献   

14.
周强 《工会论坛》2007,13(4):152-153
自"十五"计划以来,临沂市为实现"大临沂,新临沂"的发展目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临沂市的城镇体系建设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而城市的发展潜力更多隐藏于其未来合理的和谐城镇体系建设当中。要结合临沂市自身资源禀赋,分析其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构建和谐城镇体系对策,通过和谐城镇体系的创建进而挖掘城市发展潜力,促进临沂市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的焦点在乡镇,而中国传统乡镇的公共设施落后,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明显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因此,乡镇成为了人才洼地,发展明显滞后.为了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发展,改善乡镇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在我国建设"特色小镇"的战略决策,宿迁市"特色小镇"亟待创新其创业发展路径,从而吸引大学生创客到乡镇创业,增强乡镇活力,在根本上改变乡镇落后发展的局面.从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自身等影响因素出发,提出提升大学生创客在宿迁市"特色小镇"中创业成功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迅速推进,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扩张,还表现在其总体功能和作用的不断增强。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城镇规划规模小、起点低、区位优势不突出、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因此,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必须  相似文献   

17.
建设旅游城镇,加快民族地区奔小康步伐要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实现市区合理布局;形成城镇体系,推动城镇化进程;发展旅游城镇,增强聚集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乡镇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代表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近几年,乐山市中区利用地处乐山经济圈中心位置的有利条件,依托成都平原经济圈的辐射,加快城郊型经济发展,在城郊结合部乡镇规划建设了土主纺织城、苏稽工业区、棉竹加工区等乡镇工业园区,形成了电缆、医药、建筑建材、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等产业,成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是,这些乡镇工业园区从建设规模、进入园区的企业以及园区建设的起点和规模效益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因此,认真研究乡镇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是一个党员和基层组织数量快速增长的过程,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号召力不减,"入口"是畅通的。中共党员规模的演变呈现出三个特征:党员数量和人口数量呈正相关,而且党员数量增加的速度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党员新陈代谢主要是由生命周期而不是由政治周期决定的;党组织"出口"不畅,新陈代谢缓慢,结构不合理。当前,党的组织规模要求我们必须找到解决生态因子新陈代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按照党员数量占总人口比重来控制党员队伍规模,以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的党员占总人口比重1.8%和1992年十四大召开时的比重4.35%作为两阶段调控基准。如果按照现在的人口基数13.5亿,党员规模调控目标第一阶段应为6000万人左右,第二阶段应为2500万人左右。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加强党务管理力度,实行党证制度;在党员评议中增加党员登记的内容;针对60岁以上老党员实行"荣誉党员"制度;实行党员"零增长率"政策等措施降低现有党员规模,在较短时间内将党员数量控制在一个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转型逐渐改变了原有城市社会的分层结构。此后,理论界关于中国新的社会分层结构的问题长期存在争论: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到底是纺锤形还是金字塔形?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对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发现,在21世纪初期我国城市社会并没有出现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反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底层社会。对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变化和贫困发生率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贫困人口显著增加,这些新增的贫困人口构成了城市社会的最底层。进一步对城镇各阶层的财富分配状况和消费分层状况的分析结果显示,低收入阶层财富和消费的增长明显滞后于其他收入阶层,财富分配的两极化也证实了城市底层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