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联邦制是设计中央-地方关系的制度框架,其中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垂直权力关系和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横向权力关系,而垂直权力的集中与分散是识别集权单一制国家与联邦制国家的重要标准。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向联邦制转型,经历了主权巡游阶段、联邦协议阶段、俄联邦新宪法阶段、地区封建主义阶段和准联邦制阶段。在俄罗斯从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向联邦制转型的不同阶段中,联邦控制和地方自治能力一直是转型与政府改革的重点。改革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央集权的传统,反而加强中央联邦对区域的控制,并不断削减区域自治,因此,严格而言,俄罗斯是一种"准"联邦制。但是,联邦控制区域的政治目的受到外界超国家层级经济发展和俄罗斯政治传统的影响,俄罗斯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自治能力,促使了"新"区域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刘会春 《政法学刊》2008,25(2):66-70
与传统的区域贸易协定相比,WTO时期新区域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区域贸易协定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发展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进入WTO多哈回合后,区域贸易协定因其与多边贸易谈判矛盾凸显而更受关注。区域贸易协定经历了一个法律规范的漏洞与缺失、制度审查的软弱与低效、司法审查的受困与突破的法律进路,在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应该积极、谨慎地参与区域贸易合作,以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3.
区域主义范式与城市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回顾和总结了自20世纪初期以来,区域主义演变的四种形态,以及大都市政治的相关内涵。论文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角度,分别剖析了大都市政府、公共选择、新区域主义、地域重划与再区域化等四种区域主义范式产生的动因。总结了这四种范式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受的批评。同时,以当代区域面临的问题为中心,提出了未来区域主义的取向,并将此视为复兴城市政治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4.
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唐力 《现代法学》2005,27(6):78-85
在民事诉讼中,关于案件事实解明中法院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存在两种对立的原则:辩论主义与职权探知主义。古典辩论主义以私法自治为根据,主张案件事实的解明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责任,法院恪守不介入的原则并受此约束。随着社会以及诉讼观念的变化,诉讼不再被纯粹视为当事人私人的问题;发现案件事实、作出符合实体真实的妥当判决,被作为法院的一项责任的观念逐渐形成,从而导致协同主义理念的产生。协同主义认为,民事诉讼中对案件事实的探知,既不是当事人一方的责任,也不是法院单方面的任务,而是两者共同的责任;法院与当事人应当协同去发现案件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纠纷的妥当解决。  相似文献   

