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向澄明     
感受中年日历一页页地掀过。时针一秒秒地移动。寒来暑往,昼夜轮回。不知不觉之中,蓦然一惊,这才发现自己已到中年。如果把青年人比作一首浪漫激情的抒情诗,老年人比作一篇意境恬淡的散文的话,中年人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说。有的小说惊心动魄,有的小说平淡无奇,有的小...  相似文献   

2.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9,(3):131-133
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完美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合起来,达到了历史的本质真实和艺术形象真实的内在统一,焕发出“真实”的光芒。首先,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以重大的历史真实事件来结构小说;其次,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塑造了一批真实的历史人物;最后,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文本中营造了真实、浓厚的历史氛围。  相似文献   

3.
王欢 《求索》2013,(9):159-161
沈从文和莫言分属20世纪前后不同时期的中国乡土小说写作的大家.沈从文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而莫言则荣幸地成为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两人的小说写作都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中国乡土社会的镜像。纵观两者的乡土小说艺术,有一致之处,然而亦有不同之处: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呈现的是文学的艺术.而莫言的乡土小说呈现的是艺术的文学。两者以其不一样的格调,建构出了中国乡土社会不一样的情境。  相似文献   

4.
吴效刚 《求索》2008,(11):200-201
小说是最典型的艺术叙述。对现代小说的研究,通过对不同作家或流派小说具有不同特点的叙述艺术构成因素的分析和在此基础上对于其不同叙述形态的概括和确认,在对不同的叙述形态的确认中把握其不同的艺术特点,进而把握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是一种从对小说独特的叙事形式分析来发现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把握一个作家或一个流派小说的总体性艺术特点和精神品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化     
目前书市上售卖的网络恐怖小说呈日渐泛滥之势。客观上助长了网络恐怖小说的盛行。网络写手也是一批又一批层出不穷。少数没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书商唯利是图,只要能赚到钱,不惜通过高价诱惑、收购低龄网络恐怖小说作者的版权,毫无顾忌地一版又一版地推出各式各样的恐怖文化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网络恐怖小说作者的年龄都在25岁左右。“恐怖文化”的流行是由诸多都市压力汇聚到一起后产生的现象。紧张刺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青年人舒缓压力的需求。一些人感到空虚、无趣,一些商家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无形中也促成了“恐怖文化”的流行。专家呼吁,社会各界都应该给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对网络恐怖小说热起直接“引导”作用的无良书商该歇歇手了。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其人其名,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内地屏幕、报端。近十年来,根据其小说改编或由其本人操刀编剧的电影、电视剧,频繁而不间断地在内地推出,并获得不可小觑的收视威绩,以致现在她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会成为影视改编追逐的目标。作为作家的严歌苓,似乎也正在由拥有自己读者群的小说家,变身为与收视率、票房等等字眼分不开的影视名人。  相似文献   

7.
崔释予 《求索》2013,(10):161-163
复调叙事理论来自著名文论家巴赫金,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一种附有意识形态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作用则构成“复调”。因此,复调是一种“语言在各个社会阶层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混合物。”每一种表达话语都被社会阶层语言影响,并独立地存在于艺术的对白之中。更进一步地,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还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能彻底吸收这种复调多声性,这种复调多声性使得作品人物与作品受众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由,而且两者呈现出互为对话之关系。不仅如此,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也为小说艺术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航线,在众多批评家放弃对小说研究之时,巴氏对话理论对于揭示小说话语构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前期小说的总结集《呐喊》、《彷徨》中,他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给予了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批判与同情,最终形象地表达了其著名的“立人”观念。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前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力求阐明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文奇 《春秋》2013,(6):29-35
1938年4月16日发生在山东高密的孙家口伏击战,一群农民打死了日军陆军中将。先有著名作家莫苦先生的小说《红高粱》一举走红,接着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得国际大奖,日前电视剧《红高粱》也热热闹闹地开拍了,使其原型孙家口伏击战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探完刘震云小说人性异化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对物质匮乏的困顿,对精神空虚的迷茫,以及从而导致内在心理层面上需求的不满足、欲望的膨胀、交际要求不能实现的困惑等因素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对解读刘震云的小说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王艳荣 《前沿》2009,(4):176-178
小说这种文体在文学史上曾经长期受到忽略,被称为“稗类”。自晚清起小说开始有了长足发展,并具有了现代意识。谴责小说是为兴盛者之一。该类小说以“揭发伏藏,显其弊恶”为主要特征,凸显其社会功能性色彩。文学革命后谴责小说式微。新中国文学发展中亦无谴责小说踪迹。直至新时期文学发展到90年代出现的反腐小说,才在某种意义上接续上了这个传统。笔者认为,谴责小说固然有其恶俗之处,反腐小说也不脱其弊端;从谴责小说到反腐小说,也是文学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2.
造成近代小说观念变化的原因,从外部看,主要缘于特定时代政治与文化的急剧变动,从内部看,则与文学内部的演变规律,小说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小说观念是特定时代的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它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小说家的哲学、美学思想,对小说功能的认识,所恪守的艺术方法、创作原则等,它以小说文体为中心,研究与小说相关的创作观念、价值观念等等许多复杂内容小说观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小说观。小说观念的演变传达着文化精神的深层律动。  相似文献   

