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晓沙 《台声》2008,(2):21-23
2008年1月12日,攸关台湾地区政党版图重划和未来政局走向的第七届“立委”选举揭晓。国民党取得压倒性胜利,成为岛内唯一“超级大党”,民进党遭受创党以来最严重的挫败。民进党败选后,党内也展开检讨,有责怪“小选区制”不利选情,有责怪“行政院新三宝”应负责。但怪来怪去,就是鲜少有人责怪陈水扁及其家人的贪腐。 据台湾媒体分析,技术性问题只是民进党败选的部分原因。民进党前“立委”林浊水表示,这次选举结果表达了台湾社会对民进党的不满,首先是对民进党在统“独”议题上走冒进路线的不满;其次是对民进党执政8年无法给台湾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不满。2008“立委”大选一役,说国民党打败了民进党,不错,但还不够准确。真正打败民进党的是其自已。  相似文献   

2.
《台声》2007,(1):69-69
新年刚过,“立委”、“总统”选举的迫近就让岛内政治态势紧张了起来,连日来,蓝绿两大阵营不断出现人事变动风潮,国民党与民进党纷纷亮出惊人的动作或声音,每一步似乎都在为2008“大选”布局,而每个动作都牵动着“大选”的盘局,有岛内媒体评论说,今年台湾政坛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2000,(2):21-22
台湾2000年“总统”大选竞选中,“中兴票据案”震惊台湾政坛。 杨吉雄抛出“兴票案” 去年12月9日上午,正当宋楚瑜在台北市仁爱路办公室会见前来台湾的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会主席卜睿哲的时候,国民党的不分区“立委”杨吉雄召  相似文献   

4.
胡必松 《台声》2002,(1):16-17
2001年底,台湾“立委”和县市长选举刚刚结束,台湾某些人就迫不及待地利用选举结果来曲解民意,说什么台湾的民众已经用选票展现了“多数选民拒绝接受‘一国两制’”的“主流民意”,将新党选举失利的原因归结为支持“一国两制”的立场不受民众欢迎,同时将民进党在“立委”选举中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曲解成民意对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肯定。然而台湾历次“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的经验都表明,选举的结果有很多影响因素,和各政党在某一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2月26日,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北京重申,反对台湾举行“入联公投”。尽管美国会众院外委会27日通过了“支持台湾民主选举”决议案,但这并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也没有实际的法律约束力。而2004年吃了“公投绑大选”闷亏的国民党,这次虽“输人不输阵”提出“返联公投”,但从最近泛蓝团体、“立委”与地方首长一波波“拒领公投票”的行动可看出,国民党最后就算没公开表态拒领,  相似文献   

6.
台湾2012年“大选”的结果,民进党候选人“蔡苏配”以近80万张选票、6%的差距,输给了国民党候选人“马吴配”。选后,民进党内检讨之声四起,蔡英文提出,应朝着民进党长期结构性问题、竞选团队和大环境问题三个方向思考,其中“大环境”包括“国民党因素、大陆因素及台湾整体社会结构”。党内对败选原因的看法则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否定“九二共识”、  相似文献   

7.
1998年底台湾举办的“三合一”选举,规模大、人数多,呈现出台北、高雄两市市长选情热,而“立委”与市议员选情冷的特点。民进党籍台北市长陈水扁寻求连任的失利与台北市特殊的选民结构和政治形态有关,国民党在台北市长以及“立委”选举中的胜选说明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关系稳定,希望台海和平。选举结果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不会有大的冲击,但将影响岛内政党政治以及“国会”生态。  相似文献   

8.
今年12月5日,台湾地区将举行“立委”、台北和高雄市长及市议员等3项选举。目前竞选活动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新一届“立委”总席欢为225席,其中直接投票产生的“区域立委”共176席,按政党比例分配的“不分区立委”41席和侨选“立委”8席。台北及高雄两市议员席次分别为53席和45席。参选今年年底3项选举的政治势力,可分为国民党、民进党、新党、建国党、“新国家阵线”、无党籍联盟六大阵营。自今年初以来,台湾各党派即已开始积极运筹,并展开竞选作业,竞选形势复杂。国民党期望收复“台北失地”,保住在“立法院”超过半数的席次和高雄…  相似文献   

9.
刘佳雁 《台声》2002,(1):14-16
2001年底的台湾“立委”、县市长选举尘埃落定,民进党成为台湾“立法院”第一大党,国民党失去了长期主控“立法院”的地位,第一次参选的亲民党和“台湾团结联盟”大有斩获,新党几乎全军覆没。国民党和民进党在23席县市长选举中各分获了9个县市,其他政治势力分据了其他5个席位。岛内政治格局的这一新变化,不可避免地将对今后台湾政局产生重大影响。选举结果并未改变岛内民意结构台湾这次选举结果直接攸关朝野各政治势力的实力消长,并继而奠定它们未来几年在岛内政坛上的地位,故岛内6个主要政党和无党籍势力无不倾全力投入选…  相似文献   

