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沈曾植,浙江嘉兴人,清末书坛巨匠,于碑学草书有开宗立派之功。评价沈曾植的学问是一篇大文章,非三言两语所可概括。仅就他的书法而言,以魏碑方笔折冲法入草书,是对近代书法史的一大贡献。自清代崇尚碑学以来,基本从楷书入手,以魏碑与唐碑作对比,是常见的阐释立场。但一涉及行草,则无不窘态百出。主要因为石刻转成墨迹、圆润流畅转为斩截方折,大部分人首先在笔法技巧上就转不过来。遍览沈曾植以前数百年之间,竟无一成功者。以之视此公,以绝大才力汇融天地方圆阴阳燥润,竟能于胸襟畅达中以方折转截的用笔动  相似文献   

2.
方玉杰 《人民公安》2023,(11):52-55
<正>草书,是最容易抒情但也是最难写的一种书体。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介绍:“匆匆不暇草书。”后人解释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匆匆不暇,草书”,也就是时间来不及了,就写一幅草书吧,是说草书容易写;二是“匆匆,不暇草书”,意思是时间太短了,写不了草书,是说草书很难写。实际上,草书和其他书体一样,从笔法、墨法、字体结构到章法布局,也有自己内在的书写规律和要求。“匆匆不暇草书”,本文结合草书的发展演变历程、历史上部分书家书作和警营书法作者创作的作品,去了解和赏析草书。  相似文献   

3.
从书史上看,清代碑学本源于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当时碑派大家大多集中于北京,后来随着海派的崛起和文化中心的南移碑学中心也随之向南方转移,并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碑学集群。如蒲华、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曾熙、康有为、沙孟海清末民初皆鬻书海上。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沈尹默帖派势力的大增,上海失去作为近代碑学大本营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苏轼论述诗文书画的若干题跋中,有几则关于唐人张旭草书的评论。这几则评论代表了苏轼对学习草书的看法:既有关于草书笔法来源的个人主张,也有崇尚意趣的新颖观点,同时也存在背离书法“尚象”的原初轨迹并迷恋自身才华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陈振濂 《今日浙江》2014,(21):60-60
正(1883—1971年)沈尹默沈尹黙先生是一代帖学大家,他对二王书法与魏晋笔法的追究,形成一代书法风气。从而在近现代书法史中构成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书法发展到清末,碑学新体裹挟书法"维新"的理念,在朝野形成巨大震荡。张裕钊、李文田、康有为、李瑞清、曾熙、杨守敬、沈曾植……人人以谈北碑为荣。士林之间,论碑为当然,论帖则不合时宜。沈尹黙在这样的氛围中后起,如果仅仅是书法家立场,自然很难自外于这一潮流。或许也会是碑学中一员健  相似文献   

6.
沈尹黙     
沈尹黙先生是一代帖学大家,他对二王书法与魏晋笔法的追究,形成一代书法风气.从而在近现代书法史中构成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 书法发展到清末,碑学新体裹挟书法“维新”的理念,在朝野形成巨大震荡.张裕钊、李文田、康有为、李瑞清、曾熙、杨守敬、沈曾植……人人以谈北碑为荣.士林之间,论碑为当然,论帖则不合时宜.沈尹黙在这样的氛围中后起,如果仅仅是书法家立场,自然很难自外于这一潮流.或许也会是碑学中一员健将.  相似文献   

7.
苏美华 《求索》2013,(2):267-268
毛泽东书法纵横捭阖,雄视千古,独成一家,被世人公认为毛体,其草书字法自出机杼自有规律。只是他的字变化万千,不细加分析推求,难以找到他意造的草书那无法中的有法。概言之,其字法特点就是大虚大实、大开大阖、大疏大密。  相似文献   

8.
正王冬龄是第一代书法研究生,师从名师林散之、沙孟海、陆维钊等,使他在早年即以一手飘逸健朗的草书驰誉书坛。当年书法界还处在从写毛笔字向书法艺术表现转型的过渡期,一般书家写容易为群众理解的楷书行书或隶书,而篆书草书却是难以问津的生僻冷门,冬龄兄以草书立身,在中青年书家中以独特性占了先机。此无他,在当时擅楷行书者众矣,但擅草书者却百不一见也!  相似文献   

