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中国宪政建设的30年,平稳的动力机制带来了稳步推进的30年宪政建设。文章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政建设的动力机制和宪政实践进行论证、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展望,以期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宪政建设的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宪政的文化研究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宪政研究新视角。在宪政的文化研究中,必须坚持“宪政是全球的也是地方的”立论,宪政的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宪政产生的内在理路与中国文化对宪政的证成两个主题上。当卞的宪政文化研究中,已呈现出一种以“基督教宪政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这一论调是清末全盘西化论的翻版,必须全面清算。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声势浩大的民主宪政运动,是中国宪政运动历史上最具光彩的一页,它是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共的领导和影响下,进步力量为全民族的抗战胜利和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局面而在政治上采取的一种行动。中共不仅为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方向和途径,保证了民主宪政运动的健康发展,而且牢牢抓住宪政这面旗帜,团结、教育和锻炼民主力量,形成了对国民党统治的多方位冲击,为后来中国政治的进步打下了基础。早在抗战前夕,中共就曾明确指出:为了抗战,中国必须实行两方面的民主改革:其一是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  相似文献   

4.
宪政理论历经消极宪政到积极宪政的发展,再到其他宪政理念的兴起,实际上都是在寻求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平衡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对中国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回应.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宪政框架下实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何平 《探索》2004,42(2):52-5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人类社会政治历史的进程来看 ,政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中的重要成果 ,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政治文明是宪政的前提和基础 ,宪政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当代中国应当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和宪政建设的有益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 ,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之路。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4,(13):45-49
一个党员的提问: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宪政”概念受到一些人追捧。他们甚至宣称宪政是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良药,认为中国梦应该是“宪政梦”。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时指出,坚持依宪治国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具体表现就是依法执政、依宪执政。  相似文献   

7.
陈纯柱  林莘 《探索》2012,(2):61-65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民主宪政的道路,虽然遇到了许多坎坷,但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政体制。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宪政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定出好的宪法是宪政建设的前提;坚持宪法至上的原则,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保障宪法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宪政发展带来了支撑和动力;完善法制,构建制度化、程序化的执政机制是宪政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宪政紧密相联,宪政是民主的保证,民主是宪政的依归;法治是宪政的运行机制,本文对宪法、宪政含义、宪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进行探讨,并试探性地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推进宪政建设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史华松 《唯实》2009,(7):67-72
对个体经济自由权、经济平等权的保障、国家经济调节权的控制、公民对经济秩序参与的推进是转型时期中国经济法宪政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经济法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经济法的完政价值契合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研究助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宪政的行进方向,不应偏废。  相似文献   

10.
吴抒 《党史博采》2005,(6):72-76
宪政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原则在中国已经基本确立.“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宪政的重要标志.“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揭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宪政之路:坚持和发展宪政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党接受人民通过宪法法律实施的监督制约,是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根本转变和中国走向宪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新发展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深化了我国对人权及妇女人权问题的认识,推动了我国妇女人权的不断发展。今后,要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进一步保障我国妇女人权。  相似文献   

1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华民族自主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延续了近代个性要求解放的主线,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碰撞,并将主导中华民族在21世纪构筑人类文明的旋律。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恰恰是因为对过去一些思想理论观念进行了新的突破,才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创新的思想理论观念进行概括总结,不仅仅是一种回顾,更应该是一种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企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国有企业工人权利意识开始显现、发展。工人权利意识的发展、演进,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的成立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成为世界民族主运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彰显出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中国对和谐世界的建设将成出更大的贡献,这进一步显示出新中国成立对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重要思想解放及其积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大进步,始终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推进的。30年来,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想解放主要有五次,并都取得了积极成果。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处于抬脚起步阶段、大脚快步阶段和合脚正步阶段。较之于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开放,当前的改革开放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将会更大,矛盾也更为集中。改革开放仍然是中国发展红利,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自局部执政时期开始,就积极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政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构建了中国特色政权结构模式和执政党执政模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稳步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逐步走向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不断地走向宪政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法团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视角被广泛应用于解析国内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问题。通过对第一家合法登陆中国大陆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狮子会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亦具有法团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