5.
张守文 《当代法学》2021,35(5):99-109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其基本目标和重要路径,是在"区域差异化"的基础上,推进"区域一体化".由于区域协同是典型的"发展问题",而经济法是重要的"发展促进法",因而应通过经济法的调整实现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促进.为此,有必要基于"差异化一一体化"的分析框架,从经济法的视角,解析区域协同发展涉及的纵横关系以及区域与政府、区域与城市等"重要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区域协同规划的制定,以及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等"重点领域"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经济法的相关制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并揭示其中涉及的法治问题.这既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法治建设,也有助于丰富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完善相关经济法理论,并推进"发展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司法实践贯彻当事人主义所产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法律真实过分背离客观真实、司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不统一、诉讼程序拖延、诉讼成本高昂.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实现审理模式向"新当事人主义"转型.新当事人主义在理念上强调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在基础上坚持当事人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实质内容上强调法院在保障当事人诉讼能力地位对等、推进诉讼顺畅高效进行等方面的司法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新司法联邦主义源于美国宪法的联邦制设计,由美国大法官布伦南首先提出,在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它所强调的地方司法的独特人权保障功能,深刻地改变美国司法制度面貌,使之成为美国联邦主义一个明确的特征。它以成功的实践向我们表明:地方法院体系的功能和价值,多样性判决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法治与民主相互融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发展主义人权观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发展与人权的关系,强调发展对于人权的基础作用,将生存权、发展权视为首要人权,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体系。自由主义人权观没有准确地理解发展与人权的内涵,未能发掘二者之间的底层逻辑,因此无法协调发展与人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人权的主体,发展与人权被囊括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以此为指导,发展主义人权观认为,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是人权的基础,人权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权目的,应将生存权、发展权视为首要人权,但这不能成为牺牲其他基本人权的理由。随着全球发展环境的变化,“以人权为基础的发展”无法论证发展的优先性和各国探索本国人权道路的合理性。应在发展主义人权观和全球发展倡议指导下,将发展视为人权的基础,构建“以发展为基础的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回顾了宪政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作者认为,广泛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使得德国的政治精英们有可能以象征性的效果将他们伟大的立法传统玩弄于掌上——追溯既往地将“临时的”《基本法》造就成与这个国家的纳粹过去势不两立的重大标志.作者称此类案例为战胜者的场景(它与德国经历灾难性战败的场景形成对照)。尽管如此,在反对迪雅滋政权的革命斗争中,卡兰萨宪法继续作为墨西哥人民肯定其主权的标志。在同一时期中,美国最高法院基本上起着协调法庭的作用——拒绝将《人权法案》推及各州,以便协调联邦政府为建立一个凌驾于各州之上但优势又不确定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殷敏 《法学》2012,(6):98-106
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已跨入新区域主义时代,跨区域贸易协定在全球区域贸易协定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从旧区域主义向新区域主义的转化使各国在加入区域贸易协定时更多会去考虑各种政治动因,新区域主义时代下国家加入跨区域贸易协定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安全和外交"。针对美国在去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政府应做出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任何犯罪论体系的建构均有其特定的哲理基础。德日刑法理论中 ,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的提出深受新康德主义价值学派的影响。它是对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的古典犯罪论体系的扬弃。该体系不再像古典体系那样一味强调“价值无涉”的体系构造 ,开始着眼于“价值关涉”的体系构造。其后 ,新古典犯罪论体系又受到目的论的犯罪论体系的冲击 ,形成了德日犯罪论体系现今的通说。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法理学是苏联传统法律理论的现代转型形式。既有苏联时期法和国家理论的影响,也有现实社会状况和政治体制的因素。与前苏联国家主义法理学不同的是,它是对俄罗斯现实政治的理论思考和法律表达;综合了传统的、西方的、现实的要素。它的特质是新权威主义法理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东亚国家的新权威主义政体在政治集权、经济自由、开放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飞跃和社会发展。虽然新权威主义政体并不排斥民主和法治,且宪法均获得了名义上的权威,但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优先战略,东亚国家政治结构呈现出民主工具主义和"国家主义法治"的症状。在20世纪末期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东亚各国通过立宪主义的方式实现了民主主义的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新联结主义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联结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所复兴的另一研究范式。相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范式,新联结主义范式把"心理活动像大脑"作为其隐喻基础,这就决定了其在研究过程中必然要对大脑进行模拟研究,采用结构和功能模拟的方法。现代化研究手段不断运用于脑模拟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大脑也不再是纯粹的"黑箱"系统,新联结主义就必然要采用灰箱方法。新联结主义把认知主要看成是神经网络相互作用中所突现的整体属性,因而必然会采用还原论与整体主义相融合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东亚区域主义法律话语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艺 《法学》2005,(1):21-26
东亚区域主义法律话语的形成和兴起,是近年来东亚各国法哲学发展的重要动向。特别是连续几届东亚法哲学大会的举办,促进了这种区域主义法律话语的形成和兴起。本文通过对东亚区域主义话语的历史性的梳理和考察,试图揭示此类话语所设计的共同体的想像性,并说明真正的东亚共同体形成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相似文献   

16.
意图主义和新文本主义之间的论争贯穿了美国法律解释理论发展的始终。20世纪90年代之前,意图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法律解释方法,体现了一种阶层式的分权观。伴随着法律现实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形式化分权观带来的学术批判,新文本主义解释方法逐渐兴起。在90年代,双方对谢弗伦二阶审查法进行了符合自身理论需求的解读,并以此为载体展开新一轮论争。对这场论争需要加以反思。当一种法律解释方法不将正当性诉诸自身的实效,而是某种民主分权原则时,就会走向一种基础主义的版本,走进自身所批判的理论困境。应当破除对基础主义的迷信,从法官解释制定法的制度条件、经验工具和解释后果等因素重新审视作为方法的解释理论所内含的实践理性,从而沟通法律解释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政治转型及民主化的浪潮,形成了所谓的东亚宪政主义。在第三波全球性民主化浪潮中,东亚宪政主义的发展引人注目,其已经显示的特质、路径和模式与西方古典宪政相比具有若干不同之处。反思和检讨东亚宪政主义发现,这种宪政发展路径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宪政成长模式,并不具有可以为其他后发国家效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相反,任何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最终都必须在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得到体现,经济起飞的成果最终都必须在一个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宪政体制内得到维持并公平地让民众分享。  相似文献   

18.
为切实维护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公共利益,法定主义提出应警惕来自司法途径的新型知识产权创设,但针对是否也应防范来自立法途径的新型知识产权创设,既有理论分歧较大。通过对该问题做较细致的分析,以及通过返回法定主义的理论起点,尝试提出一种全新的法定主义理论构想,这是对原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2022年,青海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四项重点工作,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聚焦履职尽责,启动司法所业务月考核以全面履职担当为着力点,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司法所业务月考核工作。发挥业务月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进一步优化司法所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司法所每月工作指标化下达、饱和化运行、规范化开展,不断增强司法所工作人员主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的意识,提升司法所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