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大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部署,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是落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本文对解决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工作思路,对干部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批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但是干部“上”与“下”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干部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的一个难点和瓶颈,如何解决干部“上”与“下”这一对矛盾,是一项十分复杂而且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  相似文献   

3.
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心理障碍及消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建设,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当前推进机构改革、干部分流工作,以及有效推进干部队伍"四化"建设,必须解决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事关大局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解决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是关键.笔者认为,目前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解决干部能上能下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早在1962年邓小平同志接见参加组织工作会议和全国监察工作会议的同志时,就对干部能上能下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对干部就是包下来,能上不能下。现在看来,副作用很大。我们面前摆着这个难题,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唯一的出路是要能下。这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要逐步从制度上、习惯上、风气上做到能上能下。”  相似文献   

5.
张玉亭 《共产党人》2005,(19):17-18
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关心和着力研究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干部能上能下难在“能下”,如果不能很好地贯彻干部能上能下制度,会僵化干部队伍,硬化干部机制,贻误党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对干部就是包下来,能上不能下。现在看来,副作用很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对整个干部制度改革,推进党的事业的重大意义。要真正大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先锋队》2000,(8)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在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中强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把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 ,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努力在以下几个重要环节上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要以观念创新为基本前提 ,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落后观念 ,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 ,把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贯穿于溶化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每一个一环节、每一项工作 ,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 ,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和办法 ,就大胆…  相似文献   

7.
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如何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着力解决领导干部“难下”问题,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难下”状况依然普遍存在。据调查,产生领导干部“难下”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下”的标准。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现行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身份制”、“官本位制”,使一些干部依赖于这种铁的身份,把领导职位当成自己终身从事的社会职业,干部人事部门也受这种“身份制”的束缚,  相似文献   

8.
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是解决好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一、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干部能上能下的自觉性。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干部能上能下的意义、目的、内容,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公开领导干部不能胜任现职的具体衡量标准,既让他们对照标准自我警醒、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也让广大干部群众熟悉了解有关情况,提高参与评议干部、监督干部有关调整工作的积极性。要在干部工作中宣传“三破三树”:即破除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树立“公仆”意识;破除“上荣下辱”的陈腐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破除…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社会各领域必须要遵守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这给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将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一些单位在推行竞争上岗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一是氛围难形成。这些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虽引入了竞争机制,但强烈的竞争氛围还未形成。许多机关虽进行了干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尝试,但竞争的大多是一般职位,层次低、数量少,机关干部旁观的多、竞争的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相当…  相似文献   

10.
一、"干部能下"的内涵界定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从干部的流动情况看,大体上可分为干部的进和出或者叫上和下两个方面。解决好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如何解决好  相似文献   

11.
《党建文汇》2002,(11):10-10
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以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不断拓宽干部“下”的渠道.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任岗位领导干部工作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体制、机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难度比较大,需要继续抓下去。近来。一些组织部门的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就不断拓宽干部“下”的渠道,提出了各种建议和看法。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供参阅。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必须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努力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创新,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机制。一、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方式,逐步建立竞争择优用人机制要围绕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管理制度,把群众对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实践工作中。突出的是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人,解决“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神秘化、封闭式”的弊端,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是积极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趟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秦安县委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中共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积极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路子,坚持凭党性、凭政绩用干部,着力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4.
坚持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题中应有之义。相比较而言,干部下的情况更为复杂,问题更为突出。根据调研,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从“下”的数量情况看,干部“出口”仍较狭窄,“进出口”呈“漏斗型”的格局;从“下”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加快,干部能上能下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仍然是困扰于部工作的一大难题。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直接的还是缺乏“下”的标准,致使党组织评价没依据,降免没尺度。因此,研究制定不称职干部标准,对于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一、制定不称职干部标准的作用制定不称职干部标准不仅在理论上符合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利于引导、激励和教育于部奋发进取、真抓实于,促进改革和建设的…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尤其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以往的实践表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难点在“能下”,“下”能否突破的关键在能否拓宽、定准该下者。鉴于目前总体上领导干部还是“不犯错误、不到年龄不下”的状况,为适应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立足并依托干部制度改革已取得的进展和成功经验,笔者认为,要在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上取得突破,应该建立和实行领导干部“相形见绌者下”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组工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干部工作的难点。近年来,我们长治市郊区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精神,立足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科级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实绩档案的意见》,在干部“能下”工作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及成员实绩档案工作制度》,构建干部“能上能下”的科学平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针对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各级组织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能上能下”尤其是“能下”的问题,仍然是干部制度改革和干部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特别是解决干部“下”的问题,之所以阻力大,困难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仕途观念的影响。两千年来,高  相似文献   

19.
2 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世纪 ,它迫切地呼唤着干部人事制度的创新。新世纪干部人事制度创新必须要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干部管理体制创新 ;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机制创新 ;干部考核机制创新 ;干部监督机制创新 ;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创新 ;干部交流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0.
陈永康 《共产党人》2009,(14):32-32
近年来,灵武市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切实解决了党政机构改革、乡镇合并、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等遗留的干部分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