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婚姻的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延满 《法学评论》2004,22(5):40-49
婚姻的成立 ,是指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因符合法定的成立要件而被法律认为婚姻关系产生或存在。婚姻的成立必须具备法定的成立要件 ,否则 ,无婚。婚姻的一般成立要件为 :存在双方当事人 ,而且双方当事人应为异性 ;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 ,且须有身份行为的效力意思 (婚意 )。婚姻的特殊成立要件为 :对于法律婚 ,须履行法定的结婚手续 ;对于事实婚 ,须存在身份生活的事实 ,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 ,以夫妻相待 ,群众亦认为其为夫妻。婚姻的成立是婚姻有效的前提 ,但成立的婚姻并不一定有效。婚姻一旦成立 ,即使其无效 ,仍具有法律意义 ,如重婚中的婚姻亦包括无效婚姻。  相似文献   

2.
3.
于玉  纪晓昕 《法学论坛》2007,22(3):90-96
因素主义和规则主义是世界各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两种基本模式,各有利弊.我国立法目前采用完全的规则主义模式,在实践中造成了判断标准的僵化,无法完全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以利益平衡为原则,以作品的使用目的、被使用作品的性质、使用作品的程度以及对被使用作品的市场影响为要素并辅之以具体规则的"原则 要素 规则"的模式应当成为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重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应当认识到农村婚姻价值的多元性以及离婚的多因性,司法需要对婚姻价值依照社会现实与功能的需要进行衡量,必要时应在判断原则、法律适用、程序适用上进行适当的扩张。  相似文献   

5.
事实婚姻是指符合结婚实质要件而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便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两性结合。作为现阶段我国存在的一种婚姻形式,由于各种原因事实婚姻在我国大量存在,而我国的婚姻法对此却未规定。因此,对事实婚姻制度在理论上进行全面的梳理很有必要。本文将对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进行详细的论述。我国应尽快在婚姻法上对事实婚姻及其法律效力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对通过合法身份证件与他人缔结婚姻,诈骗他人财物的行为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制,众多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利用合法婚姻形式谋取不法利益。本文对这种合法骗婚的效力进行了分析,认为该骗婚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并且符合"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无效的规定,因此该婚姻应为无效婚姻。  相似文献   

7.
网络婚姻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网络的虚拟隐蔽性减少了人们面对面的尴尬,网络婚姻作为网络高速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受到对现实婚姻不满者的青睐。人们对现实情感的不满是网络婚姻出现的根本原因。然而,网络婚姻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法律难题,正确面对网络婚姻,完善对其的立法规制,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论罪数判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定罪数形态有助于正确定罪量刑,而罪数判断标准是罪数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尝试着对罪数判断标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和蕾 《法制与社会》2011,(23):134-135
提要刑事错案的判断标准对于刑事错案的认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判断标准的混乱不清导致刑事错案的认定、纠正、赔偿、责任追究等一系列问题无法解决。目前存在的刑事错案的几种判断标准,既有合理之处,又存谬误之说,不能逻辑自洽,鉴于此,本文就刑事错案的综合判断标准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事实婚姻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我国现行婚姻法是通过补办结婚证登记制度对事实婚姻变相承认,对其婚姻效力认定的规定并不完善,这影响实践中对事实婚姻的处理。本文结合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我国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事实婚姻效力立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重构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岚  张丹丹 《行政与法》2005,(1):103-105
我国现行的用益物权制度存在问题较多,严重影响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在重构我国用益物权体系时,不仅应对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也要对缺漏之处及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积极的反映,最终形成以地上权、农用权、地益权、用益权为基础的民事基本法中的用益物权与特别法相辅相成的现代用益物权体系。  相似文献   

12.
自愿适用脑死亡标准是指根据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尊重其意愿,对其适用脑死亡标准作为死亡判断标准。自愿适用脑死亡标准具有自愿性、科学性和复杂性。预立自愿适用脑死亡标准意思表示制度对自愿适用脑死亡标准有一定的制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这对推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稳定及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如何进行改革,有一个理论基础和价值趋向的选择问题。一、当前我国司法体制的现状 我国司法体制的概念与国际司法体制的概念有较大差别,它涵盖面较宽,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四家。按《宪法》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加上司法行政机关的部分刑罚执行即监狱管理,在刑事领域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  相似文献   

14.
善意取得以转让合同有效为要件,是对德国民法及其学说的误采,不合法律行为的构成,在本质上修正了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改变了物权取得原因的体系,在时间、逻辑和权限方面都存在着障碍,不足取.  相似文献   

15.
Before discuss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lea bargaining system to China’s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s theoretical basis. Among which, the following aspect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of pragmatism is its thinking basis; the concept of contract is its cultural basis; the structure form of adversary procedure is its systematic basis; and the system of right to silence and discovery of evidence are its symbiotic basi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002, (6)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6.
王玮 《河北法学》2005,23(9):50-52
结婚条件是结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婚姻法中结婚条件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利益的实现,个人权利保护不够充分。在个人权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国结婚条件构成的不足愈加显现,主要表现为法律规定态度上的犹疑和贯彻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关注婚姻的特殊性,从实质意义上实现对个人权利的充分保护,达到社会利益和个人权利充分实现的平衡,细化结婚条件,将是解决许多难以解决的婚姻家庭领域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孟宪平 《行政与法》2007,3(12):46-48
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集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针,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尺,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实际工作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的实践尺度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既反对认识不足,又反对宣传过头;既不能离开物质条件,又反对唯物质条件;既承认具体利益的差异,又强调共同的价值观;既要重视个人利益,又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既要持之以恒,又要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18.
寻租理论对于律师收费改革中的某些消极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能力。律师服务收费办法的制定与政府指导价标准的设立是政府对市场调节的一种行政干预,不可避免地导致寻租机会和寻租活动。正确界定政府在法律服务市场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其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寻租现象的产生,已成为律师收费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非法经营罪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概括抽象,故有人认为该罪已成新的“口袋罪”,应分解或废除。理解此款只要遵循有附属刑法、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的明文规定且可追究刑责才纳入的原则,此罪就无侵犯罪刑法定原则之虑;中国现继续深化改革国情决定此罪应有灵活性,没必要分解或废除:修正案(七)颁布后的传销行为不能再定本罪。无经营主体资格出版、印刷、销售他人享有着作权的作品的,其行为既符合本罪又符合侵犯他人着作权罪或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属于法条竞合犯,应以后者定处。  相似文献   

20.
平等与合理差别——兼论统一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多重性,是我国人身损害赔偿立法的基本特点。科学、合理的赔偿标准,是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在确定具体的赔偿标准时,应在承认合理差别的基础上追求法律规则的平等性与公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