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青年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启动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可以说是教育,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机制。当前对大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培养其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创造性思维;另一个就是非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所谓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  相似文献   

2.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特征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潜能开发、活动效率以及社会适应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在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非智力性因素中,人格因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许多智商较高、天资聪颖者最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3.
论创新能力的内在整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整合视角来看 ,创新能力是主体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智力化能力和人格化能力的内在整合体 ,其中 ,创新思维能力是核心和关键 ,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基础和手段 ,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动力和方向。创新能力是主体创新个性因素与创新社会因素内在整合发展的结果 ,其中 ,创新个性因素的内在整合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因 ,创新社会因素的内在整合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外因 ,创新社会因素内化为创新个性因素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仕 《理论月刊》2004,(7):104-105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本质的功能。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创新教育是与接受教育相对而言的,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开展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成才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但不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强国,因此青年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前大学教育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创新创业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根本途径。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智力为基础,在想象力、综合力和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力量的帮助下,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拓展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素质。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天才,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质。有创新能力的人,总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创造能力不强、创新素质不高是制约他们成才成功的致命因素,也映照出了我国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缺陷。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侧重点应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创新性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性的课程体系以及创造性的第二课堂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莫雪玲  闫雪梅 《传承》2010,(33):72-73
非智力因素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的基础,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主要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过程。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从而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张建斌 《传承》2010,(18):98-99
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知识、智能并不是制约学生发展的惟一因素,而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和个性发展水平等非智力因素,才是制约学生发展、制约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知识、智能并不是制约学生发展的惟一因素,而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和个性发展水平等非智力因素,才是制约学生发展、制约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今天,教育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格,注重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尊重学生的需要等。开放式的地理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是一种面向学生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键要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客体的一种对象性实践活动,创新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遵循相关规律,要满足各种条件。当前创新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传统文化观念抑制创新思维方式;教育体制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社会管理模式束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应从多维度谋求创新突破:转变传统文化观念,建立现代思维方式是关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具备独立意识和自由个性的人是根本;改革社会管理方式,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是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人的创新能力有多种能力构成,只有认真分析其构成,才能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入手点。同时还应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文中论述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创新性学习;强化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论创新人才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的特征,若按素质的结构与层次划分,可分为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若按个性结构划分,可分为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若按成就层次划分,可分为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创新人才的特征,对于全面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槐发 《湖湘论坛》2004,17(3):91-9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培养开创性个性、全面开发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以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和竞争力的教育。它的最终目标不是去培养学生的某些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而是要使他们在观念、思维、行为的方式和习惯上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教育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它涉及到整个学校教育运行机制,包括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途径、教育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课程结构等各个方面,而其中与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兰明 《前沿》2008,1(3):26-29
人在“面世”时,只是自然人,是小写的人;人只有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人文教化的活动中塑造和积淀了社会本质时,才成为大写的“人”。在从小写的人走向大写的“人”的过程中,社会实践和人文教化起了关键作用,其中.哲学的塑造作用功不可没,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入骨髓的,它有助于人的思维能力、完善的人格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人成为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17.
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发展学说 ,具有人格专用性。人格规定使社会发展学说包含理想和科学两种理论成分 ,其中理想是主导因素 ,科学是论证工具。社会发展学说的发展表现为内容的扩展和形式的变异 ,而人格的更新或同一人格历史要求的创新将会导致社会发展学说基本形式的变异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谢孝洋 《传承》2009,(22):84-85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思维定势是创新性思维的阻碍因素,这种认识存在着局限性。通过从形体和影像两个层面分析思维定势,不难发现思维定势与创新性思维不仅有统一性,而且其对立也不是绝对的。反复的习常性的实践活动能产生习常性的思维定势,而反复的创新性实践也能产生创新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开展的研究课题之一。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教育 ,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注重创新人格 ,营造创新环境和氛围 ,改革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环节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思维定势是创新性思维的阻碍因素,这种认识存在着局限性.通过从形体和影像两个层面分析思维定势,不难发现思维定势与创新性思维不仅有统一性,而且其对立也不是绝对的.反复的习常性的实践活动能产生习常性的思维定势,而反复的创新性实践也能产生创新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