13.
记得年轻时,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农民帕霍姆为了买到尽可能多的土地而不停地走,因为买卖双方约定从清晨到黄昏所能走过的土地都将属于他,帕霍姆为此拼尽全力,最终力竭而死。这篇不长的小说如此结尾:“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  相似文献   

14.
陀螺之舞     
《杜拉拉升职记》是一本小说,而关于。小说,无非8小时之外事不关己地笑看他人生活起伏的消遣。但《杜拉拉升职记》同时被很多人视为是一本工具书。一部白领的生存法则,这似乎符合了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的阅读需要——娱乐和实用。于是,“杜拉拉”火了。  相似文献   

15.
于杰 《求索》2013,(10):173-175
辛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他擅长使用独特的叙事策略来彰显作品的主题意义。他的小说《旅游巴士》的叙事策略,就独创性地采用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和由此带来的不可靠叙述,让读者和“我”一起感同身受,聆听各个人物的倾诉,共同思索事情背后的真相,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读者的文本参与意识,从而凸现了小说所蕴含的主题意义:现代世界充满了未知的神秘因素,犹太人始终摆脱不了逃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李耀曦 《春秋》2013,(5):47-50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为世人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晚清时期山东济南府社会市井风情的画卷。其虽为小说,但所写人物事件,多实有其人确有其事,并非子虚乌有的杜撰。正如作者白云:“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之子虚,事需证之实在。”这既是其独特文学魅力之所在,也恰是它令济南人倍感亲切之处。  相似文献   

17.
梁静华 《新东方》2010,(5):71-73
文学的地域氛围第一要素就是语言,或者说文学地域性其实就等于地域性的文学语言,语言成为了确认自身的方式。崽崽小说中方言的使用极富表现力,生动、鲜活有助于凸现生活的真实感和地域特色,使自己区域的感受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创造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此笔者先对海口方言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然后再分析崽崽小说中海口方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李俊 《今日民族》2012,(10):61-61
很多年前,在看《阿诗玛》、《五朵金花》时,我就想楚雄彝族自治州也应有一部表现自己民族形象的文学作品。期盼多年,我终于欣喜地看到,大姚彝族作家、诗人起云金,以其对彝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文学修养,写成了丰满感人的小说——《咪依噜》。小说把一个美丽的彝族姑娘咪依噜展示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影视与小说的关系日益密切,两者之间互动频繁。小说的影视改编,一方面,在文学性上提升了影视剧;在另一方面,也通过影视这一媒介使小说本身得以提升和拓展。两者的互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原则和策略来解决。比较同名的电影和小说,讨论电影与小说各自的得失,是探讨影视与小说关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赵彬彬 《前沿》2013,(16):138-139
多丽丝莱辛作为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小说不但极具代表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来看。其一生创作的小说数量高达50多部,每一部小说都蕴含了一个时代的特点。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作品往往带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和对当下时代的深入思考。在多年的小说创作中,多丽丝莱辛养成了深入事情表面看本质的习惯,在其小说描写中往往能看到其对英国文化及英国政策的反思。从提高小说创作质量,增加对多丽丝莱辛小说了解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对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