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宪法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奋斗目标的基本环节。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基本内容,客观分析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应采取的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2.
执行意识是执行力建设的基本要素,增强执行意识是提升执行力的首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执行意识体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政策的准确性和积极性上。从实现路径上看,增强执行意识的前提是培养精神认同,基础是提高政治认同,根本是强化服从意识,底线是严守党规制度。历届党的领导人都会采取综合性措施系统提升这四个方面。同时,在方法上,突出常态化的学习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完善党规制度体系,并以正确的用人导向为重要保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增强执行意识的总体思路呈现出实践路径的整体性特征,形成了以"自我革命"为主旨、以"系统思维"为方法、以"全面从严"为特点的整体推进思路,并在实践中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全面提升了党的执行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成文宪法国家,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拥有最高效力。但是在现实中,宪法的规范效力往往无法实现,违宪活动时有发生,这与我国缺乏有效的宪法监督机制有关。一般来说,世界上宪法监督机制无非就是司法审查制度、议会监督宪法制度、专门宪法监督机构等三种类型,为了实现宪法监督的实效,各国都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需要的宪法监督机制。在中国建立何种类型的宪法监督机制一直是学界争议的难题,而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宪法法院,保障宪法实施,是符合当代中国现行体制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2)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法治教育对于孩子从小养成学法、懂法,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扎实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对法治意识的深刻理解,培养宪法意识必须通过宪法教育的普及来进行。宪法教育应当从小开始,宪法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宪法条文知识的普及,还应该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意识,理解国家、民主、权利义务、人权保障等宪法内涵。而当前的法治教育忽视了对宪法核心精神的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建设过程中,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5.
朱孔武 《理论探索》2005,2(6):143-14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国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必需内化为整个法律秩序的价值追求,也就是“和谐社会”的法规化。因而必须探询其宪法基础,即和谐社会的“入宪”问题。和谐社会的宪政要义在于人权的优先性及其民主框架,其制度的建构在于人权保障的不断实践和中国特色的宪法实施制度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生活领域,所谓底线,就是指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必须坚持的最低的最基本的界限、标准、原则、要求、规定等等。古今中外,一部部荣辱成败的历史反复证明,无论是小到一个集团或个人,还是大到一个政权和政党,其由盛到衰的根本原因,都是由量变到质变,风气养成,到头来底线失守,无法扭转,无法补救,自取灭亡。当前,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从根本上讲都是践踏了底线,身败名裂,自食其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底线就是生死线。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要时刻具有底线意识,坚守政治底线、思想道德底线、法纪底线、政绩底线、生活底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守不住底线,先进性、纯洁性便无从谈起。一、坚守政治底线。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讲政治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一个不讲政治的领导干部,必然会在信念上动摇根基,在行动上迷失方向,个人会摔跟头,党和人民的事业最终也会受损害。新形势下,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中不注意,是很容易搞散的。怎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多而不散?关键是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要善于分析鉴别,说话办事一定要考虑政治因素、政治影响、政治后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在某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上必须有自己明确的态度,在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必须有坚定的立场。要努力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无小事,特别是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组织原则上,要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原则。“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法律制度以及重要的工作部署必须统一,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在大局下行动。二、坚守思想道德底线。这主要是世界观的底线,重点要解决“为谁活着、用什么武装”这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南亚国家宪法中的政策条款不仅具有结构上的特色,而且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具有明显的宪法效力。南亚国家宪法中的政策条款,仅仅是对立法机关立法行为的一种判断,同时,行政机关履行职责也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原则的规定。南亚国家宪法中的政策条款不具有可诉性,同时也排除了司法审查。南亚国家宪法建立起了政策条款和基本权利条款在宪法效力上的区分与平衡机制,这体现在:将基本权利条款与国家政策条款分开并赋予不同的效力,基本权利条款和国家政策条款在内容上有重叠,基本权利条款和国家政策条款冲突时折射出社会公平的价值等。南亚国家政策入宪的启示是:国家政策入宪,有利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进行确定性指引,为人民评价和监督政府提供了明确标准,可以展示国家的目标和理想等。  相似文献   

8.
胥润蓉  郭秀峰 《学理论》2012,(12):75-76
首先,在区分宪法财产权与民法财产权以及私有财产权与公共财产权两组概念的基础上较为明确地界定了宪法财产权的内涵和本质。其次,阐释了宪法财产权的宪政价值,并分析了我国宪法视角下的财产权的演进和现状问题。最后,主要表述了笔者关于我国宪法如何构建与保护财产权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民主的基本价值不仅在于追求多数人的统治,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多数人统治的政体;民主的基本价值也不在于选举领导人,选举只是制度层面而不是价值层面的问题。民主的真实价值在于,通过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即确认全体人民对于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权,确立由人民授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精英"对于全体人民的政治责任制,以实现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行使的监督和社会财富由全体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宪政实践的进程尽管有其特殊性,但是对于每个追求宪政法治的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值得认真观察与反思借鉴的历史.翻检美国宪政历史的重要结点,探寻美国宪政精神与宪政规则的历史进程,也有助于我们对宪政实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让我们走向宪政法治的时代步伐更为铿锵有力.  相似文献   

