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决策,是指主体依据其对客观需要和其所代表的利益得失的判断,及对满足这种需要与利益所必须而且可能采取的策略与手段的权衡,作出对策性的决定。这都有赖于主体意识的导向与确认。所谓立法决策,也是对上述这些因素的判断与权衡,而作出是否采取立法的手段和选择立法的方略与模式的决定。它也是直接依靠主体的立法意识的成熟程度和拥有的知识与经验。当然,决策或立法决策,也会受到来自政党、社会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等方面的导引或压力,而影响其价值取向和方略的选定。  相似文献   

2.
立法决策贯穿立法的整个过程之中,在立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主体对立法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决断。通说认为立法决策的主体仅仅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享有立法权的主体,事实上,在立法过程中,还有其它主体对立法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推动甚至决定作用。因此,立法决策的主体除了法定主体以外,还包括立法决策的次级主体、辅助主体和影响主体。  相似文献   

3.
国家图书馆为立法决策服务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中央国家立法决策机关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是国家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本文结合多年来为立法决策服务的实践经验,探讨立法决策对文献需求的特点,并提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立法决策主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立法过程中 ,存在立法决策主体与立法影响主体的区别。一般来说 ,前者拥有自主性决策权 ,而后者拥有围绕立法决策权的充分的、竞争性的影响权。通过对当代世界两种主要的政治体制 (内阁制和总统制 )的立法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立法决策具有法定场合性、竞争性和程序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理顺我国立法决策主体与影响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我国国家图书馆成立了立法决策服务部。本文首先论述了国家图书馆进行立法决策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阐述了国家图书馆如何开展立法决策服务的,并对做好这一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如何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效益,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问题。立法决策是立法活动中的重要步骤,立法者在进行立法决策时除要考虑政治、社会、立法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外,也不能忽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立法决策这一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本文正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立法决策这一立法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立法决策的含义、立法的经济本质和立法决策的三种经济模型,以期对立法决策的科学化、理性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法律文献收藏及其立法决策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577平方米(含总馆一期、二期,古籍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截至2008年底,馆藏文献资料总量达2,69677册(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中文文献信息收藏中心,国内最大的外文文献收藏基地,是国家总书库。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法律文献独具特色,是履行国家图书馆职能、为中央国家领导机关提供立法决策服务的重要文献基础。截止到2008年底,馆藏法律文献资料总量达到17481O种(件),是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研究图书馆,兼具国家图书馆和议会图书馆的双重服务职能和属性,因而其体现在为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方面的服务比重,在其多项服务职能当中位列之首。国家图书馆推出的“两会服务”、“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平台”等十大立法决策服务项目受到了中央国家机关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也因在中国图书馆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而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和仿效。  相似文献   

8.
从对中国立法制度、实践的经验分析来看,中国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共识型立法决策机制.这一立法决策机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广泛的参与性,表明了中国立基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立法体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立法采用了国务院指导性文件与地方立法先行先试相结合的推进方式。地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包括政府规章与行政规范性文件两种形式,广泛分布在除西藏外的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立法历经十余年探索,逐步完善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五项程序制度,为中央立法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国务院现已启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的立法工作,条例作为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的基本法应当吸收地方共性规定与成熟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等外部机制,适度规范行政机关之间的内部关系;条例作为中央层面立法,构建程序制度应当使之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条例出台后地方仍需大量重复立法细化规则。  相似文献   

10.
论地方立法体系的科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的构建地方立法体系 ,不仅能够实现地方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 ,使地方立法体系完备科学 ,而且也能避免地方立法之间的重复、交叉、冲突 ,使地方立法和国家立法相衔接。为了保证地方立法体系的科学性 ,在构建地方立法体系的过程中 ,应根据地方立法的实际 ,遵循合法性、可行性、科学性、适应性等原则 ,并且要在长期的地方立法实践中 ,采取科学确定地方立法体系的调整范围、确定地方立法思路、制定地方立法规划等步骤与方法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11.
立法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法效率直接表现为立法效益和立法成本的比较,间接反映了立法目的是否实现,且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社会整体利益以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影响立法效率的因素包括立法成本、立法效益、立法数量、立法质量和立法需求五个方面。目前我国立法效率较低,存在立法浪费、立法越权、立法谋私、立法寻租和立法低质五大现象。究其原因有四个方面,即立法的资源意识淡薄,立法资源配置不合理,立法成本效益评价机制欠缺,立法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要提高立法效率,应从严控制立法数量,适当上收立法权限;树立成本效益理念,优化配置立法资源;实施成本效益预测,推进立法效率评估;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完善立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2.
俞荣根  刘霜 《法学杂志》2007,28(2):57-61
本文介绍和研究美、英、法、德等西方主要国家的议员立法助理设置情况及其相关规定,结合中国和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的情况,并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试聘常委会组成人员立法助理为例,探讨这一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息约束是立法者选择立法政策和开展立法活动的重要约束条件。由于改革开放事业本身面临着严重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匮乏的问题,急剧的社会变革和转型又导致可靠而有效的知识、经验和信息的短缺,再加上国家幅员辽阔所带来的地方信息的高度分散性和信息搜集成本高昂等原因,立法信息不充分(匮乏)成为制约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的最大约束条件。从这一约束条件出发,本文重新解释了为法学界所广泛批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诸多立法政策的实践合理性,并认为这些立法政策是中国立法者在各种现实的约束条件下所做出的理性的或近乎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卢炯星 《现代法学》2000,22(3):115-118
本文针对中小企业立法大大滞后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立法的经验,提出制定专门调整中小企业的法律即《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向忠诚 《行政与法》2022,(2):101-108
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在职权立法体制中,应明确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人大与人大常委会之间、权力机关上下级之间和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立法职权的划分.在授权立法体制中,应明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全国人大授权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6.
美国监听立法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堪称监听立法的母国。本文沿着宪法、判例法及制定法的轨迹梳理了美国监听立法的产生、发展及演变历程,重点介绍了合理隐私期待、令状和风险承担三大核心规则。纵观美国的监听立法史,科技与法律的互动,判例法与制定法的合力,公权与私权的博弈铸就了今天的监听法制,而注重程序制约才是合理运用监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伊珊  崔析宗 《法学杂志》2007,28(4):155-157
网络隐私权是在网络时代传统隐私权的一种延伸,由于隐私对民事主体日常生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隐私同样也应当受到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视.本文简要阐述了网络隐私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网络隐私权的内容、保护现状和进行立法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19.
马立新 《政法论丛》2013,(2):95-100
当下数字艺术的产生和迅速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子艺术长期以来建构起来的艺术生态和艺术秩序,引发了某些引起人们重大关切的公共安全问题,其中突出的有网瘾问题、网络文化低俗化问题、数字谣言问题以及数字艺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不同于原子艺术公共安全隐患发生学上的外生性、随机性和个别性,而是呈现为内生性、公共性、流行性和危害性特征。一条比较可行的防控策略是在对数字艺术实施事前立法规范的同时,对数字艺术公共安全机制同步实施事后追溯监管。此外,加强数字艺术公共安全性及其应对机制的科研攻关和科普宣传,尽快提高全社会对数字艺术特殊规律及其公共安全性的认识和了解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