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目两国在公务员培训的内容、方法及培训机构的设置上备有不同,但都是依据本国国情设置,并都已形成培训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日本公务员培训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培训应适应政治现实的需要,增强培训内容实践性,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培训公务员的作用。并把公务员的培训与其待遇和晋升密切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目前城乡社会生态环境呈现二元化趋势。这种二元化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众多方面,如公务员素质、公务员薪酬、晋升机制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职务与职级并行,是针对我国现行公务员管理主要问题的切实之举,符合公务员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现实需要,也为国外公务员管理实践所普遍遵循,应当在今后的改革中加以切实推进。一、晋升通道狭窄:现行公务员管理的突出矛盾2005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为完善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制度,增加级别对公务员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进入了全面依法管理的新时期。目前,我国仍存在对公务员薪酬理论研究薄弱、公务员薪酬制度尚未形成和相关具体法律法规缺位三方面的问题。改革我国现行公务员薪酬制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薪酬制度改革方向:一要建立合理的公务员薪酬结构;二要建立公务员薪酬平衡比较机制;三要建立公务员薪酬的阳光工资制度;四要加大基层公务员适用的级别工资级数。  相似文献   

5.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政府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现状入手,论述了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着重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加强我国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提高公务员职业能力,就必须改变我国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健全我国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正式规则体系;创新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7.
行政心理素质作为公务员自控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公务员的行政能力休戚相关。当前,我国在公务员行政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毋庸讳言,相对于新时期国家对于公务员行政能力的较高要求来讲,公务员队伍的行政心理素质建设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在分析当今公务员行政心理素质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为公务员行政心理素质建设提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现行的行政环境中,我国公务员任职培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公务员任职培训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行政能力建设在培训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我国公务员任职培训应把重点放在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上,从强化核心能力和急需能力培训出发,针对岗位需求设置能力培养内容,把社会考察和社会调研作为重要的能力培训手段,把提高公务员行政能力作为公务员任职培训的终极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培训绩效评估制等六个方面入手,在公务员任职培训中不断提高公务员行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现行公务员考核机制的弊端,从政治体制、传统文化、技术、法制等层面对产生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结合我国国情,进而提出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务员的能力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加强我国公务员能力创新机制应突出以下三个环节,即评价体系、用人机制、分配制度。要提高公务员的行政能力,不断完善公务员能力建设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党政干部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进行党政干部体制改革,首先需要了解当前我国党政干部体制的现状,特别是党政干部选拔或者晋升机制问题。政绩是影响官员晋升的重要因素。随着政治民主化与科学化程度逐步提高,政绩更应成为官员晋升的主要标准。不同的历史时期,政绩有不同的内容,政绩对晋升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新时期,政绩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并直接影响着官员的晋升,这已在众多研究中得到证实。考察政绩影响晋升的历史过程,研究新时期以来经济增长对于官员晋升的影响,并对政治锦标赛模式进行利弊分析,对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务员法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创新主要是:更加明确和完善公务员权利及其保障机制,更加凸现公务员职位分类对公务员的激励作用,开始形成职务晋升中的激励机制,级别的激励功能进一步拓展,为广大公务员开辟了一条级别晋升的职业发展通道,为激励公务员提供一个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关怀和激励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实践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可以建立以应届大学生参加社区工作作为报考公务员必要经历的制度,建立以定期到社区工作一定年限作为国家公务员提拔晋升必要经历的制度,建立"社工俱乐部"、"社工之家"或"社工论坛"网站,建立经济待遇与工作年限和考核挂钩的机制,建立基层政府与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的优势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务员职业成长的激励机制得以正式重塑。2015年县以下机关职务职级并行制度矫治了基层公务员经济待遇主要由职务决定的实然偏差,因以"任职年限和级别"为职级晋升依据而具有一定的"普惠"特征。2019年整体推进的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在职务晋升的"过度竞争"和基层职级晋升的"全面普惠"之间寻求平衡,以工作需要、德才表现、职责轻重、工作实绩和资历等为综合考量因素,形成从年功制到功绩制的转向。从初步确立到全局拓展,我国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呈现从试点到扩散、从保障到激励、从普惠到竞争的运行特点,并蕴含相应的制度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实践表明:公务员立法势在必行;公务员录用制度要切实保障考录分离的原则;要建立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弹性机制”。上述问题既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长久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报考热"已经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显示了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成效,在利益、文化和现实维度也折射出诸多负面效应。公务员"报考热"反映出三大问题:体制性约束影响优秀人才选拔,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尚需建立与完善,职业流向的单极化导致市场失利,社会失范。要从根本上引导公务员"报考热"趋于成熟化和理性化,必须建立动态的公务员录用机制,逐步完善卓越的公务员管理机制,真正赋予公务员退出机制的保障地位,同时需要努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搞好公务员培训在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公务员培训在培训的理念、制度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不断更新公务员培训理念,改革传统培训方法,更新培训内容,建立培训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的竞争机制,逐步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公务员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歧视问题的制度根源与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担任公务员职务是公民平等的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宪法基本权利的方式之一,但是现行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中的不合理规定却有可能侵犯公民的这一宪法权利。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是一种与健康有关的任职资格,应该与特定职位的要求相对应。但是,纵观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都采用了统一标准制和严格标准制并在程序上被规定为必要条件,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导致了体检标准与公务员职位实际要求的分离,歧视现象由此产生。我国现行公务员职位分类体制的不科学、不健全是体检标准歧视问题的制度根源,要使我国的公务员录用标准现状有所改观,使新的标准名至实归,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职位分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务员掌握着公共权力,肩负着增进公共利益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有健全的角色伦理机制,才能够使我国真正做到和谐发展和全面繁荣。公务员角色伦理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公务员个体自律与他律、理想自由与责任意识、重建诚信行为、私人领域的独立化等方面。只有通过道德化的社会秩序、政府能力的道德整合和组织环境的建设来进行公务员个体与群体角色伦理建设,才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可行的机制,提高公务员的伦理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薪酬是公务员生活的基本保障,不仅直接关系公务员的切身利益,还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保证社会公平,提高行政效率。我国现行公务员薪酬采取的是"新职级工资制",主要依据是200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5年鉴于基本工资长期未调整等原因进行了调整。目前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如法律法规缺失、薪酬结构薪酬标准不合理、缺少合理的工资调整机制等,需要通过健全公务员薪酬制度法律法规、设置与能力和贡献挂钩的评价体系、建立比较机制,设定合理增长机制、改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高素质人才等措施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