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1.及时提取现场遗留物品投毒案件的侦查,首先要确定投毒药物。必須及时提取现场遗留的剩余物品及受害人本身的材料,包括呕吐物、抢救过程中的洗胃液、检验尸体提取的胃组织内溶物等,检验分析确定毒物,是确定投毒案件性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2.从因果关系入手,提取嫌疑人家中的嫌疑工具投毒案件,受害人与嫌疑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要求受者要提供准确的怀疑对象,提取犯罪嫌疑人家中与现场勘查分析的同类工具。对工具内的残留物质马上进行检验分析。 1997年12月8日晚,南安市筠阳镇昌溪行政村月塘村3户人家6口人因吃了别人投放在家中厨房的桔子而中毒,经抢救才脱离危险,经过仔细勘查现场分析得知是案犯用注射器将毒物注入桔子中。通过三家被害人提供的共同嫌疑人李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我县投毒案件发案呈上升趋势,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勘查好每一起投毒案件现场的同时,也认真分析、研究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刑事技术在侦破投毒案件中的作用。通过不断探索和积累,我们基本上掌握了一套较好地勘查投毒案件现场的方法,使我县侦破投毒案件的破案率稳步提高,介绍如下。首先要了解中毒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其次要了解中毒发生的经过,包括最后一次进餐的时间、地点、食物的性质、共餐情况、发病的经过;了解食物的来源及烹调情况;了解中毒者思想情况,有无异常情绪,这样可以分析判断有无误…  相似文献   

3.
投毒杀人案件是指以故意投放毒物为手段 ,危害公共安全致人伤亡的犯罪案件。因中毒者自吸收毒物到发生中毒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 ,所以 ,此种方式所发生的中毒 ,称之为隐匿性中毒 (Obscurepoisoing) [1] 。近年我市破获 3例用毒鼠强进行隐匿性投毒杀人案件 ,因其在投毒毒物特征、投毒原因、侦破手段及投毒案件物证提取方面出现一些新的特征 ,现总结报道如下 ,供同道参考。1 案例资料案例 1 某年 2月 9日 ,邹某 (男 ,6 0岁 )与家人、邻居一起吃晚饭后出现中毒症状 ,其中邹某及其儿子、孙子和邻居均出现恶心、呕吐和昏迷、抽搐等症状。…  相似文献   

4.
刑事证据理论在投毒杀人案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投毒杀人案件因犯罪分子行为隐蔽,证据不易提取,证据问题一直困扰着侦查、起诉、审判等各项诉讼活动。近年来此类案件呈上升趋势,本文试图以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投毒杀人案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投毒杀人案件的现状,说明案件的证据问题是公正处理此类案件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投毒杀人案件证据的归纳、分析,研究此类案件证据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探讨此类案件定罪的完备证据体系和审查、运用证据的一般证据法。  相似文献   

5.
毒鼠强中毒后损伤程度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近年来,因故意投毒造成的人体中毒案件有所增加,较多的投毒案件要求进行损伤程度鉴定。尽管(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简称重标)第八十五条已有一定的预见性,但对投毒案件的损伤程度鉴定仍难以操作。笔者对37例毒鼠强中毒幸存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中毒后损伤程度鉴定提出自己的看法。1案例资料1996年11月3日下午;人犯许某窜入相邻的小吃部,向面粉中投放灭鼠药,次日,店主用此面粉和面,包水饺卖,致某中学36名师生中毒,店主食用后也中毒。当地公安局提取现场的面粉、和好的面、被馅及中毒者的呕吐物进行化验,除饺馆中没有毒鼠强…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法医检案工作中曾遇1例因误食被有机磷农药毒死的家禽后导致二次吸收中毒致死的案例。从中毒到死亡历时31小时,中毒症状呈慢性积蓄性,通过尸体检验,现场调查及毒物检验,排除了投毒他杀的可能性,现报告如下:1 尸检摘要1992年2月,本县钢厂乡罗××突然  相似文献   

7.
2007年11月26日早8时许,正值人们出行的高峰期,长治市公安局交警二大队辖区城东路太行技校十字路口,一辆汽车突然将一骑着红色自行车的妇女撞倒后逃逸,现场没留下任何有价值的遗留物.  相似文献   

8.
近日,山阴县交警大队在不到5天的时间内,接连破获两起交通肇事逃逸案,快速侦破大快人心,老百姓拍手称赞。2006年3月30日下午15时50分,该县交警大队接到报警称:在国道208线安荣村加油站附近有一辆摩托车与一辆小汽车相撞,摩托车驾驶员受伤,小汽车逃离现场。值班的事故处理二组民警郭增平、武兴厚、李荣侦携带勘查工具火速赶赴事故现场。现场有一辆车牌为鲁FWJ069的125型摩托车头西尾东横卧于公路中央,还留有小汽车转向灯、红色大灯装饰条和轮胎内衬装饰条等碰撞遗留物。经对摩托车驾驶员详细询问和现场遗留物的比对,初步确认肇事逃逸车辆为…  相似文献   

