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文化问题,现在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在这里,我想谈四个问题:一、共同文化和两种文化;二、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三、国民性与民族精神;四、中国文化的新阶段。一、共同文化和两种文化共同文化这个提法是斯大林提出来的。他讲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必须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缺一不可。什么叫共同文化?斯大林认为,共同文化是共同心理的表现。我们可以说,共同文化是不同阶级共同创造的文化。具有某个阶级的特殊的阶级性的文化就不能说是共同文化。那么,有没有各个阶级共同创造的文化呢?应该说是有的。  相似文献   

2.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他坚持现实主义写作立场,在作品中观照市民社会,塑造了一系列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对国民性问题的思索上,他采用了文化批判的视角,通过塑造大量的典型人物和自己特有的写作手法,去展现自己对国民性的理解和对国民性重建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熊思呐 《求索》2008,(4):55-56
国民性问题对于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了解国民的本质性,是塑造国民精神的前提,或者说,就是在塑造国民精神。康有为对国民性的关注贯穿其一生的理论建设活动,其对国民性问题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过程。康有为提出造成国民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道教迷信支配民间的精神生活;2、儒学既没有支配统治者的统治意识,又没有支配民间百姓的思想意识。他提出的解决国民性问题的办法是立孔教为国教。  相似文献   

4.
民俗学研究视野与现代文学国民性主题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红 《求索》2008,(11):185-187
民俗学研究是五四文学探求“国民性”改造的重要部分,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民俗学研究首先以学术的视角拓展了国民性研究的视野,使“国民性”反思突破了五四初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层面而进一步延伸到民俗文化的深层,也使“国民性”改造的启蒙思考真正贴近了乡土国民的精神世界。正是民俗学视野的介入,也使得现代文学在开创之初就以乡土为文化指向而获得了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深化,使民俗社会中符合自然人性的本真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国民性”改造也因此获得了可汲取的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严复国民性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燕 《长白学刊》2007,(3):131-133
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即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复作为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思想家,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我剖析和反省意识,在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上,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的敏锐思考,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两个重大文化传承现象:一是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的名篇,直接脱胎于胡适的八不主义,其中又有创造性的发展;二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是对梁启超同一命题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7.
在时下鲜有听见人们议论国民性问题之际,《探索与争鸣》1997年12期发表的《陈独秀“改造国民性”的主张是正确的》一文,打破了许多年的沉寂,重新提起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旧话题。港京理抢融舒了国民者极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民性问题。什么是国民性?最权威的《辞海》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均未收入这个词条,这使我们难以凭籍精英们的智慧对国民性作最直观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普遍性格或社会性格。国民的社会性格具有二重性.国民性中的闪光点我们常称之为优秀品质或传统美德,不良国民性我们常称之为弱国民性或…  相似文献   

8.
杨汤琛 《前沿》2010,(16):151-153,175
在美国新大陆的游历中,梁启超得以在西方背景下全面审视华人,华人及其背后的国民性被放到一个异质的西方文化形态中加以凸现,呈现出惯常语境下被隐藏的国民性特质,成为梁启超反思国族根性、思考国族未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辛亥革命前的国民性改造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 ,资产阶级思想家、宣传家对国民性改造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论述 ,并形成了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还是立宪派等 ,都对国民中存在的“奴隶的根性”、国民性的状况、国民所应具有的品质 ,以及国民性改造的目的、步骤、手段等问题 ,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探究 ,从而成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与鲁迅一样 ,赖和也把对民族文化的反省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虽然没能像鲁迅那样形成体系 ,但仍然可以发现 ,在改造国民性、伦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 ,他有着与鲁迅相似的文化价值标准和文化发展观。但是 ,赖和所面临的首先是殖民地解放的问题 ,他的文化革新的出发点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 ,他有着不同于鲁迅的发见与创造。  相似文献   

11.
金花子 《求索》2008,(11):194-196
改造“国民性”是晚清时期各种西方文明碰撞下所产生的最大思想命题,它从产生伊始就始终没有脱离开文化比较的视阂。西学背景浓厚的林语堂,早年追随五四先行者的足迹,看取西方价值观而致力于批判“国民性”以革新中国社会。三十年代以后,林语堂开始面对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明,从中西文化的融合互补中找到了建构新的“国民性”的理想途径。而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书写,又使他的表述陷入了“自我”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理论的民主原则是国民性话语的逻辑前提,同时,民族主义的国民性话语历史实践也具有普遍性。本文从理论与历史两方面讨论国民性话语的民族主义特征,揭示了国民性话语与民族国家的同构关系。民族主义构成了晚清的国民性话语的历史背景与重要动力,从国民性话语的实践特征看,可以说是民族主义的自我实践。  相似文献   

13.
甘智钢 《两岸关系》2003,(10):68-69
台湾对国民性研究的成果,从两个途径表现出来,一是文学的途径,二是学术界的途径。文学的途径是指用随笔或杂文等文学的形式,展开对国民性的描述,其突出代表是柏杨和李敖等。学术的途径是指用学术的研究方法,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展开对国民性的研究,其突出代表是台湾学界泰斗李亦园先生。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下,分析与研讨流行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是一项宏观而紧迫的重大战略课题。流行文化现象是一种鲜活的时代印记,它直观而不失深刻地反映了现象背后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国民性塑造及价值观引领的路径及方式。根据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研数据,重点探讨近十年来流行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相关的四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流行文化的理论内涵及核心特征;当代中国青少年眼中的流行文化:流行语和流行产业;流行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中国青少年中未来的流行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重构公共文化。要能够形成公正的、长远的公共性共识,就必须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指导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使其能最终完成;可以作为教材,应用于教育和普及,对改造旧的国民性、形成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民性起到长期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革”中期,原文化部6000多文化人下放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向阳湖文化”。这种文化在现在看来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其内涵可从那段历史的荒谬性、文化人的苦难历程和逐步觉醒的心路历程这三方面体现出来。同时,在考察向阳湖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向阳湖文化”的现实意义也得以体现:它是历史的遗存,是对未来的警示;它既展示了“国民性”的阴暗面,更体现了文化人直面绝望的勇气及精神的高贵;它既能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借鉴,又是具有发展活力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柳昌清 《人民论坛》2014,(6):194-196
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重构公共文化。要能够形成公正的、长远的公共性共识,就必须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指导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使其能最终完成;可以作为教材,应用于教育和普及,对改造旧的国民性、形成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民性起到长期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丛林  陈宇晴 《前沿》2013,(4):132-134
韩国文化植根于东亚文化圈,滋生于儒家文化的土壤,受西方文化影响,是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产物。韩国人重视形象、强调独立,性格急躁、追求速度,身土不二、护短排外的文化价值观和国民性,对其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形成了韩国国家至上、追求荣誉,大国情怀、小国心态,高层定论、民意牵制,身在东亚、心系全球的对外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走过了友好蜜月期,也经历了政冷经热期,如今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很多,一定程度上日本的国民性对日本的外交取向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文从分析日本的国民性入手,深入剖析日本对华外交的内在文化动因,并提出了积极发展中日关系的一些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爱国的热血青年高擎反帝反封建和科学、民主两面旗帜,掀开了中国历史上新的一页。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先驱者面临两大时代课题:一是启蒙,二是救亡。一方面,在思想文化上反思国民性弱点,重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国民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