10.
2001年底,台湾“立委”和县市长选举刚刚结束,台湾某些人就迫不及待地利用选举结果来曲解民意,说什么台湾的民众已经用选票展现了“多数选民拒绝接受‘一国两制’”的“主流民意”,将新党选举失利的原因归结为支持“一国两制”的立场不受民众欢迎,同时将民进党在“立委”选举中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曲解成民意对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肯定。然而台湾历次“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的经验都表明,选举的结果有很多影响因素,和各政党在某一方面的政策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具体分析一下影响选举结果的因素,不难发现,某些人对民意的解读只…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3)
正民进党台湾地区领导候选人蔡英文在1月16日举行的台湾大选中获胜,与此同时,民进党赢得"立委"选举,获得"立法院"的多数席位。台湾新旧政党轮替,国民党将再次成为在野党。对民进党而言胜选相对容易,胜任绝不简单。继承国民党两岸关系的政治遗产而非全盘否定,承认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解决其困境的最佳选择。此次选举国民党大比数落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执政当局8年来在经济发展与内部治理方面未能让民众满意。国民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立法院”中,共有41位女性“立委”,约占“立委”总额225名的1/6。其中民进党籍“立委”许荣淑、翁金珠,国民党籍“立委”黄昭顾、游月霞和新党籍“立委”谢启大、李庆安等,分别以其不同的政治背景和行事风格,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月的台湾“立委”选举牵动未来台湾民意机构的政治生态变更,国、民两党皆绞尽脑汁,使出各种招数力求席次过半。目前,国民党征召一批形象清新、知名度高的年轻候选人奔赴艰困选区参战,由此揭开“刺客战”的序幕。民进党亦推出以中、青世代为主的三大“连线”出征。未来,蓝绿“立委”势必有一番苦战。  相似文献   

14.
3月14日,参与台湾苗栗县第一选区“立委”补选的国民党籍候选人陈銮英以1600票的差距,败给了退出国民党后参选并遭开除党籍的竹南镇长康世儒。这是国民党执政后遭遇选举的首败,结束了其自2004年以来各类大小选举的8连胜。有舆论认为,这是因为岛内民众不满马英九当局上台近一年的施政表现;还有舆论认为,此事将产生“骨牌效应”,  相似文献   

15.
李家泉 《台声》2007,(10):26-28
自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岛内关于“台湾意识”的炒作愈演愈烈。尤其是“大选”靠近,新一届“立委”选举靠近,执政的民进党拿不出政绩,而且是弊案如山,民众怨声载道,这就更加需要靠炒作被异化的“意识形态”了。我个人深感这样炒作下去非常危险。  相似文献   

16.
凤进 《两岸关系》2001,(8):51-52
5月以来,民进党不断有组建“联合政府”的声音传出。因为有人估计在年底的“立委”选举后,没有一个党派能够超过半数,无法单独组织内阁,所以只能由几个政党联合组阁。可以预见,“联合政府”声音会引起台湾政坛上的新一轮混战。国民党明确认为,应该由选后“立法院”中多数党或多数联盟来筹建“多数政府”,使台湾“宪政”回归“双首长制”。亲民党出于对自身政党利益的考虑,目前正处在模棱两可之间。其策略是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相似文献   

17.
全台研 《台声》2005,(1):17-18
一、台湾新领导人选举揭晓 3月20 日台湾进行新一届领导人选举,民进党籍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以领先不到3 万票的差距获胜,国民党、亲民党联盟候选人连战、宋楚瑜落败。 二、台湾“立法院”通过“修宪案” 8 月23 日,在台湾各党的高度动员下,“立法院”通过“修宪案”。此次“修宪案”的主要内容有:①废除“任务型国大”;②“公投入宪”,“宪法修正案”、“领土变更案”,从“国大复决”改由“公民投票复决”,有效同意票达到选举人总额之半数即告通过;③自第七届起,“立委”席次减半,“立委”选制采“单一选区两票制”。此次“修宪”对岛内政…  相似文献   

18.
刚刚结束的台湾“大选”本应是一场“没有悬念”的选举,因为国民党比对手有五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南方朔 《台声》2008,(2):19-20
1月12日,台湾的“立委”选举,民进党惨遭大败,这是近20年来国民党罕有的大胜,也是民进党创党以来首次严重的挫败。  相似文献   

20.
12月1日,喧嚣了近半年之久的台湾第五届“立法委员”及县市长选举终于落下了帷幕,台湾政党格局重新洗牌:在“立委”选举部分,去年上台执政但为第二大政党的民进党跃升为最大政党;原为最大政党的国民党滑落为第二大政党;去年“总统”大选后才成立的亲民党成为第三大政党;原为第三大政党的新党则几乎全军覆没,泡沫化已成定局;新成立的“台联党”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