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2010,(5):103-103
汶川未远,玉树又至。一条震带像一条悲伤的河流,以一种山崩地裂的方式向我们倾覆过来。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在汶川两周年之际。曾经无数次地想,我们真的能走出汶川吗?真的已经能够用一种平静而欣然的语气,再次谈论关于“5.12”的一切吗?因为显然,我们面对的,从来不只是一个民族命定的苦难.而必应是一个民族的承担与反思,以及从苦难中汲取力量的方式。但是或许,我们仍没能走出汶川,却又不得不走向玉树。  相似文献   

2.
青评 《中国减灾》2012,(9):26-27
国之命脉在于精神。"汶川精神"就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多难兴邦","玉树精神"就是"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夺取玉树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坚强支撑力量,更是推进玉树灾后重建的巨大奋进动力。  相似文献   

3.
青评 《中国减灾》2012,(5):26-27
国之命脉在于精神。“汶川精神”就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多难兴邦”,“玉树精神”就是“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夺取玉树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坚强支撑力量,更是推进玉树灾后重建的巨大奋进动力。  相似文献   

4.
又是一个被悲伤笼罩的春天. 2008年春天,汶川大地震给四川大地留下的伤痛尚未抚平,仅仅两年,还是在春天,大地的又一次痉挛让青海玉树瞬间成为废墟. 当灾难再次来临,中国人民再一次选择了坚强面对.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1周年;往前数6天,青海玉树,地震4周年;22天后,四川汶川,地震6周年。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但从汶川、芦山地震再到今天,我们辛苦跋涉过的,岂止万水千山?从汶川到芦山,中华民族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洗礼,与灾难共生,也  相似文献   

6.
<正>五年前,汶川8.0级特大地震重创巴蜀大地;时隔五年后,芦山7.0级强烈地震再次袭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正在为伟大复兴之梦而奋力前行的中华民族,用坚强和团结、不屈和坚韧、科学和智慧,又一次书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再一次见证了一个国家举国携手、握指成拳的力量。灾难考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抗灾能力。从汶川到芦山,一次次应急救援,一次次面临考验,一次次经验升华,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方面的体制优势,展现了正在趋于成熟的救灾机制。生命至上,救人第一。从汶川到芦山,一次次生命的大营救无不体现出"中国式"抗震救灾的根本理念,即对生命的坚守和崇尚,无论何时何地、条件多么艰苦,这一理念从未动摇,让我们在悲怆中  相似文献   

7.
与你同在     
<正>请相信,这一次,我们,依然与你同在。汶川之痛尚历历在目,玉树大震再次袭来。全国人民的心与灾区紧紧相连。请相信,这一次,我们,依然与你同在。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相似文献   

8.
游新华  杭邦华  尤健 《群众》2010,(5):20-23
<正>在采编本文之际,传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面对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全国人民再次发扬5·12四川地震中锻造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爱心如潮水般涌向灾区。随着救援工作暂告一段落,灾后恢复重建即将展开,援建四川灾区的经验必将成为玉树重建的重要参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5·12四川地震中胡锦涛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犹在耳边,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重建一个美丽新玉树的目标也必然能顺利实现!江苏人民将一如既往赤诚奉献自己的爱心,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兴旺承担起自己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徐娜 《中国减灾》2012,(9):16-18
2012年5月12日,我国将迎来第四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蕴藉着华夏儿女对汶川地震遇难者的深切追思,昭示着中华民族前事不忘、共御天灾的坚定决心。今年的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期望公众能传承我国传统的防灾减灾文化精髓,大力弘扬近年来在应对汶川、玉树地震中凝聚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牛力 《中国减灾》2011,(4):36-36
从汶川、玉树、舟曲、盈江,到日本大地震,面对频发的灾害,人类该怎样应对,又该怎样进行灾害管理?这不能不成为一个迫切和严峻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11.
徐娜 《中国减灾》2012,(5):14-18
2012年5月12日,我国将迎来第四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蕴藉着华夏儿女对汶川地震遇难者的深切追思,昭示着中华民族前事不忘、共御天灾的坚定决心。今年的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期望公众能传承我国传统的防灾减灾文化精髓,大力弘扬近年来在应对汶川、玉树地震中凝聚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正党中央、国务院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度重视。今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北省唐山市调研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国民政救灾战线的同志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回溯既往,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鲁甸地震、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都牵动着国人的心。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全国人  相似文献   

13.
今天是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的第七天,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截至4月20日17时,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已夺走2064位同胞的生命。在这一天我们举国哀悼,共同送别我们逝去的同胞。也许你还记得,在2008年,我们也是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七天,举国鸣笛,为在汶川地震中的逝者送别。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然而,灾难凝聚力量,灾难孕育生机,抗震救灾的过程,既是拯救生命、安置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过程,也是激发和彰显民族精神的过程。抗震救灾激发民族精神的活力,彰显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示民族精神的价值,民族精神成为战胜灾害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5.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抗震救灾显示出中国的综合实力和中华民族精神,证明党执政能力的强大。同时也认识到我国的慈善事业和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加强。  相似文献   

16.
有了汶川地震的经历,这一次行动无需呼吁。从救援到哀悼,对生命的尊重成为政府和公民的自觉的行动,浙江、辽宁等地的心理学专家已经陆续赶往玉树灾区。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导刊》2011,(7):22-23
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表现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礼、集体主义精神的大检阅、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弘扬,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中华民族面对灾难奏出的时代最强音。  相似文献   

18.
李英华 《新东方》2008,(7):56-60
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时引用了两句古语,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指出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温家宝总理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多次强调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对于被困群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努力去营救。  相似文献   

19.
张静 《中国减灾》2012,(9X):16-17
<正>2008年5月以来,笔者先后多次参与了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如何抵御无形的灾害?"这一问题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地图上划过一些思考。援助对象不论是地震还是泥石流,在生命救援的一线及灾区安置点大量存在不同群体的心理危机。作为心理工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援助谁?即,生命救援宣告第一  相似文献   

20.
2010年4月14日早上7时49分,大地又一次颤抖,美丽的玉树草原顿时陷入呜咽! 处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的结古小镇,在一瞬间被地震摧毁。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已造成2220人遇难,70人失踪,12135受伤。与汶川大地震间隔不到2年,历经劫难的中华民族又一次被推到了情何以堪的境地。天地无情,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