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中存在“不质疑条款”的原因及其对许可实践的影响,进而介绍、分析了美国法和欧盟法对“不质疑条款”效力问题的规定.美国法从“鼓励对无效专利提出异议”的联邦专利政策优先于州合同法上的禁止反悔原则的角度,认为专利许可当中的“不质疑条款”无效,但其它类型知识产权许可合同当中的“不质疑条款”有效.欧盟法律根据清除无效知识产权符合公共利益的原则,从反垄断法的角度,认为就具有“重大价值”的专利所订立的许可合同中的“不质疑条款”无效,但对专有技术而言, “不质疑条款”有效.我国应借鉴欧盟的反垄断法分析框架,但不宜借鉴“重大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
修正案草案第36条是引起最多争议的条款,已获通过的修正案中此条文为:“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诉法第六十九条对拘留犯罪嫌疑人的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第二款规定:“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但在司法实践中,以“案情疑难复杂”适用该条款规定对犯罪嫌疑人延长拘留期限的问题较突出。据调查,某县公安机关2001年所办理的12件交通肇事案件,均以“案情复杂”延长了拘留期限。在抢劫、故意伤害、盗窃、重大责任事故等案件中,也有以“案情疑难复杂”延长拘留期限的情况。这种作法,有悖法律规定。首先,扩大了适用范围。按照刑诉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对…  相似文献   

4.
陈磊 《政府法制》2010,(9):28-29
湖北省郧西县委书记叶战平最近过得颇不平静。在全国“两会”之际,媒体披露郧西县以诽谤之名拘留在网上发帖质疑郧西县“七夕工程”的青年陈永刚。无法估量这篇文章给叶战平带来怎样的舆论压力。当天,陈永刚被“提前释放”,4天后,公安机关以“办案程序存在问题”为由向陈永刚道歉。  相似文献   

5.
作为刑事强制措施.拘留一般适用于刑事判决未发生效力特别是庭审之前.大陆法系及欧美法系据此分别称之为“未决拘禁”或“审前拘留”。审前拘留之目的在于预防再犯罪及确保准时出庭.由此有时也被称为“预防性拘留”或“防范性拘留”。未成年人审前拘留系指问题少年在等待起诉、审理、判决与执行判决时,被暂时性地拘留于特定处所、以防止其犯罪并予以妥善安置的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拘留后的三日”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拘留后”;一是如何计算“日”。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对于有法定情形的现行犯或者嫌疑分子,公安机关可以先行拘留。对其中的“先行拘留”,学术界有不同理解。第一种观点主张“先行拘留”是指立案前拘留。这种观点认为,强制措施一般在侦查阶段适用,即立案后方可采取。但由于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等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警方在查获卖淫嫖娼违法人员时,一律要对违法人员进行拘留并通知其家人,情节轻微的可以不拘留但要处以500元以下罚款。此条款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议。很多反对的人认为对于卖淫嫖娼者而言,嫖娼被抓公安机关通知其家人无疑是一种比拘留、  相似文献   

9.
处分原则是最能反映民事诉讼特质的基本原则之一。俄罗斯在制定新民事诉讼法典时非常关注对于旧法中处分原则相关条款的修订。新法典在诉讼的启动、审判范围的确定以及诉讼的终了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处分原则的“再原则化”与“去干预化”。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也处于“非原则”或“半睡眠”状态。倍受学界的质疑与批判。在今年我国启动民诉法“大修”的背景下。反观俄罗斯处分原则相关条款的修订思路与做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客观地确立司法拘留与民事拘留的关系,不仅是拘留理论深入研究的需要,也是拘留立法和拘留实践发展的需要,本文在考察对该关系的众多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当今的司法拘留与民事拘留是一种广义交叉关系和狭义全异关系,主张这两种关系中的“民事拘留”名称应被具有个别性的具体名称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检察官》2004,(5):66-67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明确地规定了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提请批准逮捕的期限。即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疑难案件,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三十日。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办案单位和办案人员往往不论案情简单与复杂,绝大部分案件都是超过七日,到了近一个月才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批捕。出现以上问题,既有法律条款的原因,又有办案人员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就法律条款而言…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上半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简称 ITC)发起了 11例“337” 调查。在11 个案件中,其中四例指明了中国公司作为涉嫌侵犯知识产权被调查的对象,占案件总数的36.4%。近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中国企业受到调查,且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 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即业界俗称的“337条款”。“337条款”是美国企业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美国市场的一种保护手段。这个出台于1922年的条款,尽管一直遭到国际社会的非议和质疑,但  相似文献   