9.
艺术长廊     
《甘肃理论学刊》2009,(3):F0003-F0003
陈新亚 1962年生,湖北蕲春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0.
单补生 《黄埔》2013,(5):82-85
笔者珍藏祖传宣纸草书的黄埔家书一封,是笔者祖父、时任黄埔四期教官的单懋统(1893—1927)写给笔者堂伯父单粹民(1904-1984)的,信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金秋的北京花香宜人,草书名家冯国堂书法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资源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毛如柏,军事科学院原院长刘精松上将。  相似文献   

12.
艺术长廊     
《甘肃理论学刊》2009,(4):F0003-F0003
陈新亚 1962年生,湖北蕲春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湖北首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书法报》副总编,执行主编,擅长章草、大草,精于手札,多次参与国内外大型展事和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3.
陈振濂 《今日浙江》2012,(13):60-60
马世晓为草书名家,在当代草书领域中以笔势动荡、气息飘逸著称,尤以用笔环绕曲郁、字形欹侧多变而不失精细闻名于世。古人作狂草常如奔蛇走虺、急风骤雨,放诞不可一世,然正因速度过快,匆匆不暇,  相似文献   

14.
唐双宁先生对草书情有独钟,远学唐人张旭、怀素,近学毛泽东、于右任的草法,心灵手巧,古今贯通,运用自如,习之即久,自己的素养和个性逐渐渗透在字里行间,正是步入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已然具有自我的书风。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1879—1964年),是一代书法大师。他曾说:“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他中年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到了晚年,他的草书更是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时而呈平稳拖长之形,时而作险绝之势,雄浑奇伟,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笑赦刘洎古意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书法家,他的草书、楷书都写得极见功力,还擅长一种笔划露出白底像用枯笔写成的"飞白体"。有一次,唐太宗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吏在宣武门聚会饮宴,乘着酒兴,拿起笔来即席写了一幅飞白体的字...  相似文献   

17.
田旭中,四川成都人,1953年生,当代书画家、作家、艺术评论家、现任成都画院院长。擅长国画、书法。绘画以水墨、骏马和人物见长,作品形神趣兼备,卷气横生。书法诸体兼擅,尤精草书,曾创作迄今为止全国最长的“毛泽东诗词草书长卷”(全长90米)。写作长于散文随笔,尤精评论。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事并获奖,并被多个国际机构收藏。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全国画院艺术交流协会筹委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书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国洛杉矶、纽约书画研究会顾问。  相似文献   

18.
到西安,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参观那保存完好的碑林,那是我向往的地方。 1974年,我曾经去过一次,这次来到西安参观碑林正是暮春,是旅游的好季节。来参观碑林的人可真不少,南来北往的游人,熙熙攘攘。面对一座座青色的古碑,有的揣摩,有的议论,有的研读,有的在静静的思想。一对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轻声说话,从楷书、行书、草书说得头头是道,听得出是书法爱好者。是的,碑石成林,怎能不叫人情思缕缕感慨万千呢?  相似文献   

19.
艺术长廊     
《甘肃理论学刊》2009,(2):F0003-F0003
祁峰 1949年生,甘肃酒泉人。斋号金驼阁,八岁学画,先习油画,后专攻国画、书法及诗词。先后在新加坡、兰州、深圳、珠海、西安和北京等国家和城市举办个展13次、联展两次,在国内外各种大展中获奖30多次。作者以画驴、马、骆驼及草书蜚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20.
陈振濂 《今日浙江》2014,(17):60-60
正民国时期政要中,最有书法专业意识的,是于右任。他官居监察院长,虽无实权而政治身份极高,热衷于书法。收集唐代墓志,成"鸳鸯七志斋",闻名暇迩。又倡标准草书运动,办《草书》月刊。一副专业科班的派头。民国政治家如孙中山,文人学者如蔡元培、鲁迅、胡适,题词写字甚多,但像于氏这样在书法界倡导一场运动,有明确宗旨、人才梯队以及刊物舆论平台,足以在百年书法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却是闻所未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