11.
罗斌 《学理论》2012,(14):31-32
美国总统作为联邦的最高代表,是国家的象征。既然美国总统有如此显赫的地位,那么探讨美国总统的职权就显得格外重要。美国总统扮演着国家元首、外交家、武装力量总司令、立法者、最高行政长官这五个举足轻重角色,美国总统的职权也是集这五个角色的职权于一体,而不仅仅是国家元首的职权。  相似文献   

12.
“宪法司法化”的不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实现宪法的根本、合宪且正当的路径,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之下适用宪法当前,如何实现宪法成了法学学者们热衷探讨的问题,一些论者想起了专司法律的司法机关,于是宪法司法化成为学界一种流行话语。但是,宪法司法化式的司法抢滩不符合根本的宪政体制,没有足够的制度效益,不应获得中国空间。在中国,实现宪法的根本、合宪且正当的路径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3.
宪法被奉为最高规范,其以人权保障为权威来源,在现实中表现为权力与利益分配的共同规则被社会成员所认可。宪法权威在政治生活中通过公民意识、违宪审查以及执政党切实遵守宪法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宪法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宪政意识为首要任务,这取决于宪政意识是法科学生学术思想和职业意识的核心、是沟通法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桥梁两大原因.在教学中,设计明晰的教学体系、运用妥适的教学方法、鼓励参与的教学模式,是养成学生宪政意识的重要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文明 《党政论坛》2012,(19):39-42
当代中国,研究政党问题的大多是政治学者和党建理论专家,从宪法角度规制政党的研究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与一些宪法学者不重视政党研究有关系,这些学者认为,政党不属于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政党乃派系斗争之工具或纯粹的市民社会组织,不在宪法学研究的“专业槽”之内,政党问题仅仅属于政策性问题,甚至属于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问题,归属于政治学或党建理论的研究领域。本人认为,相关资料的缺乏导致的研究难度,以及中国语境下该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也是学者不敢轻易涉及的原因。政党不同于普通社会组织,可渭是宪政秩序的关键性要素。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与议会制度和选举制度被认为是共同构成宪政的三大支柱。从西方国家宪政的发展历程看来,宪法与政党属于一种共生关系,二者紧密联系、彼此依赖。在中国,政党制度则可谓整个政治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一次军委常委会议上指出:“去年在北戴河研究召开党的十五大时,我讲了四句话,叫做‘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也可以把它称为领导方法上的十六字方针。”“这个方针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精神,也体现了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大的方面需要统一也能够统一的要及时地统一起来,小的方面一时不便于统一也无关大局的可以先放一放。有些事情。有的同志暂时思想不统一,但又必须马上办的,应当根据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果断地做出决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宪法“正当法律程序”的演变过程 ,并结合美国宪政变迁的实际历程 ,以及“正常法律程序”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 ;对传统的宪政理论中的“经济决定论”进行认真反思 ,并初步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张心阳 《各界》2014,(8):33-33
美国一家媒体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为题,对民众进行调查,选出民众心中的二十位英雄。评选结果榜上有名的有:耶稣基督、国务卿鲍威尔、前总统肯尼迪、林肯、克林顿,其中还有10位“生活中的英雄”,尽管我们不太知其名,但他们的英雄壮举却很耐人寻味,我们不妨了解一下。 有一个名叫休汤普森的军人,1967年参军赴越南作战,为了使美军包围圈里的9个越南平民免遭屠杀,他把枪口对准自己的战友“你们开枪,我也开枪!”他的行为在当时遭到非难并受到官方调查,但后来五角大楼授给他越战纪念章。他在“生活中的英雄”排行榜中列第二。  相似文献   

19.
美国继受英国不成文的普通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文宪法,这种宪政思想的继受背后蕴含着宏观和微观的各种社会文化背景,本文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简要分析,通过总结美国宪法成文化的一些继受经验,从对比分析中可以得知,我国的宪政思想发展受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多元集团利益影响等多种因素的阻碍,所以我们的宪政发展需要以社会宪政文化基础为前提.可以看出我国宪政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卫海 《理论探索》2006,(3):150-152
纵观美国历史,总统在采取紧急措施处置危机的过程中,根据如何看待与宪法、法律关系上的差异,形成了与时代相契合的四种不同的紧急权模式,即严格模式、调适模式、特权模式和法律外模式。在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架构下,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即使在同一次危机中,在对待紧急权的态度上也可能发生很大落差。我们可以通过对它们的互动和论争的分析,管窥美国危机行政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