13.
一、拘留、逮捕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必要性拘留和逮捕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两种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因此,对“法律上无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拘留、逮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根据违法行为、违法性质、违法目的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拘留办法,即对违法行为人采取不同的强制措施。具体分为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等。行政拘留也称“治安拘留”,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的规定而被采取的强制措施。一、我国法律规定几种拘留的区别我国法律规定了三种不同性质的拘留,即: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和司法拘留。这三种拘留单从形式上看,似乎差不多,即都是对被拘留人的临时羁押,但是它们的法律性质和适用对象、法律后果都是极不相同的,必须明确这三种拘留的区别,决不能混淆它们的性质。1.刑…  相似文献   

15.
《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所载孟勤国教授《质疑“帝王条款”》一文(下简称《质疑》) ,反弹琵琶 ,对我国民法学界关于诚信原则的主流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笔者读罢 ,觉得该“质疑”颇值商榷。《质疑》对“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 ,其实质在于授予法院(法官)以自由裁量权”的观点提出了四点质疑 ,笔者针对这四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一)《质疑》提出 :“诚信原则能否授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权?一般认为 ,自由裁量权乃立法、司法关系及其权限的体现 ,在大陆法系中 ,依例属于公法范畴。诚信原则……是一条私法原则 ,私法原则…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框架下“碳关税”合法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璐 《法制与社会》2010,(7):103-104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举世瞩目的世界气候大会,与会各国对“碳减排”态度各异,而有些国家提出的“碳关税”更是在国际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本文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GATT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一般例外条款加以研究,质疑“碳关税”在国际法框架下的合法性,并阐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应坚持的立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治安拘留制度一直颇受学界关注和外界质疑。回顾制度发展史,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拘留条款设置较多是基于近现代违警法律制度的历史沿袭,治安拘留制度所发挥的功能始终聚焦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治安全、惩处特定违法行为,以及保障罚款的有效执行。治安拘留制度未来的改革应坚持稳中求进,在现有制度之下可以通过构建相对独立的法制审核机制,实现对治安拘留的有效监督,从源头上减少执法隐患;与此同时,还应逐步嵌入与个人信用挂钩的新处罚种类替代治安拘留的部分功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张天潘 《江淮法治》2013,(22):40-41
今年7月,歌手吴虹飞被北京警方拘留了,原因是她此前在微博上发表“我想炸的地方有北京人才交流中心的居委会,还有XX的建委”,被认为触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三项“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条款.明眼人都知道,这姐妹的牛皮是吹大了点,在虚而不幻的准公共场合,这种博出位的言论更多是表演性质,因为微博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表演场.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技术改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现行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法定的拘传时限过短,其功能被留置盘问所取代;取保候审的定性错位,出现功能障碍;监视居住的定位不清、功能模糊;拘留期限设置过长,悖逆了其作为一项临时性强制措施的本质;否认公民“无证拘留”的合法性,“公民扭送”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刑事诉讼法修改在际,应当借此机会对刑事强制措施进行技术性改良,具体而言:延长拘传期限,拘传后不讯问视为非法拘禁;设立权利取保和裁量取保相配套的取保制度;将监视居住制度改造为暂缓逮捕制度;取消刑诉法第6l条第7款的规定,“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不再单独作为适用拘留的事由;建立无证拘留制度,赋予普通公民无证拘留权。  相似文献   

20.
论建立无证拘留制度孙长永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制止犯罪、查获罪犯的重要强制措施。为了保证公安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拘留权,防止滥拘无罪或者不该拘留的人,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我国刑诉法第43条规定:“公安机关拘留人犯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该条对公安机关的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