9.
2002年4月14日凌晨浙江省某镇一住宅边的小巷里发现一具无名尸体,尸体身上捆着绳子。在现场无搏斗痕迹、血迹及其他遗留物,尸体身上也无身份证明和其他证件。经现场勘查认定这是一起杀人抛尸案件。在现场勘查中,发现死者右脚所穿鞋的后跟部有一块大约1cm2的光滑的磨损块,左脚鞋上却没有同样的特征。经检验确定此磨损块系长期磨损形成,且死者鞋底部干净,鞋底的踏、压磨损块不明显,依此认定死者身份为司机。其后跟部的磨损块是汽车司机在开车的过程中由于右脚长期的在油门和刹车之间转换而形成的。又因鞋底比较干净,因此最有可能的就是出租车…  相似文献   

10.
刑事侦查中的辨认,是侦查人员为查明案情经常采用的一种侦查措施。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尚未明确规定辨认为侦查措施而只规定为审查证据的一种措施(刑事诉讼法第116条)。但是,侦查实践中因侦查的需要都经常采用它。一、概述关于辨认的概念。何为辨认?在诉讼法学界对它有不同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有的学者认为:“在侦查过程中,常常需要由被害人,事主或知情群众指认犯罪分子,识别现场遗留物或无名尸  相似文献   

11.
《刑警与科技》2013,(11):26-26
<正>【本刊讯】4月27日,湖北省宜昌市两家超市生鲜区分别发生投毒事件,导致大量鲜鱼死亡。销售人员发现异常后,立即封锁现场并报警。经调看监控录像和查对销售台账,两家超市遭投毒后均没有鱼类出售。随后,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宜昌市西陵公安分局经紧张调查,确认两起案件系同一人所为。警方调取案发  相似文献   

12.
<正> [调查报告] 据济南市调查,近年来因恋爱婚姻家庭问题而导致杀人的案件,在凶杀案件中居首位。自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二年五月,该市共发生此类案件二十二起,占凶杀案件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二。这些案件中的罪犯,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占百分之八十。他们杀人手段狠毒,手掐、刀戳、斧砍、锤砸、投毒、爆炸、车撞、推人坠楼,无所不用其极。现场惨不忍睹,后果极为严重,致使十二人死亡,十人重伤;因亲人犯罪或无辜  相似文献   

13.
欣欣 《政府法制》2008,(11):14-14
因结婚急需钱用,一无业人员竞以爆炸、投毒相要挟,企图敲诈勒索政府1000万元,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  相似文献   

14.
投毒案件是指作案人故意投放毒物致使人、畜伤亡,或者使公私财物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案件。它是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我国《刑法》第115条中把投毒犯罪规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在现阶段,投毒案件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由于其投毒手段隐蔽等一系列特点,使得其犯罪极易得逞,常常会危害众多人的生命,危害公共安全,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对投毒案件,必须抓住战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侦察措施,及时侦破。1投毒案件的特点1·1罪犯在案前有预谋活动1·1·1寻觅、获取毒物这是罪犯实施投毒犯罪前必须准备的。…  相似文献   

15.
建立法医DNA数据库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本研究在国外成功建库的基础上,经几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建立DNA数据库的思路,并初步建立了北京地区法医DNA数据库,与同仁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样本 取自本中心1998年至今受理的未破案件现场遗留物中与被害人STR分型结果不同的样本  相似文献   

16.
肖芷玥 《人民司法》2023,(20):62-64
<正>【裁判要旨】非机动车道上有遗留物,一机动车在该非机动车道上行驶时,与遗留物发生碰撞,造成机动车驾驶人受伤。由于该机动车违法通行,不属于公共道路妨碍通行损害责任意义上的通行,并且该遗留物并非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因此不宜认定为公共道路妨碍通行损害责任纠纷或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而应当认定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  相似文献   

17.
DNA技术能鉴定什么许多案件要检验血痕、精斑、唾液等现场遗留物的血型物质的种属,并同嫌疑人进行对照比较以确认异同。血型检验是物证鉴定中最常用的技术。最早的血型检验仅指血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四种类型(A、B、AB、O),  相似文献   

18.
乡村丧礼的逻辑:一个法人类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中 《比较法研究》2011,(4):132-143
<正>一、引言传统中国的"礼主刑辅"、"出礼则入刑"意味着:礼是文明秩序的规则化表达,是定分止争的主导性行为规范,"礼治"则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治理模式。在现代中国,随着语境的变迁,传统的礼虽然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但是,它的"历史遗留物"依然存在。流行于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丧礼,就属于礼的"历史遗留物"——而且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有规范意义的"历史遗留物"。  相似文献   

19.
当前投毒案件较多,常在现场的玻璃、塑料、陶瓷、铝合金、不锈钢等承痕客体上遗留有酱油成份的潜在手印,笔者用"502"胶熏显固定,然后用生物染色剂染色,效果较好,且该方法简便、易操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铊中毒的法医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铊盐溶液无色无味,且毒性剧烈,所以近年来利用铊盐投毒的案例时有报道。利用铊盐投毒隐匿性强,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很大难度,同时也因诊断不及时而耽误治疗。本文结合文献,从中毒方式、毒代动力学、毒理作用、中毒症状、中毒致死量、尸体检查所见、法医学鉴定及鉴别诊断等方面,对铊中毒的法医毒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